一、侯建華
北京市門頭溝區政協副主席男,1955年4月出生,漢族,黑龍江雞東人,1974年4月參加工作,197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職大專學歷,三級律師。
分管提案委員會工作,分管專委會工作一室、專委會工作四室工作。
二、侯建華
教授,1985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工程光學系,1987年電子科技大學光電子技術系碩士研究生畢業,2006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圖像識別與人工智慧研究所博士學位。從1987年至今,在中南民族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圖像處理與數位訊號處理的理論與算法、模式識別等,近年來參加或負責完成了多項研究項目,在國內外重要的學術會議和核心以上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大部分被EI檢索;曾獲學校科技進步成果一等獎、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現為湖北省精品課程《信號與系統》課程負責人,校級精品課程《模擬電子技術基礎》主講教師,校級教學名師。三、侯建華
徐水縣義联莊鄉侯莊村的侯建華,5年來投資60餘萬元,開發治理荒山荒坡100多畝,建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園”。今年42歲的侯建華,開過批發部,辦過印刷廠,接受了許多新的思想觀念。2003年,他瞅準當地荒山荒坡,萌發了開闢荒山的念頭。
面對100多畝溝壑縱橫、亂石頗多的荒山地,侯建華沒有卻步。他雇來了推土機和幫工隊,用機器推、人挖、車拉來平整坡地,經過3個多月的苦幹,最終整平了坡地。平整坡地後,他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先後引進種植速生核桃、李子樹、杏樹500多株,並在果園裡套種蔬菜,這些樹目前都已掛果。他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果樹和套種的農作物開始見效益,等到明年果樹全部掛果後,這片荒山每年的收入少說也有幾萬元左右吧。”
光種樹,投資大、見效慢,侯建華又把目標轉向了養殖方面。他先於2004年建了兩個大棚,養殖柴雞2000多隻,初見效益之後,又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綜合養豬場,引進了“大約克”、“漢普夏”等優質能繁母豬78頭,通過自養自繁後,每年生豬存欄最少也有700多頭。綜合的種植和養殖給他帶來了可觀的效益。
自己富裕後,侯建華開始帶動本村和周圍的村民一起致富。在他的帶動下,許多村民也開始發展養豬業,侯建華為鄉親們提供仔豬和種豬,無償做技術指導。
在侯建華的不懈努力下,他的“山區生態園”已具規模,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今天的“多生物、好環境、立體化、高效益”的生態園,但他還不滿足,今年又開闢出了40多畝荒山。
內蒙古農業大學教授
女,漢族,1962年3月生,內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84年內蒙古農牧學院大學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89年內蒙古農牧學院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碩士研究生畢業,並獲中國農業科學院遺傳育種學科碩士學位,論文“水分脅迫對冬小麥愈傷組織抗旱性的影響”獲1989年度中國農業科學院優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內蒙古農業大學草業科學博士研究生畢業,獲農學博士學位。1997年晉升為副教授,2005年晉升為教授。現任內蒙古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碩士研究生導師,內蒙古作物學會理事。參加工作以來,主講“作物育種學”、“種子學”、“種子學研究進展”、“植物抗性育種專題”等課程。從事植物遺傳育種教學和科學研古資源大辭典》、全國統編教材《種子生產學》及《種子檢驗學》等。
先後在“生物物理學報”、“中國油料作物學報”、“乾旱地區農業研究”、“種子”、“華北農學報”、“草業學報”、“草地學報”等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
目前,在完成教學和研究生培養任務的同時,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新麥草染色體加倍的研究”、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優質蛋白玉米自交系的引進和選育”、內蒙古“十五”攻關項目“優質蛋白玉米種質資源的引進與創新”以及農業部草地資源生態重點開放實驗室資助項目“羊草和灰色賴草雜交後代及雙親基因組DNA的RAPD研究”等課題。以期為植物遺傳育種學科的發展和自治區經濟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