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相機博物館

佳能相機博物館

20世紀30年代,初次實現了日本國產35mm測距聯動焦平面快門相機的產品化。從試做機"Kwanon"到"Hansa Canon"。開始於一個小小的市鎮工廠——精機光學研究所。可以稱做是佳能相機的原點,在不斷的試驗與摸索中,在相機製作方面邁出了一小步卻又是堅實的一步的時代。20世紀20年代後期,還不到30歲的吉田五郎,就因為零部件採購的原因,頻繁往來於日本與上海之間。讓他下決心製造35mm高級相機的,是他在上海遇到的美國商人Roy E. Delay的一句話。喜歡跟機械儀器打交道的吉田,能熱衷於攝影器械的修理與改造,會執著於相機的製造也就不足為奇了。

1933-1936年

相機歷史

謎一樣的試製機型"觀音"

Kwanon (原型) Kwanon (原型)

徠卡(Leica)和康泰克斯(Contax)——當時世界的“照相機王國”德國引以為豪的兩大品牌。作為當時深深吸引著全世界相機愛好者的超高檔相機,得到了狂熱的支持。當時,大學畢業後工作的白領月收入約在70日元左右。而徠卡相機的價格為420日元。這樣的價格實在過於昂貴,於是在20世紀30年代初,有一個日本人將當時的高檔機徠卡進行了拆解、研究,然後試製了一台高級35毫米測距聯動焦平面快門相機(以下簡稱為35毫米測距聯動相機)。這個人就是吉田五郎(1900~1993年)。1933年,吉田與妹夫內田三郎(1899~1982年)以及內田的原部下前田武男(1909~1975年)一起在東京麻布一棟公寓的一個房間裡成立了“精機光學研究所”。雖然製作出了國產第一台高級35毫米測距聯動相機的試製機型“Kwanon=觀音(KASYAPA=帶有迦葉鏡頭)”,但沒有保存下來,“觀音”由此成為了謎一樣的試製機型。

Hansa Canon(漢莎·佳能)問世

Hansa Canon (標準機型)圖片2 Hansa Canon (標準機型)圖片2

為了將“觀音”相機投入市場而進行了反覆摸索,但精機光學研究所依然無法取得相機最關鍵的部件——鏡頭。經過一番周折,從日本光學工業株式會社(現為Nikon株式會社)那裡得到了Nikkor鏡頭的供應。1936年2月,發售了佳能的第一款“Hansa Canon(標準型)附Nikkor 50mm f/3.5鏡頭”(也有說法認為實際發售日期為1935年10月)。Hansa 是與精機光學研究所簽訂壟斷銷售契約的近江屋寫真用品株式會社(Omiya Shashin Yohin Co.Ltd)的註冊商標。“Canon”,意為“聖典、規範、標準”,成為了以“正確”為企業基礎的精機光學的新商標。

S (最新機型) S (最新機型)

在當時的相機界,流傳著“Hansa Canon”是徠卡的仿製品這樣的說法,但它是第一台國產高級35mm相機的事實是毋庸置疑的,受到了相機界內外的極大關注並對其寄予了很大的期待。精機光學研究所在之後的1936年6月,搬到了目黑區。並改名為“日本精機光學研究所”。

1937-1945年

J (普及機型) J (普及機型)

精機光學工業株式會社成立,獲得更大發展

雖然日本精機光學研究所製造出了“Hansa Canon”,並搬遷到目黑區,看起來發展似乎還很順利。但實際上,據說當時每個月只能生產10部左右相機,而少的時候一周才能生產1部。公司陷入了經營困境。為了克 服這種經營危機,日本精機光學研究所決定實行法人化。於是募集出資人,於1937年8 月10日,研究所重組為股份制公司,並更名為“精機光學工業株式會社”。後來佳能將這個時間定為公司的創始時間。

NS (新標準機型) NS (新標準機型)

在“Hansa Canon(標準型)”之後,公司於1939年2月發售了“最新型”、“普及型”機型,同年年底又發售了“新標準型”。在“最新型”機型發售之後,“Hansa”這個名稱從商標名稱中消失了,商標名變成了“Canon”。不過,這並不代表與近江屋中斷了關係,在這之後,仍然得到了近江屋的繼續支援。 1937年中期開始,希望公司自製鏡頭的呼聲越來越高,於是精機光學的第一位光學技師古川良三嘗試研製出了“50mm f/4.5鏡頭”, 隨後研發了50mm f/3.5及135mm f/4等鏡頭。此外,古川還試製了用於16mm電影攝影機的“45mm f/0.85鏡頭”及用於X射線間接照相機的鏡頭。這些鏡頭最終被命名為“Serenar”。“Serenar”中的“seren”有“清澈”的意思,源自於“月海”中“澄海(Mare Serenitatis)”的名字。

1942年,御手洗毅(1901~1984年)就任社長一職。他的本職工作是婦產科醫生,但作為內田的老朋友,一直在支持精機光學,先是擔任監察役,最後出任社長。他在戰後提倡“三分說制度”、“實力主義”以及“新家庭主義”等,為公司奠定了基礎。

1945年8月15日,戰爭結束。精機光學曾一度解散,但2個月後的10月1日,在御手洗的號召下,精機光學又開始了相機製造。在瓦礫中收集戰前不同型號的零部件製作出的“J II(J戰後型)”是佳能戰後製作的第一部相機。但是,資料顯示戰後第一年公司只生產了3部相機,戰後公司重建的艱難可想而知。

1946-1954年

隹能照相機株式會社誕生

實現復興的精機光學於1946年10月發售了搭載單眼聯動測距儀的“S II型”相機。1949年4月,發售了具有3級可變倍單眼聯動測距儀的“II B型”相機。這2個機型為戰後精機光學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47年9月15日,公司更名為佳能照相機株式會社。盟軍占領軍中的很多相機愛好者怨Canon相機名字太多,很難記住,如機身為Canon,鏡頭為Serena,生產商為精機光學。基於這個原因,此後將機身、鏡頭和生產商的名稱都統一成了Canon。由此誕生了面向全世界的相機生產商。

公司更名3年後的1950年8月,御手洗前往美國,借參加國際展覽會,考察相機市場,謀求擴大銷售網路,希望能與Bell and Howell公司達成代理協定,但要求遭到了拒絕。拒絕的原因是:雖然Canon相機具有出色的性能,但由於是日本製造,並且Canon的工廠都是木製建築,這樣的建築極易發生火災。

御手洗決定立刻建立新工廠。購入了當時位於大田區下丸子的原富士航空計器株式會社的工廠,並安置了近代設備,一個不再容易發生火災的新工廠誕生了。這一年是1951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