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作 者是陳平原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於2011年2月1 日出版,本書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學史是在西方學術觀念的影響下,在19到20世紀之交的形成的,並在20世紀獲得了全面發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封面《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封面

“文學”除了作為科系、作為專業、作為課程,還有作為修養、作為趣味、作為精神的一面。“文學史”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在表達民族意識、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異文化、融入“世界文學”進程方面,曾發揮巨大作用。作為一門學科的文學史是在西方學術觀念的影響下,在19到20世紀之交的形成的,並在20世紀獲得了全面發展,《作為學科的文學史》著力探討的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文學史及文學史寫作中的一些具體問題。

目錄

《作為學科的文學史》

《學術史叢書》總序

重建“文學史”(代序)

第一章 新教育與新文學——從京師大學堂到北京大學

一、“虛文”之不可或缺

二、“文學史”的意義

三、“桐城”與“選學”之爭

四、作為知識生產的文學教育

第二章 知識、技能與情懷——新文化運動時期北大國文系的文學教育

一、在“文學革命”與“整理國故”之間

二、相輔相成的“課程”與“教員”

三、從課程講義到學術著作

四、消失在歷史深處的“文學課堂”

五、教育史及思想史上的“文學教育”

第三章 ?術講演與白話文學——1922年的“風景”

精彩書摘

在謝冕、孫紹振、劉登翰、孫玉石、殷晉培、洪子誠等合撰的《回顧一次寫作——(新詩發展概況)的前前後後》中,有很精彩的對於那個年代的政治、文化以及文學氛圍的描述,但最讓我震撼的,是孫玉石嚴厲的自我批判。

上世紀50年代的北大中文系,確實有很多名師,其文學課堂必定十分精彩;但我更關心的是那場不算成功——即便不說完全失敗——的教育實驗。對於遭受批判的教授來說,雖很不愉快,但比起“文革”風暴來,還是緩和多了;至於當初風光無限的大學生,因受極“左”思潮的影響,缺乏必要的學術訓練,也是一個很大的遺憾。翻看當年刊行的體現革命小將激情的“批判集”,啞然失笑之餘,心情十分沉重。確實,1955級大學生中,出現了不少學術名家,但我相信,他/她們是經歷過一番深刻的自我反省,調整研究思路與學術立場,方才走出“大批判開路”、“主題先行”以及“錯把彙編當著述”的陷阱的。

質疑教授的無上權威,強調學生的獨立意識,這些都沒錯;只可惜,當初的教育改革實踐,被納入瘋狂馳走的政治運動“戰車”。因此,如何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開展良好的師生對話,實踐理想的“文學教育”,對於20世紀的中國人來說,依舊是個謎。十、因“追懷”而獲得的“思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