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曼叔

何曼叔

何曼叔 1895-1955年5月 知名革命家 詩人作家。 1925年入國民黨 1934年轉江西任縣長 後因戰亂波折 多次輾轉 生平文著等身,可惜臨終前仍有未了心愿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何曼叔,名何冀,字曼叔,又字邁叔,東莞莞城人,1895年生。自幼家境貧寒,其父何鈍夫以教私塾為生,且中年早逝。曼叔少年即當排字工人,以故未能入正規學校讀書,僅賴家教及刻苦自學,並在舅家眾表兄弟協助下,得以成材。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與表兄弟等同赴北京,曾在北京大學旁聽。後回廣東,在廣州《民國日報》任記者,在此期間結識陳秋霖、陳樹人等國民黨左派人士,受其思想影響,1925年由廖仲愷介紹參加國民黨,追隨廖仲愷推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1925年廖仲愷被國民黨右派暗殺時,陳秋霖與廖同車,同時罹難;曼叔在後車,得以倖免。隨後轉赴上海,曾在多家報社任職,結識不少政界、文化界朋友,著作亦不少,惜未能留存。三十年代日本為傾銷其紙張,在上海大量翻印中國古今書籍,以定價一折出售,曼叔曾謂其中一本“原乃不佞舊作也”。

人物經歷

1934年,老國民黨員莫雄被任命為江西省贛北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莫到上海,一面通過中共地下黨關係找到盧志英、項與年等一批共產黨員,一面找到廣州時期的舊友,其中包括曼叔和曾是中共黨員的阮退之等到江西任職。曼叔被任命為該專區星子縣縣長。同年,莫雄曾將蔣介石策劃的第五次“圍剿”計畫交給中共地下人員,使紅軍得以及早準備突圍,開始長征。1935年3月莫雄被調到貴州畢節任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曼叔亦隨莫雄到畢節任專員公署民政科長。期間,曼叔二子何與成在上海閘北區共青團區委任宣傳部長時,不幸被捕,曼叔通過莫雄大力營救,得以出獄。1936年蔣介石發現莫雄故意放開道路讓紅二、六軍團安全通過,將莫免職扣押,曼叔遂離職返粵,賦閒在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曼叔到香港,在《大眾日報》主編副刊《大眾園地》,並在其中主持了《國難詩卷》專欄,以詩歌作武器,為抗日戰爭作鼓與呼。1939年再度失業,滯留香港。1940年應陳樹人之邀,從香港經韶關轉往重慶,任職於僑務委員會編譯室,從事宣傳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由重慶返回南京,繼續供職於僑務委員會,並曾在大學兼任教職。1949年初返回廣州,先後在華僑大學、廣東文理學院、華南師範學院任教授,講授中國文學課程。

曼叔工詩詞,於人情風物、國事民艱,多有吟詠。與陳樹人、徐謙、阮退之等常有唱和,部分詩詞曾在報刊發表或選入合集中。1940年何與成就義,曼叔聞訊後悲憤不已,在寫給大兒鼎華信中附詩一首悼念,末句云:“咬牙吞此痛,未肯付愁嘆。”表達了堅毅不屈的精神。可惜此詩已失落無存。

曼叔妻區絲寶,在曼叔常年在外奔波、收入不穩之情況下,艱苦勞作,維持家計,奉侍婆婆,教養子女,備極辛勞。1941年她年近五十,因見婆婆已逝,遂含次子與成被害之痛,毅然率女兒景珣參加了東江抗日游擊隊。

抗戰前夕,何家已成為革命活動的一個據點。曼叔對兒女的革命活動甚為讚許與支持,區絲寶對來往或暫住家中的地下黨員熱情接待,親如家人。

曼叔有四子二女,四子及長女先後參加革命工作和東江地區抗日游擊戰爭,均為共產黨員,在各自崗位上頗有建樹;幼女百佳,解放後學成,任教於桑梓,亦謂桃李滿門。

新中國成立後,國運昌盛,除二兒與成犧牲外,曼叔闔家團聚。他對生活充滿快樂與希望,曾在信中寫道:“我自己現時精力尚好,不算自己是暮年,比於早年,尤不敢不努力,以企有點貢獻於人類”。在他存世的最後一首詩《遷院》中,更具體地表露出其樂觀心態和愛國情懷。

1955年5月,曼叔因病去世,時年六十歲。遺憾的是他擬作詩論、書法論、音韻論的意願未能完成。

2008年夏,東莞樂水園印行《莞水叢書》第二輯之《曼叔詩存》,收錄何曼叔詩詞文章約三百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