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余本(1905.6—1995.1)別名余建本,廣東台山人。擅長油畫、中國畫。1928年考入加拿大盛尼美術學校,1931年畢業於多倫多省立安德里奧藝術學院,當時創作的畫《拉琴者》曾參加渥太華加拿大全國美術展覽和世界博覽會。1935年回到香港。曾和徐悲鴻、李鐵夫、黃少陵等去廣西寫生。多次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1956年9月回響周恩來總理關於國外知識分子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號召,舉家回國定居。從1957年開始,余本的油畫藝術就進入一個新階段。他力圖做一個半路出家的中國畫家,通過墨畫的嘗試去了解民族的繪畫傳統,以便在油畫創作上民族化有所借鑑。余本一貫辛勤的藝術勞動,獲得了豐富的藝術成果,其代表作品有油畫《拉琴者》、《黃河渡口》、《萬里長城》、《延安》、《三峽俯瞰》,中國畫《江上臥青山》。出版有《余本畫集》等。歷任廣東畫院副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
作品評論
《拉胡琴者》
底層悲歡
畫作:《拉胡琴者》(後改名《奏出人間的辛酸》)
創作年代:1931年(中國美術館藏)
評畫人:陳瀅(廣州藝博院副院長)
長期以來,加拿大一直以歐洲文化為中心,加拿大畫家深受英法的影響,較少反映加拿大的現實生活。到了1914年,加拿大“七人畫派”誕生了,強調衝破歐洲繪畫傳統的束縛,以加拿大人的眼光來觀察加拿大,具有濃烈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風格。余本於1929年到安德里奧藝術學院深造,在“七人畫派”的著名畫家Macdonald、Beaty和JohnSton的指導下習畫,得到很大的啟發,開始了對油畫民族化的探索。
《拉琴者》是余本26歲時的作品。該畫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海外華工動人的形象———他裸露著健壯而又疲憊的胳膊,粗糙的手指緊緊壓在二胡的琴弦上,用整個身心在拉著琴,奏出如泣如訴的琴聲。他雖然低垂著頭,看不到五官,但他那極富內在激情的形體動作,淋漓盡致地表露了內心的悲傷和憤怒。褐色的畫面深沉雄偉,有一股攝人心魄的力量。
余本以中國人的眼光來觀察中國人,出色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情感和氣質。
《妻子》
賢淑之美
畫作:《妻子》
創作年代:1939年(余家後人藏)
評畫人:陳繼春(澳門美術史學者,中央美術學院博士)
出生於越南的陳玉珠與余本於台山新婚數月後丈夫重去加拿大習畫,家裡就由她撐持。余氏作畫請不起模特兒,就以夫人代替其角色。後來多幅肖像畫被賣去,此畫是唯一留存的作品。
此畫中,畫家妻子端坐桌邊,身穿深褐色的短袖外衣,右臂的袖口因外面的光線折射而呈墨綠,細長的手臂顯現出能幹的本色,手上沒有飾物;夫人極目遠方,蒼茫的目光不乏生活的詩情。身後牆上的油畫,似是暗示她的身份;桌上小盤上是6顆荔枝,已剝去外殼,另一顆被置於花瓶之旁;兩朵白蓮花插在米黃色而又帶褐斑的花瓶上,其一含苞待放,另一綻放出綠黃色的花蕊和淺綠色的蓮房。單看這兩組物件已可見畫家過人的靜物畫造詣。該畫成於香港,在內涵與用色,甚至寫實能力上堪稱精品。
白蓮出現在妻子的畫像上,崇尚以“腦”作畫的余本並不似隨意地以家中的物件作畫材,當中真摯地表現出對妻子的感恩和敬重,而這一真情回眸又不止於“像”,更是美學上所探求的美。1989年,因白內障雙目失明而被迫放下畫筆的余本曾對來訪的黃大德說,如果還可以畫畫的話,還要畫一張妻子的肖像,足見余本對妻子的深情。
《黃河渡口》
黃河之戀
畫作:《黃河渡口》
創作年代:1965年
評畫人:梁照堂(國家一級美術師,廣州畫院理論部主任)
《黃河渡口》這幅作品是余本留洋歸來後,遊歷大江名山處處留畫的其中一幅重要的作品。這幅作品的主色調是棕黃色,作者通過這種近乎於土地的顏色表達對黃河母親的愛,從而延伸到對中華民族的深厚感情。在這幅作品中,作者的筆觸十分沉實、渾厚,用色濃烈而沉著,棕黃中略帶金色,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深沉的愛。
此外,在人物的刻畫方面,儘管畫面上人物不多,但每一條飄蕩於駭浪中的渡船,每一個奮力划船的漁夫,都充滿著力量。通過黃河渡口的場景描繪,使人聯想到船隻絡繹不絕的河面,勞動人民艱苦奮鬥的精神便躍然紙上。余本所畫的風景畫的力量在於,通過無形表現有形,不一定把每一樣事物都畫出來。他吸收了西方油畫的技巧,並結合中國畫的詩情畫意,以一當十的意境。《黃河渡口》這幅畫便是這種風景畫的代表作。
小興安嶺氣象站
簡潔之美
畫作:《小興安嶺氣象站》
創作年代:1963年
評畫人:區廣安(《廣州美術》主編)
曾兩度受國外多位著名畫家指導的余本,畫風顯得十分地道,絕非半路出家者所能做到。無論是用色還是作畫技巧,均顯示出他深厚的基本功與別具特色的個人風格。他的作品風格多樣,從靜物的印象派演繹,到後期溫馨的米勒風格,可看出余本的畫工博而精。
師承最為正宗的西洋畫傳統,與在國內學畫的畫家不同,余本完美結合了傳統西畫的風格與中國民間的題材。風景畫是余本在後期最為突出的一環。在遊歷大江南北後,題材不再局限在珠江兩岸的水陸人文風景,而轉變為更大氣與樸實的大自然風光。在此類風景畫中,人物往往只是簡單地勾勒,卻成了整幅畫的點睛之筆。即使人物缺席,仍然能從細節中流露處處生機,或許是孤獨而溫馨的小村莊,或許是淡淡的炊煙,或許就如這幅畫一般,兩個風向標,一排廠房,卻生機盎然。
與中國山水畫不同,在余本筆下,西方油彩筆法描繪的大自然別有一番風情。少了一點縹緲,卻多了一份靈動。正如本屆奧運會開幕式,張藝謀用中國的方式演繹世界的文明,余本則是用西方的油畫,表現中國山河之美。
後人訪談
在他身上,“純粹”兩字型現到極致
採訪對象:余錦森(余本第三子)
出國本為務工,背著父親偷偷學畫
記者:回憶你父親時,你最先浮出腦海的一個詞是什麼?
余錦森:佩服。父親是我最佩服的人。父親一生認真,無論是畫畫,還是做人,都教導我們要認真。記得小時候我們做家務,父親跟我們說:“洗臉盆,不要看盆面乾不乾淨,而是要看盆底乾不乾淨。”這句話讓我一生受用。我父親13歲就去加拿大務工、幫忙,他深深明白要想成功,講的就是認真。
記者:他當時出國務工是為了學畫勤工儉學而去的么?
余錦森:當時台山人的傳統是,出去打工,賺美金,然後回來娶老婆、造大屋。我爺爺把我父親送出去時,是讓他沿襲這個傳統的,本來就沒想讓他畫畫,覺得沒什麼出息。但我父親從小就愛畫畫,連我爺爺的記賬本上都畫了不少公仔,父親在加拿大那邊根本無心去賺錢,而是跑去學畫畫。我爺爺知道了大為震怒,叫在加拿大的叔伯兄弟們都不要把錢給我父親,斷絕他的生活來源。最後,還是靠我母親,她變賣了自己的首飾,去支持我父親學畫。我父親第一年半工半讀交學費,第二年開始就獲得了可以免費讀書的獎學金。
記者:所以你父親很感念你母親?
余錦森:是的。我母親不但變賣首飾支持我父親,平常家務、家裡的事情也主要是我母親在操持,我父親不怎么管我們,甚至連幾個子女在哪工作都搞不清楚。(笑)
人物畫以中下層為主,模特常請家人或街坊
記者:聽說你母親還親自為你父親做模特?
余錦森:我母親,還有我兩個姐妹,以及我的弟弟們都做過他的模特。兒子們比較皮,坐不住,妹妹經常做模特(笑)。當時請人體模特太貴。常常便是我母親到菜市場買菜的時候,去問問那些市民、街坊願不願意來做模特,十塊、八塊一個人,請不到,便以母親和妹妹們做模特,很多是穿古裝的,都賣了,只留下一幅1939年的《妻子》,只有這幅畫是真正畫我母親這個人,表達父親對妻子這個人的感情的。但以妻女做模特的比例不大,還是以去街上請人為主,那些人體油畫也是請專業模特畫的。
記者:余本先生筆下人物,常以中下層人物為主,如你所說,很多還是業餘模特,這是因為費用限制的關係嗎?
余錦森:我覺得,父親畫作中,漁民、苦力這些形象很多,不是因為經費,而是因為他覺得這個階層比較能夠反映自己的藝術觀念。例如那幅著名的《奏出人間的辛酸》,拉琴者也是一個親戚,他在國外白天洗碗碟,晚上沒什麼娛樂,就拉琴,反映了一種生活狀態。
其實回到香港後,我們家的生活已經好過加拿大那時。父親在香港開畫展,一幅畫能賣五六百元,最貴的甚至有一千多元,而當時其他畫家普遍在100元左右,父親的畫賣的價格是很高的。回國之後,國家給我父親每個月360元工資,在當時也很高,已經不太擔心生活了。但是我父親這個人,花大量的錢來買顏料、相框。一箱顏料,大約相當於我的半年學費,而父親作畫很認真,畫作不行時常常重新又畫一次,顏料消耗很大。
有個逸事,那時候李鐵夫比我們家的狀況差,沒有自己的畫室,在香港時都是借用我父親的畫室,畫畫用的也是我父親買的顏料;所以李鐵夫也會去畫水彩畫,顏料真的很貴。
他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抓緊做事
記者:就是說,余本先生雖然賣畫頗豐,但是花在油畫上了。他沒有考慮過其他投資、理財嗎?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
余錦森:父親考慮問題,是完全只關注在藝術上的。父親曾說,人生的時間不長,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去抓緊做事。他一天到晚都在畫畫,不講究吃什麼,不去買屋,不去投資,也不喜歡應酬,甚至連朋友約吃飯也不大願意,原因是不希望影響了工作。以前香港的富商胡文虎,“虎標萬金油”創建人那個,出巨資讓我父親畫肖像,我父親看看他的相貌不適合,就婉拒說沒時間畫。我父親遇到一個猶太人,稜角突出、很適合入畫的,便主動提出說:“來,我給你畫幅畫像。”
記者:但是學者楊小彥曾說,他晚年到余先生家探訪時,因為畫人常常陷入貧困,余本先生對繪畫“甚至是恨之入骨”的。聽說你當初曾有意繼承父業,報考美術學校,也被你父親制止了?
余錦森:(大笑)恨之入骨肯定沒有。當時他聽到我報考美院的訊息,就跟我說了一句,“在巴黎畫畫的人有10萬人,但成功的不夠一打。你自己把握有沒有這個本事。”他不是不希望子女去學,而是叫你要懂得知難而退。我自己衡量了一下,就轉報了建築設計。
當然,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做建築師肯定比做畫家效益要大。我父親一生畫畫,都不能買房,一直都在租房,在香港的時候搬了三四次,澳門的時候搬了4次,回國後在這個華僑新村裡面也搬了4次,一直租房,一直到1982年建這棟房子以後才安定下來;這棟房子還是我自己設計的。畫人要養家,還是很困難的。
延伸閱讀
黃渭漁:《余本及其油畫藝術》(1995年第1期《廣州美術研究》)。
黃蒙田:《余本的探索》,文章收於《藝苑交遊錄》,廣州嶺南美術出版社,1985年出版
王璜生:《余本藝術的本土文化精神》,1995年7月14日(華僑報)
黃篤維:《余本藝術》,《美術》1995年第一期。
關山月:《我喜歡余本其人其畫———參觀(余本畫展)有感)》,文章收於《鄉心無限》,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
代表作品
余本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