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2012年11月,一陣惱人的秋風掃蕩了王石、潘石屹、馮唐等一乾名人。他們的私生活成為八卦談資,大眾的舌尖上流傳著名人們的“低俗STYLE”。這場娛樂狂歡的導火索是王石婚變。王石與其EMBA的女同學喜結連理,讓人們在“EMBA”和“婚變”兩個關鍵字上,產生豐富的聯想。於是,各路人馬接連爆料,在“小三讀EMBA”的故事之後,又有了“EMBA房卡的故事”。
這股惱人的秋風威力不小,緊跟著馮唐“躺著中槍”,也被曝離婚且插足者是某著名女記者。稍後,馮唐婚變被證實,但和女記者無關。而潘石屹前一天還在網上調侃王石,轉過天來就落水了,被曝光和EMBA的女同學有了私生子。傳言洶洶,以致於潘妻張欣不得不公開澄清“被離婚”傳言。
與其他人的“被娛樂”不同,潘先生對娛樂化似乎欲拒還迎。最近,潘石屹在網路上辦起了脫口秀節目《老友記之Mr·Pan》,跨界當起了主持。在緋聞熱傳的同時,潘石屹最新一期揭秘“江南STYLE煉成術”的節目,總點擊量突破1500萬次。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江南STYLE》恰恰是對所謂富人聲色犬馬低俗生活的嘲諷——上周它在Youtube上的點擊量已超過6.7億次。
社會關注
看來,天下的人心都是相同的。人們喜歡扒各種低俗,更喜歡扒富人或名人的各種低俗。在對名人低俗生活的咀嚼中,屌絲或藉此逆襲而獲得某種道德優越感,或由此而滿足了對名人生活的好奇,從而讓“窺私癖”過了一把癮。不管怎樣,這場史無前例的大眾娛樂事件,拉近了名人和草根的距離。原來高高在上的商業偶像和社會精英,從雲端跌進塵埃,從神一般的存在,還原為渾濁的肉身。
有人說,娛樂名人隱私背後是大眾對精英的仇視。這話有些過了。確實,人們對名人、富人有各種羨慕嫉妒恨,也不排除有些人確實懷有某種陰暗的心理,但要說大眾皆如此,似不準確。
孔子很早很早以前就說過,“食色,性也”,還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人性本來就是這樣,本來就是有一些低級趣味,本來就不太高尚。名人知名度高,私生活被曝光後,自然也就傳播廣,關注者眾,這也就是成為名人的代價之一。
當然,大眾的低級趣味並不值得鼓勵。很多人也指責,公共輿論空間為無關公共利益的名人婚變癲狂,是一種病態。這些指責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反對片面地、功利地理解公共輿論空間的功能。
要知道,公共輿論空間關切的,除了公共利益,也包括公共價值。如王石婚變,和公共利益無關,但誰都不能說和公共價值無關。年過六旬的王石娶了和自己女兒年紀差不多的女演員,確實是對世俗觀念和主流價值的一種挑戰。
平心靜氣想想,一個成功老男人追求年輕貌美,固然可以說是人之常情,但總是有些脫離常規,不可能不會牽扯到仁義之辯。二者為EMBA同學的經歷,也不可能不會引來對女方借讀書“上位”的道德質疑。儘管你可以將此鄙視為流俗,你有在任何年齡戀愛、離婚的自由,但誰都不能否認,所謂流俗未嘗不是一個社會的主流價值。任何人非常規的行為選擇,都難說不會面臨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你可以選擇無視這種壓力,卻不能否認這種道德感的存在,以及否認其具有的正當性。
大眾或許並不高尚,參與娛樂狂歡的一些大眾或許也在找“小三”,但這也恰恰說明了主流價值的重要。冒犯了世俗觀念和主流價值,就應該有承擔被批評、被娛樂、被嘲諷等各種代價的準備。
此事也讓很多名人人人自危,擔心無休止的娛樂挖潛,最終會令自己的隱私被曝光,令身邊的人受到傷害。名人和普通人一樣,隱私權都應該受到保護。但是,該指責的不是大眾,而是那些具體侵犯了名人隱私權的人,是那些最初的信息發布者、造謠者。至於當事人,既然做了,願賭服輸,還算條漢子,但若為此心理極不平衡,則大可不必。名人如果不想被娛樂化,不想被大眾娛樂傷害,或許真的應該做個道德高尚的人,做個擺脫了“低俗STYLE”的人,或者如潘石屹大叔一樣做一個奉獻自己、娛樂大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