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劍湖簡介
佩劍湖原為賈汪小南湖,為紀念“佩劍將軍”張克俠與何基灃而被命名為“佩劍湖”。賈汪起義是淮海戰役第
一個大勝利,張克俠、何基灃兩位將軍曾率部在此起義。佩劍湖由來
佩劍湖(小南湖濕地公園)原是韓橋煤礦深度塌陷地,占地1400畝,於2003年開始治理建設,但湖堤普
遍高出沿湖路面0.5米到1.8米,種植的是喬木、灌木等樹種,影響景觀效果。此外,由於沒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及遊樂設施,僅僅發揮灌溉、防洪及保護生態環境的功能。賈汪區對小南湖濕地公園進行改擴建。改造後的小南湖濕地公園包括一個面積約825畝的水面,比原水面擴大165畝;一條寬約6米、長約3500米的景觀遊覽通道;1.1萬平方米的東側景觀廣場和1萬平方米的北側服務、休閒廣場;對荷花景觀島降低高度、縮小面積;保留湖中西側的景觀島;新設定會所島嶼約33畝;在西北和東北角規劃建設生態濕地和淺灘。
賈汪區國土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工程結束後小南湖濕地公園不僅能成為城市的“綠肺”,而且對賈汪區旅遊業的提檔升級具有重要的意義。
佩劍將軍生平
張克俠,河北省獻縣人,1900年10月7日出生,少年時就讀於北京匯文國小、中學。1915年,他為抗議
袁世凱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憤而投筆從戎,考入北京清河陸軍軍官預備學校,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1923年,張克俠從保定軍官學校畢業後,加入馮玉祥將軍部隊。為了參加國民革命,1924年1月,他到廣州投奔孫中山,任陸軍講武學校教育副官及隊長。1925年參加北伐,擔任北伐軍第一營營長。不久,返回馮玉祥將軍領導的西北軍任學兵團團副。1927年春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被中共中央特批為地下黨員,在葉劍英的直接領導下,開始了長期的地下工作的革命生涯。1933年5月,馮玉祥將軍與中國共產黨合作,在張家口組織察綏民眾抗日同盟軍,張克俠任同盟軍的高級參謀、幹部學校校長。1937年“七七”事變前,張克俠任國民黨二十九軍副參謀長,參加了盧溝橋抗戰。此後,張克俠先後擔任馮玉祥將軍的第六戰區司令部高級參謀、副參謀長等職,1938年又隨馮玉祥將軍前往武漢。1939年,張克俠任國民黨五十九軍參謀長,後任三十三集團軍參謀長、副總司令等職,轉戰山東、河南一帶抗日。他所到之處,對當地抗日救亡活動和抗日軍隊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持,對堅持團結、抗戰、進步起了極大作用。在此期間,他還創辦了自忠中學,進行抗日和進步思想的宣傳教育,培養了許多革命、進步的人才。 1945年,抗戰勝利後,張克俠被任命為第三綏靖區中將副司令。張克俠率部起義後,還參加了渡江戰役和解放上海的戰役,先後擔任人民解放軍三十三軍軍長,併兼任上海淞滬警備區參謀長,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新中國成立後,張克俠主動請求參加祖國的建設工作。曾擔任政協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林業部副部長、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院長等職,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獻出了全部精力。1984年7月7日在北京逝世。何基灃,1898年出生,河北藁城人。他和張克俠都是在1923年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並且一同加入了馮玉祥的部隊,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第五師旅長、副師長。曾參加北伐戰爭。1929年在北平入陸軍大學特別班學習,先後在長城抗戰和盧溝橋抗戰中率部抗擊日軍,以機智頑強的作戰贏得時人讚譽,成為一代抗日名將。後任第一七九師師長。1938年春秘密赴延安,受到毛澤東等中共領導人的接見,後仍回原部隊。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任國民黨軍第七十七軍副軍長兼一七九師師長。1943年任七十七軍軍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國民黨軍第三十三集團軍副司令。1946年任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曾與新四軍第四、第五師建立聯繫,並對中共領導的軍隊向鄂豫皖邊地區發展和建立大別山根據地起了重要作用。1949年2月任人民解放軍第三十四軍軍長,參加渡江戰役。南京解放後,兼任南京警備司令部副司令員、第一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之後,曾先後擔任水利部副部長、農業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曾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逝世後,按照他的遺願,骨灰分別撒在盧溝橋和淮海戰場。
在抗戰結束後,蔣介石為了拉攏一批將領為他即將開始的內戰賣名,頒發了一批佩劍,名曰“中正劍”(蔣介石又名蔣中正),張克俠和何基灃各獲得了一柄。此後,人稱“佩劍將軍”。
張克俠、何基灃在淮海戰役中起義,使我軍取得了整個戰役的主動權,起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鄧小平同志曾說過:“張、何起義是淮海戰役的第一勝利。”粟裕曾說過:“我南下部隊如果在賈汪再耽誤半小時,敵軍逃進城去,局面就大不一樣了。他們的舉動,同樣也受到了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嘉勉,朱德總司令還高度評價起義,認為“對戰局影響很大,使敵人原來的部署大為混亂”。
1983年張克俠將軍在北京病逝,台灣當局想起當年忿忿不平,1984年8月8日在《中國時報》海外版刊登了《當年徐蚌會戰策動國軍投共,叛將張克俠病死北平》的文章,文中寫道:“他在1948年徐蚌會戰中,使中共取勝的關鍵人物,他與何基灃策動國軍五十九軍兩個師、七十七軍一個半師投共,使國軍無法反敗為勝。徐蚌會戰後,中共渡江南下,國軍終難在大陸立足而撤退台灣”。
張克俠、何基灃為我軍提供情報,並率所屬部隊兩萬多人起義。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敵營潛伏十八年。淮海戰役顯身手,率部起義做貢獻。
淮海戰役從1948年11月6日發起,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歷時66天,殲敵55.5萬多人,是三大戰役之中歷時最長,殲敵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淮海戰役勝利以後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基本上都宣告了解放,也為以後的渡江戰役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大大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