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北京風情畫
前些日子,上海搞了個放映活動,放映的都是膠片,第一次放的是《小武》,請來了賈樟柯,第二次放的是《北京,你早》,張暖忻的91年的作品。
在改革開放30年的時候,來觀看這樣一部描繪改革開放初期時的影片,有著非常奇妙的感覺,一是影片所描繪的普通人尋常生活中的故事,通過影象保存下的有關城市記憶,另一是王全安、賈宏聲等人年輕時清澀的樣貌,特別是賈宏聲在電影中演唱的那首《假行僧》,通過他們今昔的變化,或許在讓觀眾回望這些年的同時,也重新審視自己這一路是如何走來。
影片講述的是北京一輛公車上司機與賣票員之間的故事,或許這裡也該象開心網上投票那樣留個註解:90後的讀者就不用繼續閱讀了,如今的投幣、無人售票的公共汽車,或許早已清除了你們記憶中,那些關於三扇車門兩個賣票員的老式公車的零散影子了。影片也是從某一輛公車上的一天展開的,在畫面中,導演用鏡頭記錄下北京的早晨,呼應片名——《北京,你早》。
在北京,最有特色的就是公車,你能見到上班高峰擠車時的擁擠場面,也能聽到賣票員與乘客互相耍貧的語言魅力。於是導演選用了這一普通人生活中最悉數尋常場景,在影片開頭時仔細描繪,並且通過公車運行,間接將車外景物攝入鏡頭。更重要的事,你甚至可以發現這些在公車內進行拍攝的鏡頭,窗外的風景是連續不斷的,如此以一個連續不斷長鏡頭方式來完成,場面調度要求極高,而導演也做到了這一點。憑藉如此方式,觀眾在影片最初,即能獲得當時北京的大致印象,正如某位電影導演曾說過:“電影以影象的方式記錄歷史”,觀眾也從這部影片中看到了90年代初期的北京。
故事進行並不匆忙,前半部分劇情圍繞馬曉晴扮演的賣票員與王全安扮演的司機之間的戀愛故事展開,從他們如何互表好感,以及確定戀愛關係後,所發生的一些矛盾等等,從中將北京尋常百姓的家庭生活的點點滴滴搬上了銀幕,觀眾可以從中發現上到百貨商店、市集、酒吧,下到尋常飯桌、婚禮等等熟悉場面。並且,在兩位青年的戀愛故事中,始終糾結的一個矛盾的焦點,便是當時的用工制度:究竟是從收入國有公司辭職,打破鐵飯碗,還是進入私企,收入豐厚可不穩定。這樣的選擇,在男女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也因此激發了日後的矛盾。
於是馬曉晴遇到了賈宏聲,這位號稱是新加坡留學生的帥哥,散發著不可抵擋的魅力。自公車上“英雄救美”一番後,又一次邂逅了神傷沮喪的馬曉晴後,兩人關係發生了曖昧的轉變。其實馬曉晴扮演的女售票員一直希望能夠跳槽,但終未能成功,反而是在情場上頻繁的跳了幾次,且一次比一次跳得更高:從賣票員男同事到身懷技術的司機,在到“導爺”賈宏聲。或許也可以這么說,女性就是有這樣的能力,在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往往能通過性別優勢,使自己處於一個更加優越的境地。山不轉水轉,雖然在當時那個年頭裡意外懷孕,可畢竟也得到了她一直想要的東西。正如某位時尚主編曾說,女人的衣櫃裡至少要有一件CHANEL,馬曉晴的衣櫃裡從此不會只有那件價值50元逢出客必穿的裙子,如今她大可以丰姿綽約,斜著眼睛打量新一代的售票員,宛如一個頭牌花魁打量一個雛妓。
張暖忻無疑擁有著女性導演獨特的細膩,善於把尋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捕捉入鏡頭中,更悉數插入影片的敘事中,使整個影片呈現出90年代北京風情畫的風味。在影片中,觀眾可以看到許多9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這一特定時期,人們觀念以及社會現象。比如商店裡售賣的腳氣藥水,隔了幾天便換了個品牌賣更高的價錢;比如交通事故後,受害人去醫院開張傷殘證明訛詐司機;比如未婚流產需要單位出具證明……而這些那個時期所特有的社會現象,未曾經歷過那個時代,如今看來似乎帶著幾分可笑,幾分難以理解;而經歷過的人,此番看來,又會有回眸往事,曾經滄海的感觸,更會不由聯想到自己,原來無論外表還是觀念上,都已經發生了如此巨大的差別,短短三十年,宛如隔世。
也確實如此,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實現了西方國家一百多年的成績,當時百廢具興,面對變革,人們懷揣著美好的憧憬,而三十年後,人們面對這三十年來的成就與問題,又會持有怎樣一種情緒,繼續走下去呢?這確實也值得深思。可惜的是,之於歷史洪流,人顯得太過渺小。影片中的幾個普通青年,或是觀賞影片的幾百來觀眾,面對社會變化,除了安身立命,順應歷史,又能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