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公廟

余公廟,即福主祠。據建德縣誌記載:余公名陳杲仁,字之耳,民間稱其為福主,江蘇武進縣人,曾在古秋浦為官,隋煬帝時拜為大司徒,唐高宗以其護國威靈封為“忠朝武烈”,宋徽宗宣和年間賜祠額“福順”,明萬曆皇帝封其為“福主余公”神號,後鄉間百姓均稱其為余公。

相傳唐初,余公臨邑地低嶺,平寇亂保障一方,低嶺余村有“得勝橋”,系其禦寇之地,邑民感其功德,建廟禮祀,凡水旱、瘟疫均禱於庭。又傳余公在官港、花園一帶,見鄉間發生大面積傳染瘟疫,不少人相繼死去。余公聞訊後,心急如焚,到處尋醫問藥,但均無療效。余公茶飯不飲,晝夜不眠,深感虧對百姓,無奈之下,只好自己上山採藥,後因誤服“鶴頂紅”身亡,死後,堅持與瘟神講理,以普度眾生平安。余公捨己救人的行動,迫使瘟神收回死令,全縣疫情停止了蔓延,很多病人好轉痊癒。鄉人為感余公功德,砍下一棵特大樟樹鋸成三段,雕刻三尊余公像,分別在上鄉龍泉、中鄉泥溪、下鄉堯渡街建立余公廟,立像供人瞻仰祭拜,並把每年中秋節定為余公的祭日,鄉間百姓舉行“余公出會”活動,以表達人民的懷念之情。這項活動,在泥溪元甲山村一直沿襲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