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似鳥龍類(Ornithomimosauria)包括與似鳥龍(Ornithomimus)更為相近而與手盜龍類更為疏遠的恐龍。似鳥龍類喙狀的前頜骨擴大,次生齶由前頜骨和上頜骨組成,下顳孔減小,肱骨輕巧且其三角嵴不發達,手部長,一般達到後肢長度的一半,掌骨部分與指骨部分長度大體相等,指爪不甚鋒利,骨加長,達脛骨長的80%,趾節短而粗壯。此外,一般具大的的眶窩、低矮的吻部及縮短的顳區,大多數屬的牙齒已退化,外鼻孔長且接近吻端,具2~3個眶前窗且最後一個最大,顱頂突出,頸椎10枚、背椎13枚、薦椎5~6枚、尾椎多於40枚,恥骨末端癒合且有前後向擴展的恥骨腳。以前多數學者認為似鳥龍類與傷齒龍科的關係更為接近,但現在認為傷齒龍科與馳龍科(Dromaeosauridae)的關係更為接近。似鳥龍類通常被認為是肉食性的,以小的脊椎動物或無脊椎動物為食,但也有人持素食性的觀點。
形態特徵
摘 要:鐮刀龍類(又稱“懶龍”)是一類奇特的植食性獸腳類恐龍,化石記錄主要局限於亞洲白堊紀地層中。由於鐮刀龍類極其特化的形態和化石材料的局限性,這類恐龍的系統位置存在較多的爭議。最近的發現(Russell and Dong,1994;Xu et al.,1999)表明這類恐龍屬於虛骨龍類,但其更為具體的系統位置依然存在爭議(Sues,1997;Makovicky and Sues,1998;Xu et al.,1999;Sereno,1999)。新發現於內蒙古蘇尼特左旗賽罕高畢上白堊統二連組的鐮刀龍類化石材料代表這類恐龍的一個新屬種。楊氏內蒙古龍(Neimongosaurus yangigen.etsp.nov.)的正型標本為一較為完整的骨架,是已知鐮刀龍類當中第一件在同一個體中保存了大多數脊椎和幾乎所有肢骨的標本。依據以下特徵將內蒙古龍歸入鐮刀龍超科:U形的下頜聯合部、齒骨前端向下彎曲、齒骨前部沒有牙齒、牙齒有一個收縮的基部、近圓形的齒根和葉形的齒冠、前部頸椎的神經脊低矮而軸向較長、後部頸椎背視呈X形、肱骨近端角狀、肱骨有後轉子、肱骨的尺骨髁和撓骨髁位於前部並為一狹窄槽分開、腸骨的恥骨柄細長而坐骨柄短以及跖部短。內蒙古龍的以下特徵區別於其他鐮刀龍類:前部尾椎的橫突下部有一圓形的窩,橈骨二頭肌結節點非常發育,後足踐節近端跟部非常發育,脛骨的腓骨嵴長,明顯超過脛骨長度的一半,腸骨髖臼前支外側面轉向背方,尾椎前關節突向兩側側伸明顯。鐮刀龍類有一些未見於其他手盜龍類的特徵,表明這類恐龍較為原始,可能和似鳥龍類關係較近(Sereno,1999),但其他一些證據表明鐮刀龍類較為進步,可能和竊蛋龍類關係較近(Makovicky and Sues,1998;Xu et al.,1999)。內蒙古龍高度氣孔化的脊椎和進步的肩帶形態表明鐮刀龍類相當進步。其中加長的頸部和縮短的尾部等特徵非常類似於竊蛋龍類。這些特徵的發現支持了鐮刀龍類和竊蛋龍類的系統關係較近的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