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劃土地
全鎮轄8個社區,4個行政村,總人口67,526人,總面積186.4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7,000畝,林地35,452.4畝,牧場343.7畝,水域面積21,315.8畝,建設用地16,528.7畝,交通用地2,632.8畝,其他用地5,922.4畝。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適於發展農業。
歷史沿革
依蘭鎮上溯五、六千年已有人類居住,歷經先秦諸代及漢、南北朝,為肅慎族系——挹婁、勿吉人聚居地之一,唐渤海國時設德理府,遼設五國頭城,金置胡里改路,元置胡里改軍民萬戶府,明立胡里改等衛,清置協領、副都統、依蘭府、依蘭道,民國2年(1913)依蘭縣治,偽滿時依蘭鎮稱依蘭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為依蘭縣城區,1956年改稱依蘭鎮至今。
特色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依蘭鎮充分利用鎮域優勢,大力發展農業,振興工業,扶持第三產業,現已形成具有城郊特色的經濟格局。在農業生產上,對種植業進行結構最佳化調整,穩定糧食生產面積的基礎上,制定確立了特色主導產業,積極培育“一鄉一企”、“一村子一品”農業主線。啟動種子繁育建設基地,現已形成種植業、經濟作物、特色作物三分天下的種植業格局。在蔬菜生產上,以棚室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推行“綠色革命”,採取夏菜冬種、山菜家種、南菜北種、洋菜中種的方法,實現了品種多元化,初步形成了無污染等系列化生產體系,現有棚室面積72.8萬平方米,能充分滿足縣內市場的供給,並有部分外銷周邊市縣。畜牧業生產全面普及科學飼養和良種繁育技術,加大養殖規模,使畜牧業成為我鎮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全鎮現有千頭養豬場3個,萬頭養豬場1個,黃牛、家禽生產也都具有一定規模。
在鄉鎮企業,依蘭鎮現有“四通建築安裝有限公司”為龍頭的鎮村企業十戶,主要從事建築、房地產、裝璜、蔬菜脫水、果汁飲料等產業。四通公司現已組建了集團公司,下設3個分公司,總資產達到7,200萬元,業務遍及省內及沿海一些省份,累計為鎮域經濟納稅達到8,000萬元,四通建築安裝有限公司等鄉企成為鎮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同時鎮內第三產業發展迅速,餐飲、服裝、運輸業都以得到了長足發展。
旅遊資源
旅遊業近年發展迅速,尼姑庵、財神廟、五國頭城都已成為省內知名的旅遊景點。依蘭五國城是遼代越里吉國遺址,是依蘭鎮最早的城垣。金代沿用,後經東夏政權擴建,其城牆北抵松花江邊,南至今門外體育場一帶。出土文物有金代磚瓦、石礎、石臼,宋代銅幣。多用缸、罐、鐵匱等器物盛裝。該城工商繁榮,初為女真貴族、富豪所居。元朝置軍政機構萬戶府。
依蘭鎮址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已“設土城有官守”。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築三姓城,呈方形,每邊長1.5華里,城門四座:西門稱迎恩門,北門為雁旭門,南、東二門名稱無據待考。雍政十年(1732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光緒十三年(1887年)曾整修,城牆高約5米,寬約4米,外圍護城河,城周遍植榆樹,光緒二十年(1900年)俄國炮火擊毀城牆數處,余漸禿平,宣統二年(1909年)經道台王瑚重修。
清代中葉,三姓城為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稱為“邊外”七大重鎮之一。中華民國時代,依蘭成為哈爾濱市以下最大貿易口岸,是糧食、木材、毛皮、山產品的集散地。民國4年(1915年)於北門外開商埠,占地3.9萬方丈,民國10年再興商埠,擴充用地,東止倭肯河,西至牡丹江,北抵松花江邊,總面積增至9.6萬方丈。設國小、公園各一處,戲樓、茶園各一座,開設飯店、旅店、商店多處。居民達2100餘人。並設外事外商駐在機構,有外僑若干人。偽滿時期城垣未變。建國後,舊城牆逐步拆建墊平,城遺不復存在。
歷史上著名的五國頭城,位於松花江右岸,依蘭縣城北門外。西瀕牡丹江,東臨倭肯河,以倭肯哈達山(俗稱東山)和拉哈阜山(俗稱西山)為東西屏障,地勢非常險要。五國頭城遺址遼代始建,為五國部之越里吉城,因其位於五國部之最西部,被稱為五國頭城。金建國後沿用此城,設胡里改路治所。1127年金滅北宋後,將宋朝徽、欽二宗及皇親國戚470餘人押解北歸,途經燕山府、古北口、中京、韓州、上京等地,於1130年7月抵五國頭城。此後一直被囚禁於此。徽宗死於1135年,欽宗死於1156年。由於近千年的滄桑變化,五國頭城現已面貌皆非。僅保存一部分城牆和護城河遺蹟。從其輪廓看,該城方向不正,呈長方形。據依蘭縣文物管理所1980年實測,長850、寬450、周長2600米。現存城垣較完整的段落高4米,底寬8米,頂寬1.5米。從殘存牆垣看,沒有馬面遺蹟。因毀掉段落過多,城門有幾處、是否帶瓮城無法確定。城內已闢為耕田。
據史料記載,遼滅渤海後,生女真人在松花江沿岸直至烏蘇里江口,建立了五個部落聯盟,史稱“五國部”。現依蘭鎮“五國頭城”遺址是當時“五國部”中“剖阿里、盆奴里、越里篤、奧里米、越里吉”的越里吉部。依蘭是五國部第一城之越里吉城,為五國部會盟之城,因此稱為五國頭城。其實還有:桃溫萬戶府古城,莽吉塔站古城,依蘭古城與瓦里霍吞古城.所謂五國盛地。遼金時期佳木斯地區被稱做五國部,存在著五國城。依蘭的叫頭城,徽欽二帝“坐井觀天”就在頭城,第二、三、四城都在佳木斯境內。關於第五城,一些專家學者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在俄羅斯境內,也有的說在佳木斯。五國部當時是東北比較強大的部落。樺川境內的瓦里霍吞古城就是五國城之一,其城池建設不亞於阿城的金上京。現在遺存的古城牆有一丈多高。城池近臨松花江,站在城牆上就能感覺到,當時這裡一定是交通要道,特別是其水路交通非常便利。遼史、金史都有很多記載,居住在瓦里霍吞古城的女真人與中原有著密切交往,中原的鹽、糧食都是通過松花江運到這裡來的,這裡的皮毛等產品又通過船運到中原。其實,五國部的頭城與二城、三城、四城都是緊緊相連的,二城就在湯原,三城就在樺川,這應該是事實。
主要領導
於天昕:依蘭鎮黨委書記;1985年7月至1992年6月依蘭縣第三國小教師、主任;1992年6月至1993年10月依蘭縣司法局普法幹事;1993年10月至1996年9月依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秘書;1996年9月至1998年2月依蘭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副科級秘書、縣政府法制局副局長;1998年2月至1999年9月中共依蘭縣委辦公室常委秘書;1999年9月至2003年12月中共依蘭縣委辦公室副主任;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中共依蘭縣委辦公室副主任(主任科員)
2004年1月至2007年3月依蘭鎮人民政府鎮長;2007年3月至今中共依蘭鎮黨委書記
吳煥志:依蘭鎮鎮長;1989年7月至1996年9月依蘭縣高級中學教師、團委書記;1996年9月至1997年3月依蘭縣第三中學教導處主任;1997年3月至1998年11月依蘭縣教委政教股股長;1998年11月至2003年1月依蘭縣委宣傳部社宣幹事、辦公室主任;2003年1月至2005年3月中共依蘭縣委宣傳部副部長;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中共依蘭縣委辦公室副主任;2007年3月至今依蘭鎮人民政府鎮長
延吉市依蘭鎮
依蘭鎮位於延吉市北部,東接圖們長安鎮,西與龍井市朝陽川鎮相鄰,北靠汪清縣百草溝鎮。依蘭鎮下轄12個行政村,現有人口4.2萬餘人。這裡聚居著漢、朝、滿、蒙、回等民族,在這裡可以體驗到多民族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飲食風格。依蘭鎮素有“延吉市北花園”的美譽,這裡風光旖旎、山清水秀、景色怡人,遊客在此可以感受到濃濃的田園詩般的生活。依蘭鎮四景:屏風山古長城遺址、九龍森林浴場、田園山莊、抗日戰跡地令人流連忘返,在飲食方面您可品嘗到朝鮮族豆腐、大醬、牛肉及炭木野外燒烤,回味無窮。依蘭鎮依託民俗文化旅遊,已成為長白山腳下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經濟發展:2007年,延吉市依蘭鎮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實情,靈活操作,解決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全鎮社會生產總值預計完成11.96億元,其中農業總產值預計完成1.1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5896元。該鎮積極抓農業項目建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建立山葡萄、甜葉菊、樹莓、馬鈴薯等高效經濟作物基地400多公頃。發展壯大畜牧業,實現畜牧業總產值2700萬元。同時,全面開展基礎設施建設、衛生治理和美化環境工程。鎮區建設水泥路8公里、亮化房屋266座、完成新居工程180戶、26戶水庫移民新居通過驗收、修建排洪溝1000餘米、清理渠道8000米、建設2座填埋式垃圾處理場、綠化道路8公里,種植樹木2000餘棵,改造圍牆、粉刷牆壁4萬平方米。另外,該鎮還全面落實惠農政策,發放糧食直補金947萬元,綜合直補金900萬元。發放水庫移民土地安置補償費144.69萬元。發放大病救助金2.7萬元、低保金166.8萬元、撫恤金36.4萬元、救災款64.5萬元、貧困戶定補金34萬元,保證了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穩定。拓寬農民收入渠道,年轉移勞動力500餘人,勞務收入預計達到4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