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何應欽作為蔣介石的高級軍事助手,在東征、北伐,四一二政變、軍閥內戰、抗日戰爭中輔佐蔣的國民政府軍隊進行作戰,後勤等;到台灣後失去兵權,任蔣“顧委會”主任,在“反共”的前提下提倡“統一”。
何應欽又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爭議頗多的人物,如其經歷的《塘沽協定》、“何梅協定”、西安事變等,眾說紛紜…… 本書向我們介紹了何應欽的人生傳奇。
內容簡介
史迪威對何應欽的基本印象是:他只效忠蔣,認為他參謀長的職責就是操縱各種不同勢力和控制物資軍餉來保持軍隊對蔣的效忠。他不辭辛苦,勤勤懇懇工作,獲得了很大成功,可卻沒有提供多少西方意義上的現代軍事知識,供其統帥使用。
抗戰後期何應欽到美國,受到美國各地報刊的讚譽,說何輔佐蔣介石的功業,堪稱“中國陸軍之保姆”,“當今之趙子龍也”。
何應欽的功、過、榮、辱,升迂與降職,中年到晚年,始終圍繞蔣氏父子,連中年長期對蔣介石的不滿情緒也慢慢地磨平了,幾十年來,真正起到了蔣介石的高級助手、顧問的作用,晚年亦繼續輔佐蔣經國,起著“老兵”的特殊作用。
作者簡介:
李仲明,1950年生於北京。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研究》編輯部副編審,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理事。多年從事中國近代文化藝術史、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編輯工作,主要著作有:《李少春傳略》《梨園宗師――梅蘭芳》《百年家族――梅蘭芳》《百年家族――譚鑫培》《報刊史話》《抗戰時期的文化教育》(合著)《日本教科書問題評析》(合著)《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合著)《抗日戰爭熱點問題聚焦》(合著)。主要論文有:《何應欽與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前後的何應欽》《試論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的應變決策》《試論抗戰時期的梁漱溟》《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研究述略》《抗戰時期京劇發展述略》等。
目錄
第一章 青少年時代
一、泥凼故鄉
二、赴日留學
第二章 初涉政壇
一、“新派”骨幹
二、創辦“少年貴州會”
三、支持學運,衝擊“舊派”
四、參與“民八”、“民九”事件
五、離黔與被刺
第三章 黃埔建功
一、軍校總教官
二、第一次東征
三、第二次東征
第四章 平定福建,北伐江浙
一、並非騎牆派
二、平閩
三、轉進浙蘇
第五章 勢極而衰
一、“助”蔣下野
二、龍潭激戰
三、大權旁落
第六章 “攘外安內”急先鋒(上)
一、編遣無著,文武兼施
二、軍政部長
三、“福將”敗績
四、淞滬抗戰態度消極
第七章 “攘外安內”急先鋒(下)
一、?命華北,妥協退讓
二、《塘沽協定》簽訂前後
三、扼殺抗日星火
四、屈辱之路
五、“何梅協定”留罵名
六、反對“華北自治”
第八章 西安事變與川康“整軍”
一、西安扣蔣,南京混亂
二、力主討伐
三、“展延”時限
四、聯繫地方實力派
五、害蔣無據
六、事變善後
七、川康“整軍”
第九章 抗戰中的國軍管家
一、戰和徘徊中跟蔣走
二、且戰且退的軍政部長(上)
三、且戰且退的軍政部長(下)
四、同室操戈相煎急
五、“臨陣易帥”兵家忌
第十章 得意與失勢
一、軍政工作的成績和弊端
二、美中參謀長的碰撞
三、陸軍司令
四、受降主官
五、再度失權
第十一章 蔣家王朝代言人
一、奉召回國
二、軍事會議“發難”
三、“組閣”支撐危局
四、金陵殘照,敗退南逃
第十二章 海島餘年
一、全力擁蔣的“顧委會”主任
二、積極奔走的反共“外交家”
三、鼓吹“道德重整”
四、日常生活與交往
五、“統一”未成,病逝台灣
後記
書摘
第二章 初涉政壇
一、“新派"骨幹
此時貴州軍政大權掌握在興義系軍閥劉顯世、王文華手中。劉顯世是王文華的親舅父、叔岳父,他用封建宗法制加強統治,依靠熊范輿(劉的秘書長兼中國銀行貴州分行行長)、張協陸(貴州財政廳長)、何麟書、郭重光這“四大台柱”及貴州立憲派代表唐爾鏞、華之鴻、任可澄等,形成貴州“舊派”勢力;而軍事上逐漸得勢的王文華,藉助從日本回國的何應欽、朱紹良、谷正倫、張春圃等士官生,兄弟王伯群,及符經甫、李仲公等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代表了貴州的進步力量,並與“舊派”矛盾日深。
血氣方剛、留學回來的何應欽雖然一段時間與“舊派”人物相處不錯,但他更佩服王文華,且與幾位同學受到王文華的提拔重用,所以他自然成為“新派”一員,並逐漸成為骨幹。
1917年3月,黔軍第一師成立。王文華師長任命何應欽為團長。這年農曆三月初十,何應欽與王文湘(王文華小妹)在貴陽結婚。何應欽剛剛立足黔軍,又做了王文華的妹夫,可謂雙喜臨門。婚禮上:李紹陽贈送乃師黃子久手書的一副賀聯致喜:
昔日瀛洲學士,今看天下將軍,寶馬氣如虹。玉樹風前,何郎傅粉;謫來蓬島仙姬,成就人間眷屬,瑤池春似海。蟠桃花下,王母開筵。
在王文華極力推薦下,這一年7月,何應欽被任命為貴州講武學校校長。適逢劉(存厚)戴(戡)成都之戰,何應欽受命援戴,任援川第一支隊參謀長,隨支隊長韓建鐸出征,當他們路遇洪水,克服困難到達川邊時,戴戡已兵敗自殺。援軍遭川軍阻擊,何應欽主張強攻,韓建鐸則認為等待援軍再發起進攻,兩人爭執不下。待劉存厚等赴京查辦。韓、何支隊收編戴(戡)軍餘部未成,無功而返。何應欽首次出戰未能建功,情緒頗為低落,王文華便寬慰他不必在意。
同年11月,劉存厚部川軍再攻滇軍,北洋政府任命四川查辦使吳光新援助劉部。何應欽仍任第一支隊參謀長。隨王文華、袁祖銘(第一支隊長)入川平亂。11月22日,孫中山電令黔、滇兩軍會攻重慶。此後幾天,何應欽部參加了黃桷椏激戰,相持10天,吳光新部棄城而逃,黔軍於12月3日進駐重慶,何應欽總算盡到了力量,頭功又被袁祖銘搶去。
在貴州講武學校,何應欽根據自己在武昌陸軍中學和日本士官學校的經驗,以日本士官學校的教學方法為樣板,制訂了教學、訓練大綱。招收入伍一年以上的高小或中學畢業生,設定戰術學、兵器學、地形學等課程,並特別聘請日本人能村少校為顧問,辦學成績不錯。何應欽不但拒收劉顯潛(劉顯世堂兄、貴州游擊軍總司令)送來的素質極差的考生余萬金、鄧萬昌等十多人;而且治校頗嚴,一次熄燈號後,其弟何輯五外出未歸,何應欽不徇私情,禁閉何輯五3天,並訓斥他要遵守學校法紀。
貴州講武學校在當時並不十分有名,但卻使何應欽有了教學、管理學校的實際鍛鍊,並為他後來在黃埔軍校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創辦“少年貴州會”
1917年俄國的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貴州雖地處偏遠地區,新思想的傳播不及京、滬等地,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緩慢,但落後、波動的社會生活狀況,地方軍閥的黑暗統治,促使這一地區產生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科學救國等主張,社會上鼓吹民族獨立、民主自由、主權在民的言論逐漸多起來。
在貴陽,《貴州公報》《鐸報》等報刊,刊發《俄國第二次大革命要聞種種》《俄國過激派與德國之關係》等文章,報導、評論俄國革命,貴州各報也大量刊登介紹新文化、新思潮的文章。中、國小課程設定增加了自然科學課和外語課。1918年3月,貴陽川劇班針對1915年袁世凱政府接受辱國喪權的二十一條,排演了一對乞丐夫婦參加貴州的救國儲金運動的《乞丐儲金》,觀者深受感動。
隨著貴州各種社團的紛紛創辦,何應欽感到:
國家之進化,基本於世風。社會之改良,造端於民智。我中華以五千餘年之古國,伏於專制淫威之下,百事不竟,民智暗然,致招老大之譏,遂貽病夫之消。耳聆目注,深自慨然!應欽等壯年遊學東瀛,於學問之餘,輒默察歐美諸邦所以競進之本,方知社會之所以改良者如是,人民知識之所以開進者如是,力思挽救,因事未能。乃學成歸國,觀察社會凌亂乖錯,仍似千百年前之舊態;民智酣夢否塞,依然三代以上之故習。以此而圖生存於二十世紀優勝劣敗之世界,幾何其能倖免也。
何應欽認為,組建社團,既能推動貴州的新文化運動,又能利用這個機會把社團抓到“新派”手中。可謂一舉兩得。黔軍總司令王文華亦有此意,他於1918年10月特從重慶回到貴陽與何應欽商議。何應欽建議:“劉敬吾算得是劉家門下的新人。又是法政學校校長,可邀請他為發起人。”王文華同意。囑何:“此事刻不容緩,敬之,你就多多偏勞。我身為軍界領袖,不便直接插手民間事情;,你以講武學校校長兼盤江各縣同鄉會會長名義出面,名正言順,可爭取廣大學界和各同鄉會的支持。”兩人商議團體名稱時,想到是年6月北京成立的少年中國學會,乃定名“少年貴州會”。
10月22日,何應欽與谷正倫、邱醒群、趙季卿等人到劉敬吾家,商議成立團體事。會上有人提議叫“群力會”,有人主張叫“新潮社”,何應欽主張借鑑19世紀五六十年代少年義大利會為創建自由、平等、獨立、自主的義大利的史事,為鼓舞貴州青年的進取精神,叫“少年貴州會”,大家一致贊同。
1O月26日,何應欽召集其他發起人討論章程,決定由何應欽起草《本會緣起》,社會各界參與討論章程、綱領。10月30日,籌備會通過了簡章和《本會緣起》,決定由何應欽任主任理事,劉敬吾、谷正倫、邱醒群、趙季卿為理事。其簡章寫道:少年貴州會,“以造成少年貴州為宗旨”,“具犧牲小己之觀念,明合群報國之大義;增進學識,崇尚氣節;鍛鍊身體;嫻遊藝術”。
11月10日,少年貴州會在貴陽忠烈祠舉行成立大會,大會由何應欽主持,他宣講了《本會緣起》:
東方古國,老且病矣。醫者日共和,日立憲,日改革制度,振興社會。其精神愈衰憊,舉止愈失常,生機將絕,死期邇矣。體質既孱,弗耐針灸:復紛擾爭執,各逞私意,方劑雜投,相反相剋,風寒邪魔又從而襲之,垂暮之古國,焉能倖免!
也許是感到這樣文縐縐地讀下去減少了大會的氣氛,況且他的興義泥凼土話貴陽人聽著並不順耳。於是,何應欽放下這篇已見《鐸報》的講稿,振作精神,半白話、半文言的接著講演:
諸君試看我貴州,又屬於垂暮古國中的老病者。辛亥之年,護國之事、護法之役,強為興奮,再起再蹶。想醫其者縱然盡心竭力,而病家卻不相信,致使靈藥也失效,近來更有人諱疾忌醫。照此下去,何日能醫好貴州的病?應欽在日留學,聽說東洋、西洋的醫生,都時興心理療治之術,目的使病人振興精神,健其意志。以便他忘記自己之病軀,而發皇其朝氣。應欽雖不懂醫道,但也略知,生病之人。精神奮興而血氣流行,生機就不絕,體質也就不衰。在此基礎上,醫生察病施方,藥效立現,病者也就不再諱其病而忌其醫,無須多少時日,病去而延其年,哪能因老病而死去呢?如果不這樣,醫者自醫,病者自病,各不相牟,體質日漸消弱,我們貴州豈不要病死了嗎?中國豈不要病死了嗎?
應欽所比方的體質者,就是社會。而組織社會者,便是人民。這就是我輩之所以欲聚我同胞,充實其體力,活潑其天機,游肄其藝術,奮興其意志,相互激發而忘其耄耋而卻其病苦。如能做到這一點,那么,我貴州、我中華,少年進取之氣蓬勃興旺,然後社會諸事業才有發展的希望。這就是我輩同人所以要發起成立少年貴州會的原因。
何應欽的講話受到全場與會者長時間的掌聲。會後,貴州要人紛紛為少年貴州會捐款,劉顯世捐大洋1500元,王文華捐大洋1000元,李偉丞、王伯群、華之鴻等也參加捐款,住在貴陽的日本人能村修也捐了大洋30元。
少年貴州會設學務部、遊藝部、體育部、交際處、糾察處、總務處。
作為軍人,何應欽尤重視體育,他認為體育能強身健體,又能砥礪品節。體育部有弓矢股、射擊股、馬術股、劈刺股、體操股、拳術股等,借貴州講武學校操場活動,多次得到何應欽和講武學校教官的指導。在何應欽倡導下,少年貴州會舉辦貴州第一次全城性的運動會。
學務部的講學股經常組織講學活動,曾聘請王文華主講哲學,陳衡山、任可澄主講國學,何應欽主講軍事學,劉顯世主講陽明學,邱醒群主講政治學,劉敬吾主講經濟學。
1919年初,何應欽做過一次軍事演說,談及國民素質,將校能力,兵囂、糧食等的多寡與補充,地勢,交通,兵力蓄積等問題,反映了他早期的軍事思想和並未高出常人的軍事理論觀點。何應欽認為,一個國家,其軍隊的強弱,通常由上述這些條件而定,即:
(一)國民之素質。所謂國民素質者,即德、智、體育是也。有謂今世學術進步,陸上有戰,海底有戰,空中有戰,皆鬥智也。例如此次歐戰,德人用毒瓦斯。法人即有以抵制之,皆智育為之也。不知徒有智育而無體育,則無論海戰、陸戰,當槍林彈雨中,斷難忍乏耐勞衝鋒陷陣;若徒有智育、體育而無德育,則不能嚴守軍紀,踴躍奉公,從容就義也。故凡國民素質最良之國,無不以寡敵眾,以小勝大。今之講求軍國主義者,三育並重,未嘗偏廢。
(二)將校之能力。將校為國家之楨幹,國軍之強弱系焉。將校之能力豐富者,其國軍隊必強,此至然之理,必然之勢也。
(三)兵器、材料、艦船、糧食、被服、軍需品之多寡及其補充方式。若兵器材料等豐富且補充容易者,其兵力自必強大。
(四)國境及國內之地勢。夫國境於地勢于軍事上有絕大關係。國土方圓者,能迅速集中兵力,於國疆土方面,其防禦甚易;狹而長者,則反。是國疆地勢險而短者,可不用多兵防禦;其平夷而長者,則反是。如我國,以四百萬方里之地(應為960萬平方公里),幅員廣大,等於全歐。東南瀕海,西北帶山,海陸軍之未可缺,軍艦、潛艇、飛機、兵囂之屬,尤宜籌設完備。況我國境四周強鄰虎視,如俄、如德、如英、如日本,故我國境附近應駐重兵。至若國內大山橫亘為三部,鐵道之敷而未周,交通之梗塞如故,軍隊集中萬分困難。忽爾戰端一開,各部難免孤立之危,此極需重兵者也。
(五)運輸交通之完備否及要塞之價值。國內交通設備完全者,其集中兵力於國疆需時自少,且可隨時轉移軍隊。於兵力之保持及運用等便利極多。兵員雖少,其效力甚大。至要塞堅固者、較薄弱者,其價值之如何,不待言也。
(六)兵力之蓄積。夫兵力之蓄積,不惟達戰爭目的之要素,苟立於列國之間而欲保全獨立,俾張國權挽回權利等,實不可一日忽。故戰雖危事,兵雖凶囂,苟無之,則和平難以保,國家難以安。吾人慾謂兵力非立國之要素,可乎?兵力之最有益於國家者固如此,苟不定標準焉,於經濟方面無所計畫,率爾增兵,徒知兵多之可貴,而不知經濟不支之大害,有不至國庫空虛、財盡民窮不止。秦皇、漢武之默武窮兵,威震動一世。其失敗也如出一轍,可想見也。故吾人慾定兵力之標準,所當採取者有口口,以人口之多寡決定之。兵力中占最要之部分者,人員也。故國家雖富饒,其經濟雖良好,而人口寡少,不特不能與大國爭霸,而欲保全其國,亦難矣。現今世界,列強中人口與兵力之比最大者為法國,每人口千人占常備兵19人;最少者為日本,每人口千人占常備兵4人。我國以人口論,若仿照法國,則平常養兵760萬;若仿照日本,則當養兵160萬。如若不然,一旦國際破裂,將何以對外,有不坐而待亡乎?如我國之假想敵國為某某國及某某某國,則當先考察其平時、戰時兵力之多寡而準備。至若野戰所用之軍,各地守備所用之兵,須一一考察,著著準備,防患於未然也。故我國之陸軍兵額,按某某兩國之兵力及政策決定,至少亦須有野戰軍50師、守備兵10師。然國家歲入不足,必不能設常備兵60師,故須改行徵兵制,以40師為常備兵,其餘20師由預備兵或後備兵補充之。
少年貴州會遊藝部的新戲股積極排演新劇。1919年1月14日,他們編演的話劇《人道引》(又名《黑奴恨》),借達德學校劇楊公演。何應欽來到劇場,雖然他對表演歌唱一無所長,但他認為用演新劇的形式更勝過講演,因此頗為熱心,他向觀眾介紹排演新劇,介紹該劇的演職員。這一年,該會還排演了《大埠橋》《亡國鑒》等劇。在五四運動中,少年貴州會和達德學校把北京愛國學生討國賊、爭國權的愛國行動編成新劇演出,深受各界民眾歡迎。
這一年3月1日,少年貴州會主辦的《少年貴州日報》創刊,邱醒群、符經甫等先後任總經理,王聘三、謝篤生、劉介忱等先後任總編輯。該報發刊詞宣稱旨在“砥礪品節、闡揚正義、振作朝氣、警醒夜郎、審辨政潮、灌輸新智、監督官吏、通達民隱”。何應欽特別在省議會介紹這八條宗旨。
到1919年年底,少年貴州會在貴州省內成立了76個支部,成為當時貴州最大的社團。
三、支持學運,衝擊“舊派”
五四運動熱潮湧到西南,貴州當權者態度不一,“舊派”人物態度曖昧,唯恐“過激”;而以王文華為首的“新派”領袖,認為北京學生的要求無可非議,應當譴責北洋軍閥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同時又可藉助學生運動,衝擊“舊派”勢力。
5月中下旬,貴州學生準備聲援北京學生;貴州各報陸續報導北京五四運動情況和各地聲援北京學生的訊息。當上海成立國民大會的訊息傳來時,何應欽找到劉顯世,要求以少年貴州會聯合省議會,共同發起籌備成立貴州國民大會,得到劉的同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