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素

佛素

佛素,即寺廟裡的素齋,注重本色清淡、善巧方便;佛素戒葷腥,葷指的是蔥、蒜、韭菜等,腥:就是指有生命的雞鴨魚肉、蝦、蛋等。佛經中葷字不讀hun,而讀成xun,是“熏”的意思,指氣味熏人的蔬菜,“葷乃蔬菜之臭者”。《梵網經》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葷”即指此5種蔬菜。佛教認為吃了葷,耗散人氣,有損精誠,難以通於神明,而且在為他人講經說法之時會有口氣,所以禁食。

佛素佛素

尊重生命

就佛門而言,尊重生命是佛素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大自然的一花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個體,任意傷生害命,或是砍伐山林,浪費資源,都是欠缺尊重生命的想法。

《本生經》里提到,子菩薩連舉手投足,都十分謹慎,深怕一不小心,踩痛了大地;《緇門崇行錄》里匾擔山和尚惟恐傷及草木,揀橡栗為食,他們尊重生命的慈悲胸懷多麽可貴!《楞伽經》雲∶“殺生食肉者斷大悲種。”佛教的持齋茹素,乃至護生放生,最主要是基於慈悲的精神,這正說明佛教是以最清淨的心靈,最徹底的方式來尊重眾生生命的表現。

佛教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宣揚戒殺放生與儒家傳統的觀點仁相結合,使素食之風大盛,出現了有目的地專門吃素的人群,形成了講究佛素,禁用五葷調味的寺院素菜。佛門以慈悲為懷,為長養學佛人的慈悲心,減少世間的暴戾氣氛,讓一切有情樂於親近、依附;為愛護眾生,尊重生命,讓所有眾生能身心安樂、無所怖畏,因此主張佛素。

佛世僧人

在佛世時期,僧人過得是乞食的生活,沒有選擇食物的自由,為長養色身的健康,施主們供養什麽,就吃什麽,以獲取修行所需的熱量,這是不得已的方式。當時的僧團規定,僧侶們只能吃“三淨肉”,所謂三淨肉,在《五分律》說明,“有三種肉不得食∶若見、若聞、若疑。見者,自見為已殺;聞者,從可信人聞為己殺;疑者,疑為己殺。若不見、不聞、不疑,是為淨肉。”

昔時印度的僧侶以乞食托缽維生,為避免施主們準備齋飯的不便並沒有要求完全素食,另外西藏佛教里,在深山修行的喇嘛,當地種植蔬菜存活不易,也無法講求完全素食,僅憑以無分別心來吃素,長養色身的需要。針對吃素與佛教精神的掌握,印順法師曾說∶“佛教的出家制,本是適應印度當時的乞食生活,在這種生活情況下,是無法十分揀擇的,只能有什麽吃什麽。這是適應時地的方便,在世尊的悲心中,決不以三淨肉為非吃不可。”

大乘佛教

後來到了大乘佛教時期,當僧侶們較能自主地選擇食物,許多經典便出現不食肉的主張。《楞伽經》說∶佛告大慧∶“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然我今當為汝略說。謂一切眾生從本已來,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驢騾駱駝狐狗牛馬人獸等肉,屠者雜賣故,不應食肉。不淨氣分所生長故,不應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應食肉。…彼食肉者謂天所棄故,不應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厭離故,不應食肉。我常說言∶凡所飲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藥想故,不應食肉。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經文記載

眾生在六道輪迴,眼前所見的眾生有可能是人死後轉生而來,何忍將它宰殺烹煮?又眾生相互殘食,殺生不絕,增添世間的仇恨,食肉等於間接殺生。因此,在《入楞伽經》說∶“凡殺生者,多為人食,人若不食,亦無殺事,是故食肉與殺同罪。”

而在《大乘入楞伽經》中,對於食肉的功過有更詳細的說明。如佛告大慧∶“一切諸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愍,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

經文中並提到,由於葷食的人身體臭穢,所以諸聖先賢不會親近,因此即使是這位修行的人再怎麽精進,也無法成就道業;反而,口氣常有臭味,亦增長疾病。

由此可見食肉,即是對於口腹之慾,心生味著,對一切有情的生命不予尊重,不僅會遮斷慈悲的種子,而且障礙修行,可說是百害而無一利。

提倡素食 杜絕殺戮

所謂“莫道世上刀兵劫,但聞屠門夜半聲”,世間的人食肉,以為是理所當然的事,於是恣意殺生,廣積怨業,相習成俗,不自覺知,因此戰爭災禍連綿不絕。願雲禪師的戒肉食詩曾說∶“千百年來碗裡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所以佛教改良吃的藝術,提倡佛素,杜絕殺戮,讓世界擁有安寧祥和的日子。

3類素食者

素食者主要分為3類:一是全素素食、純素食,也稱為“嚴格素食”,是指飲食中只有植物性食品,沒有任何動物性食品,甚至連蜂蜜都不吃;二是奶蛋素食,也稱為“不嚴格素食”,是指飲食中有奶類和蛋製品及植物性食品的素食;三是奶素食,則是指飲食中可以有奶製品和植物性食品的素食。素食的動機因人而異,可能是基於宗教信仰,可能是出於健康考慮,也可能是經濟因素,還可能是鑒於生態環保的理念。不同的動機使得素食主義者選擇不同的素食方式。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