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772-1840)清大臣、書法家,字雲門,號仙槎,道州人(今湖南道縣)。嘉慶十年進士一甲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先後黃廣東、山東、福建鄉試。歷任順天府尹、大理寺卿、左副都御史,工部和吏部侍郎,後官至工部尚書,又轉戶部尚書,卒贈太子太保。立朝正直,廉潔自持。年幼家貧,“夜不能具燈,恆燃松枝”讀書。16歲時,州試第一。後在村里鶴鳴軒課徒為生。清嘉慶六年(1801)以拔貢生入都應試,次年朝考一等,為吏部文選司京官。十年考中乙丑科殿試一甲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次年接家眷入京。十二年任廣東鄉試副考官。二十四年任福建鄉試主考官擢祭酒。道光二年(1822)又任山東鄉試主考,並留督學政。六年擢升為順天府尹。因執法嚴明,繼授大理寺卿,仍兼順天府尹。十一年,署兵部右侍郎,授左副都御史;遷工部左侍郎兼管法堂事;署兵部左侍郎;任浙江鄉試主考官,留督學政,十三年,調吏部右侍郎,仍兼順天府尹。十四年二月,調左都御史兼順天府尹,賜紫禁城騎馬。同年十一月,晉升工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奉令勘察明陵,充經筵講官。次年又充任會試副總裁,教習庶吉士。十六年,調任吏部尚書。十九年又調任戶部尚書,充任順天府鄉試副主考官。這時長子何紹基愛任福建省鄉試副主考官,父子同科,京師傳為美談。服官40年,品行端正,辦事謹慎。“平生服膺許鄭之學,而於宋儒之言性理者,亦持守甚力”,“以文章道德系中外望者數十年”。任順天府時,審理案件執法嚴明。主持浙江鄉試時,偕同督臣程祖洛查明山陰、會稽官紳幕撩聯合舞弊案,受到道光皇帝的讚揚。道光二十年二月病逝於京師,諡文安。著有《雲腴山房文集》。
家庭成員
長子:何紹基,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曾官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國史館提調等職。
次子:何紹業,晚清書畫家。曾官兵部員外郎。
三子:何紹祺,書畫篆刻家。曾官至浙江道員。
四子:何紹京,書畫篆刻家。曾湖北候選道員。
孫子:何慶涵(舉人1821-1891)著名書法家、學者、官員
曾孫:何維朴,何紹基之孫,書畫家。曾官江蘇候補知府、上海浚浦局總辦。
曾孫:何維棟(進士 1852-1887),何紹業長孫,書畫家、篆刻家。曾官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改刑部主事。
曾孫:何維棣(舉人 1856-1913)書法家、學者、四川大學首任校長。
曾孫:何維畯(舉人 1856-不詳)書法家、學者、政府官員。
曾孫:何維棅(約1853-1888年間)清末著名謎語家、學者
曾孫:何維構(不詳)書畫家、民國蘇州駐軍團長。
玄孫:何積祜(舉人 1880-1934)書畫家、學者
玄孫:何積祉(不詳)清末民國著名篆刻家、藝術家、學者
玄孫:何積烺(1884-1967)留日研究生、著名醫學工作者
玄孫:何積熛(1903-1985)留學美國專家、對國家有重大貢獻的著名核工業專家
清史稿何凌漢
清史稿列傳一百六十一 何凌漢
何凌漢,字仙槎,湖南道州人。
拔貢,考授吏部七品小京官。嘉慶十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大考二等,擢司業。累遷右庶子。典廣東、福建鄉試,留福建學政。令諸生自注誦習何經,據以考校,所取拔貢多樸學。
道光六年,授順天府尹。京畿獄訟繁多,自立簿籍,每月按簿催結,無留獄。遷大理寺卿,仍署府尹。在任凡五年,歷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典浙江鄉試,留學政。命偕總督程祖洛按訊山陰、會稽紳幕書役句結舞弊,鞫實,請褫在籍按察使李沄職,餘犯軍流有差。任未滿,調吏部侍郎,召回京,兼管順天府尹事。調戶部,復調吏部,仍兼署戶部侍郎。
御史那斯洪阿條陳地方官有錢糧處分,不準升調,及變通雜稅,下部議。凌漢兼吏、戶兩部,駁之,謂:"理煩治劇,每難其人,若格以因公處分,必至以中平無過者遷就升調。且吏治與催科本非兩事,未有因循良而帑藏空虛者,亦未有因貪濁而倉庫充盈者,是在督撫為缺擇人,不為人擇缺,正不必徒事更張,轉滋窒礙。"又謂:"地方各稅,有落地雜稅,及房屋典當等稅,已極周密;至京師九門外有鋪稅,天津、新疆沿壕鋪面有房租,因系官地、官房也。今欲盡天下之府、州、縣仿照定稅,則布帛菽粟民生日用所需,市儈將加價而取諸民以輸官,水腳火耗,官又將取之於民;且閉歇無常,稅額難定,有斂怨之名,無裕國之實。"前議遂寢。
十四年,擢左都御史,遷工部尚書,仍兼管府尹如故。累署吏部尚書。十七年,吏部因京察一等人員有先由御史改官者議駁。凌漢以不勝御史,非不勝外任者比,如此苛繩,有妨言路。御史改部之員,例準截取。至京察雖無明文,從前有御史降調保送員外郎者,援以請旨。因面奏現任大員花傑、吳榮光,皆曾由御史改降,遂奏俞允。
十九年,調戶部尚書。四川總督寶興請按糧津貼防邊經費,議駁之,略謂:"川省地丁額徵六十六萬,田賦之輕,甲於天下。現議按糧一兩加津貼二兩,百畝之家,不過出銀三兩,即得百萬兩,小民未必即苦輸將。然較原課幾增兩倍,非藏富於民之義,軍需藉資民力,尤不可率以為常。請於各省秋撥項下借撥百萬兩,以三十萬為初設邊防經費,餘或發商,或置田,所獲息以四萬為常年經費,二萬提還借款,於防邊恤民兩有裨益。"詔允行。
是年,典順天鄉試。子紹基亦典試福建,父子同持文柄,時人榮之。
二十年,卒,贈太子太保,諡文安,賜祭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