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畈村
余畈村是安徽省岳西縣東北部的一個高寒山村,地處大別山腹地。當余畈村居民集中點遠眺 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無數英烈用鮮血和生命在這裡寫下了許多精彩的革命篇章;今天,余畈村的黨員幹部又憑著一種使命感和責任心,帶領村民在致富路上續寫新的希望之歌。余畈村山清水秀,平均海拔700多米,全村1020人,可耕地面積只有543畝、山場面積15395畝,冷浸田又占了耕田面積的一半,作物產量很低。村民的年收入曾經只有三四百元。如何才能讓村民富裕起來,一直成為縈繞這個村黨員幹部心頭的大問題。通過調研,他們確立了立足“調精、調優、調強”,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升級,發展壯大果、藥、茶、菜等特色經濟,使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的發展思路。余畈村“兩委”還把“小能人”、“土專家”組織起來,成立了有機農業協會、獼猴桃協會、高山蔬菜協會和中藥材協會4個專業技術協會,定期開展培訓,請省外和省城專家前來講課,並組織村民參觀,交流成功經驗。他們請來了安慶市水生蔬菜研究所所長徐善新,合作開發有機茭白,每畝增效3000多元,是種水稻的5倍,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之一。到去年底,這些協會已經發展會員138戶。隨著農業結構調整,余畈村的果、藥、茶、菜迅速發展,獼猴桃、杜仲、茶葉、天麻、茭白等近4000畝,稻田養魚120畝,新建了3個養牛基地和一個養羊基地,年出欄生豬2000頭的中型養豬場正在籌建中。村民們說,過去只想守著那村里休閒廣場點兒地種糧食餬口,現在一三輪車蔬菜就能換回一卡車糧食,一卡車藥材就能換回一火車糧食。過去,村民種植的“中華系列”不耐貯藏、銷路不好,市場上僅賣五六毛錢一斤。村黨支部一班人急在心裡,支委黃國華是獼猴桃種植能手,他主動與獼猴桃協會負責人一起,到省城合肥、湖北武漢等地考察,引進了售價高、市場前景好的“金魁”系列品種,並成立了全省第一家獼猴桃研究所,創立了“皖奇”牌獼猴桃的品牌。在種植和發展獼猴桃生產過程中,黃國華對一些貧困農民在資金上給予幫助、在技術上給予指導。60歲的王同炎老漢不懂技術,經營粗放,獼猴桃的生產效益一直不高。經黃國華上門指導後,其獼猴桃的產量當年就提高了5倍,每斤賣到五六塊錢,8畝地增收了4萬元。去年獼猴桃市場疲軟,村長黃業春跑到合肥設了一個銷售點,摸行情、探銷路,起早摸黑,上門推銷,使產品不但有了銷路,還批發到周圍的一些市縣。隨後,他又主攻上海市場,通村水泥路四通八達
在許多超市開設“皖奇”牌獼猴桃專櫃,不但銷售了自家1萬多噸獼猴桃,還幫助村裡的貧困戶儲誠兵、徐偉、王金元等銷售獼猴桃2.5萬公斤。為使產品保值增值,去年村黨支部決定,先在村里建造5座可貯藏180噸的保鮮庫,將鮮果分批投入市場。同時,他們計畫進一步拓展市場,在產品的深加工上下功夫。村黨支部書記王光啟兩次赴深圳招商引資,引進了年產2000噸獼猴桃果酒、果汁加工廠的項目,以解決村民的後顧之憂。目前,余畈村已營造高標準獼猴桃基地4000多畝、中藥材基地1200多畝、茶葉600多畝、反季節有機茭白250畝、養殖基地200畝,糧經比例達到了2:8,農民人均年收入達到3200元以上,比全省農民人均收入高51個百分點,村級集體經濟積累30萬元,在大別山踏出了一條致富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