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級

伯克級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英語:Arleigh Burke Class Destroyer,一般簡稱為伯克級驅逐艦,英語:Burke Class Destroyer),為美國海軍主力。 本級艦以宙斯盾戰鬥系統SPY-1D被動相控陣(無源電子掃描陣列)雷達,結合MK-41垂直發射系統,將艦隊防空視為主要作戰任務,是世界上最先配備四面相控陣雷達的驅逐艦,伯克級掀起了世界防空驅逐艦發展的新篇章,爾後世界各國發展的新銳防空驅逐艦無一例外都借鑑了伯克級的設計思想, 同時伯克級為了適應時代發展不斷融合新興技術,伯克級分為Flight Ⅰ/ⅠA(21艘)Flight Ⅱ(7艘)Flight ⅡA(34艘)等多種構型,現役總計62艘,仍在建造,使得伯克級為世界上最新銳,最先進,戰鬥力最為全面的驅逐艦,也是世界上建造數量最多的現役驅逐艦。 本級艦以首艦阿利·伯克號命名,阿利.伯克號得名於美國海軍的二戰英雄阿利·艾伯特·伯克上將,上將在伯克號服役典禮上說:“此艦為戰而生,你們擁有的是世上最好的戰艦!”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

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雛形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期,美國海軍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研製的宙斯盾水面戰鬥系統的基礎上研製一款五千噸級驅逐艦,旨在作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補充並替換1960~64年完成23艘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成為未來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新骨幹,這一計畫被稱為DD-X; 不過由於當時的卡特政府認為美國海軍的主要戰略任務是防禦來自北大西洋的蘇聯潛艇,對帶有攻勢思想且價格昂貴的航母與兩棲攻擊艦,卡特政府持排斥態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內拒絕購買新航母,這也連帶使航母護航艦隊的規模受到影響,DD-X計畫發展緩慢。

計畫重啟

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 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

80年代後,形勢的變化使得美國海軍可以建造更大的水面艦艇。1981年裡根政府上台,美國開始擴大海軍建設投入,積極推行“海上計畫2000”攻勢理論(即前進戰略),加上國會對海軍以“經費導向”發展的佩里級護衛艦非常不滿,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更明確表示不支持經濟性重於性能的造艦設計。以上諸多有利因素,都使得DDGX能擁有更合理充裕的設計條件。 1981年2月,新任海軍部長萊曼(John Lehman),制訂了著名的“600艘艦艇”大海軍計畫,這一計畫下美國海軍防空艦艇的缺口業已顯現,如果美國海軍不能在8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新一代飛彈驅逐艦,則之後隨著現役老艦退役,艦隊護航兵力將出現空白期,DD-X計畫開始全速發展。

概要確定

DDG-51的早期設計 DDG-51的早期設計

新驅逐艦的設計由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負責,1982年2月,設計概要確定:新驅逐艦排水量為8500噸,水線長度142m,水線寬18.89m,持續航速29.6節,最大航速30.7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4900海里,進一步降低航速時可獲得5350海里的續航力;戰鬥系統、航速/續航力、生存性、居住性與未來發展裕度都被提高為優先需求。這個方案經過水麵戰副作戰部長、海軍軍備司令與NAVSEA司令審核後,上呈給海軍作戰部長海沃德;最後海沃德於1982年3月26日正式批准此方案,同時將DDGX更名為DDG-51,代表此計畫的概念已經確立。

契約設計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

1983預算年度里,DDG-51的初步設計終告完成。由於將排水量限制在8000噸以內根本不切實際,因此在1983年5月進入契約設計階段時,將DDG-51排水量基準放寬到8370噸;直到1984年契約設計階段將近完成時,萊曼還是讓英格爾斯廠提出一個採用斯普魯恩斯級艦體的備案。 1984年,美國海軍在1985年度預算中列入首艘DDG-51的細節設計與建造經費,總計11.2億美元,並計畫在1987~1992年陸續訂購後續28艘。1985年,DDG-51正式進入細節設計階段。

契約建造

首艦DDG-51阿利伯克號 首艦DDG-51阿利伯克號
麥坎貝爾號DDG-85 麥坎貝爾號DDG-85

共有巴斯鋼鐵、英格爾斯和托德太平洋等三家船廠競標DDG-51首艦的建造契約。1985年4月2日,美國海軍與BIW廠建造首艦DDG-51的建造契約,原訂於1986年7月開工,1989年10月服役。但由於BIW廠發生勞資糾紛與罷工事件,首艦直到1988年12月才安放龍骨,1989年9月16日下水,由前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長伯克的夫人命名為阿利·伯克號(USS Arleigh Burke DDG-51),並在1991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從此揭開這種二戰後美國建造數量最多、構成當今美國海軍水面艦隊核心的新型驅逐艦服役經歷。

為了適應時代發展不斷融合新興技術現役伯克級分為Flight Ⅰ/ⅠA(21艘)Flight Ⅱ(7艘)Flight ⅡA(34艘)多種構型,以下分而敘之:

FlightⅠ

FlightⅠA巴里號DDG-52 FlightⅠA巴里號DDG-52

伯克級首艦伯克號為Flight 1。伯克號的建造工作於1985預算年度執行,而第二、三號艦(DDG-52、53)的建造排在1987預算年度開始,有近兩年時間做進一步設計修改。因此從二號艦巴里號(USS Barry DDG-52)起,進行了簡單修改,稱為Flight 1A,主要是修改直升機甲板布置,以改善為直升機重新掛載魚雷、聲吶浮標的作業效率,同時充實了直升機整補設備,以提高航空後勤支持作業能力。相較於伯克號,從巴里號起的Flight 1A,排水量稍有變化。

基本設計

FlightⅠA保羅·瓊斯號DDG-53 FlightⅠA保羅·瓊斯號DDG-53

伯克級與斯普魯恩斯級一樣採用大型化艦體,但長度低於後者。伯克級採用美國戴維·泰勒海軍船艦研發中心在70年代開發的新船型,著重於提高耐海能力,擁有寬水線面,長度較短而寬度增加,長寬比減少,這種設計能減小縱搖力矩,改善耐波性並增加甲板面積,但是這種較為短粗的艦體在流體力學上不利於高速航行。因此,伯克級加速到30節所需功率比提康德羅加級增加25%,續航力也低於提康德羅加級、斯普魯恩斯級。從後期Flight 1A開始,所有伯克級改用提高功率的LM-2500-30燃氣輪機,總輸出功率達到105000軸馬力。

船電設計

FlightⅠA威爾伯號DDG-54 FlightⅠA威爾伯號DDG-54

伯克級DDG-51~67使用的為Baseline4,DDG-68~71採用的版本則為Baseline5.1/5.2。主要雷達系統方面,伯克級採用新一代SPY-1D相控陣雷達,擁有比前一代SPY-1A/B更先進的技術,成本、重量與體積都較前者減少。四面SPY-1D相控陣天線都安裝在艏樓結構上,共用單一的雷達發射機。為了不影響後方SPY-1D的搜尋範圍,伯克級的兩個縱列式煙囪、後部照射雷達與MK-15 CIWS都沿著縱貫艦身中央的軸線,以階梯狀依次安裝。基於節省成本,伯克級的宙斯盾系統經過簡化,例如UYK-43計算機總數由CG-47艦宙斯盾系統的7台減為5台,全艦隻安裝3部照射雷達。

武裝設計

DDG-56約翰·麥凱恩號 DDG-56約翰·麥凱恩號

伯克級主武裝為艦上的MK-41垂直發射系統,載彈量為90枚(八聯裝發射器十二組,艦身前部安裝四組,後方八組,前、後各有一組八聯裝發射器中相鄰三管的空間被用來安裝一具再裝填用起重機)。MK-41的海上再裝填起重機只能裝填標準SM-2飛彈,對於更重的戰斧飛彈就無能為力。此外,同樣為了降低造價,伯克Flight 1/1A/2的艦尾只有直升機甲板而無機庫。伯克級Flight 1/1A/2具有經過改進的SQQ-89(V)4/6反潛作戰系統,包含SQS-53C艦首聲吶、SQR-19線列陣聲吶以及SQQ-28直升機數據鏈,以及MK-116Mod7反潛火控系統等。

動力設計

DDG-57米切爾號 DDG-57米切爾號

伯克級仍然使用4台GE的LM2500燃氣輪機作為主要動力系統,不過提高了功率使其寬粗的艦體仍擁有30節以上的最高航速。發電機方面,伯克級採用3台艾利森(Allison)501-K34燃氣輪機發電機(SSGTG),持續功率2500kW;艦上電力供應系統為60Hz交流電,採用輻射式配線架構。最初美國海軍打算在伯克級上安裝一套使用Rankin循環的餘熱回收系統(RACER),由於首批DDG-51已經沒有多餘空間,所以美國海軍稍後決定從第八艘伯克級起修改設計並加裝RACER系統,但後來還是完全放棄此系統,仍採用COGAG全燃推進。

隱身設計

DDG-59拉塞爾號 DDG-59拉塞爾號

伯克級是第一艘採用隱身設計的美國軍艦。伯克級的上層結構向內傾斜收縮以降低RCS,艦體一些的垂直表面塗有雷達吸收塗料,但是仍然有許多造型比較複雜的結構,甲板上的各種裝備也沒有加以隱藏或採取其它隱身措施。伯克級使用新型傾斜式鋁合金桅桿取代格子桅,可降低船艦的雷達截面積。除了雷達隱身外,伯克級也在抑制紅外線信號方面下了功夫,煙囪內設有噴射氣冷裝置,讓高熱廢氣先與外界冷空氣混和降溫再排出,煙囪頂部廢氣出口設有能屏壁煙囪內熱氣管道的裝置,而艦上幾個溫度較高的部位也以隔熱材料加以屏壁。噪音抑制方面,伯克級艦底設有氣泡幕噪音抑制系統,能掩蔽艦體與推進系統產生的噪音。

損管設計

DDG-60漢密爾頓號 DDG-60漢密爾頓號

伯克級的設計中強調艦體承受攻擊的能力,而不像以往的美國軍艦單靠艦上武裝來提供防衛能力。伯克級除了煙囪採用鋁合金材料之外,艦體與船樓都以鋼材建造,是二戰後美國海軍第一種採用鋼製船樓的驅逐艦。本級艦重要部位使用凱芙勒裝甲保護,防護能力相當於76mm鋼板。為了增加防火能力,伯克級禁止使用木材、易燃窗簾或橡皮地毯等裝潢設施,各建材廣泛以防燃劑進行處理,電纜絕緣層採用天然和矽樹脂橡膠並加上玻璃纖維編織的保護層,以增加耐火能力。伯克級全艦劃分為四個獨立的集體核生化防護區,各區都能獨自進行氣密加壓,可防止外界受污染的空氣侵入,艙室內並擁有完善的消防噴水設備。

FlightⅡ

DDG-72馬漢號 DDG-72馬漢號
DDG-78波特號 DDG-78波特號

1986年8月6日,美國海軍艦艇特性與改進委員會(SCIB)就提出後續伯克級的批次升級計畫,稱為Flight 2,打算引入三軍通用的聯合戰術數據分配系統(JTIDS,即Link-16數據鏈系統,通過此大型作戰管理網路,陸、海空軍各不同單位便可有效進行協同作戰)、標準SM-2 Block IV艦空飛彈(RIM-156A Block IV)、經過改進具備主動電子對抗能力的SLQ-32A(V)3電子戰系統、配合戰斧巡航飛彈標定地平線外目標所需的TADIX-B數據鏈、用於協助戰斧飛彈標定目標的SRS-1無線電戰鬥測向系統等新裝備。此階段的宙斯盾系統稱為Baseline 5,而Flight 2的滿載排水量也增至九千噸以上。

1986年10月31日,新上任的海軍作戰部長(CNO)特羅斯特(Carlisle Trost)批准了伯克級Flight 2方案,從1990至1991預算年度進行細節設計。第一艘伯克Flight 2是1992預算年度開始建造的第22號艦馬漢號(USS Mahan DDG-72),宙斯盾系統版本為Baseline 5.3。不過從第18至21號艦(DDG-68~71)便率先套用部分Flight 2的改進項目,其宙斯盾系統版本為Baseline 5.1/5.2。伯克Flight 2總共有7艘(DDG-72~78)。

FlightⅡA

發展計畫

DDG-79奧斯卡·奧斯汀號 DDG-79奧斯卡·奧斯汀號

1991年4月,美國海軍作戰部長(CNO)凱爾索(Frank B Kelso II)下令展開的驅逐艦改型研究(Destroyer Variant,DDV)計畫,以伯克級的基本技術為基礎,發展後續的驅逐艦。DDV吸取海灣戰爭的經驗,並且將成本控制在能夠生產足夠數量的範圍內。 DDV計畫最終選定一種的規格比伯克級FlightⅡ稍大,擁有直升機庫與96管VLS,但由於維持原本伯克級的長船樓構型、艦尾直升機甲板低了一階,因此造價可以接受,最具有成本效益。排定在1994預算年度建造的伯克級第29號艦奧斯卡·奧斯汀號(USS Oscar Austin DDG-79),便成為第一艘伯克Flight 2A。

艦體設計

DDG-80羅斯福號 DDG-80羅斯福號

伯克Flight 2A雖以DDV為基礎,但在細節設計時仍引進若干變更。首先,伯克Flight 2A延續了DDV配置艦尾機庫的概念,但將二號煙囪與機庫結構之間的縫隙取消,使機庫直接與煙囪結構末端連線在一起,如此能進一步擴大上層結構容積;而原本設在機庫與二號煙囪之間的魚叉飛彈被取消。其次,原本DDV的近程防空完全改用ESSM艦空飛彈,故取消了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及其安裝基座;然而實際上,由於ESSM的研發進度趕不上,故伯克Flight 2A保留了艦橋前方與機庫結構上方(靠近照射雷達處)的密集陣基座(DDG-79~84仍裝有密集陣武器系統)。

DDG-100基德號 DDG-100基德號

由於後方增設機庫,伯克Flight 2A朝後的兩部SPY-1D相控陣雷達抬高約2.4m,以彌補機庫對下方搜尋角度造成的影響;為了配合天線升高,艦上SPY-1D相控陣雷達的發射機與天線也分開於上、下兩層甲板,中間通過曲折的導波管傳遞射頻能量,而這種新開發出來的分置方式也被西班牙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使用。伯克Flight 2A的滿載排水量由Flight 2的9030噸增至9300噸左右,並增加了包含4名軍官與14名士官的直升機組員,使總編制人數達到380人。為了因應增設機庫後而占用的艦面甲板空間,伯克Flight 2A的艦體垂線間長度(LBP)比先前伯克Flight 1/2增加約1.524米,使直升機甲板面積維持與伯克Flight 1/2相同的水平。

DDG-85麥坎貝爾號 DDG-85麥坎貝爾號

從麥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 DDG-85)開始,取消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從穆斯汀號(USS Mustin DDG-89)起,Flight 2A的艦體設計進行了若干修改,煙囪改用造型更簡潔的埋入式設計,,頂端排氣筒縮至煙囪結構內,使得上層結構外型更為平整,減少了雷達截面積。從平可尼號(USS Pinckney DDG-91)開始,原本位於煙囪兩側船舷甲板的三聯裝MK-32魚雷發射器便移至機庫頂部垂直發射器的兩側,以拉近與魚雷庫之間的距離,解決了早期伯克Flight 2A不易進行魚雷再裝填的問題。

武裝設計

DDG-91平克尼號 DDG-91平克尼號

伯克Flight 2A配置兩組MK-41 VLS,艦首仍維持四組八聯裝,而後部八組八聯裝VLS則位於機庫結構的02甲板。這樣的容彈量與伯克Flight 1/2同級,但由於Flight 2A撤除了原本首尾各一的再裝填模組,因此實際可用的發射管數比伯克Flight 1/2多六管,達到96管。由於這種再裝填起重機的最大起重能力為2噸,只能進行標準SM-2艦空飛彈與VLA反潛火箭的再裝填,對於更重的戰斧飛彈無能為力。實際操作經驗顯示海面上航行中的飛彈再裝填作業有相當困難性,因此,伯克Flight2A遂把這兩組實用性不高的再裝填用起重機撤除,再多裝六個發射管。而伯克Flight 2A這種前32、後64管的構型,稱為MK-41 Mod 7。

DDG-89瑪斯廷號 DDG-89瑪斯廷號

近防方面,刪除密集陣武器系統、改用ESSM艦空飛彈,一方面是簡化艦上的配置,當時美國海軍質疑射程短、威力有限且一次只能對付一個目標的機炮CIWS,能否有效對付新一代反艦飛彈,認為射程較長、威力相對較大、能主動追擊目標且可同時發射多枚的新一代短程艦空飛彈例如海麻雀ESSM,才是未來反導自衛的趨勢。不過由於ESSM的開發時程趕不上伯克Flight 2A的服役,因此伯克Flight 2A仍保留前、後各一的密集陣系統安裝平台,以增加一種選擇。依照計畫,前六艘Flight 2A(DDG-79~84)裝備MK-15 Block 1B改進型密集陣系統,從DDG-85起,各艦下水與完工進行海試時,都沒有裝備密集陣系統。

DDG-92拉森號 DDG-92拉森號

Flight 2A仍繼續使用SQS-53C艦首聲吶,SQR-19線列陣聲吶則由於成本控制而刪除。原Flight 1/2的魚雷管位於艦尾01甲板垂直發射器兩側,而Flight 2A增設機庫之後,後方VLS提高到02甲板,而此一甲板面積顯得擁擠,因此兩座MK-32魚雷發射器被挪到二號煙囪兩側的甲板,位於海上補給作業區與小艇掛架之間;然而,Flight 2A的魚雷庫仍在直升機庫前方甲板上,與魚雷發射器相距太遠且高出整整一層甲板,也不可能設定任何再裝填輔助機構,這導致魚雷再裝填必須依賴麻煩、費時且危險性高的遠距離人工搬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平克尼號(DDG-91)開始又把魚雷發射器移到機庫頂部垂直發射器的兩側,拉近與魚雷庫的距離。

DDG-83霍華德號 DDG-83霍華德號

從小羅斯福號(USS Roosevelt DDG-80)起,伯克Flight 2A換裝炮管加長且具有隱身型炮塔的MK-45 Mod4 127mm/62倍徑艦炮,可發射射程117km的EX-171增程GPS制導炮彈(ERGM)攻擊陸上目標,換裝SH-60R反潛直升機,並預計換裝LASM對地標準飛彈(遭到取消)、NFCS等。 從麥坎貝爾號(USS McCampbell DDG-85)開始,伯克Flight 2A的艦炮火控系統引入了美國科爾摩根(Kollmorgen)MK-46 Mod1光電火控系統,由CIC的AN/UYQ-70顯控台控制,能監視海面、全天候識別不明目標並控制火炮進行攻擊。

船電設計

DDG-92莫穆森號 DDG-92莫穆森號

戰鬥系統方面,伯克Flight 2A的宙斯盾版本從Baseline 6起跳,主要變革在於首次大規模引進商規組件(即UYQ-70開放架構先進顯控台與同系列計算機台等)、光纖區域網路等;同時,由於搭載SH-60B反潛直升機,反潛作戰系統也改成包含LAMPS III的SQQ-89(V)10(不含SQR-19線列陣聲吶),其SQS-53C聲吶增加了水雷探測能力。DDG-79~84使用的宙斯盾系統為Baseline 6.1,DDG-85~87使用Baseline 6.2,DDG-88~90則為Baseline 6.3;從Baseline6.3起,增加協同作戰能力(CEC)與反彈道飛彈(TBMD)能力,兼容海軍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NAD)的SM-2 Block 4A。

DDG-88普雷布爾號 DDG-88普雷布爾號

從平克尼號(DDG-91)開始的伯克Flight 2A則邁入宙斯盾Baseline 7,全面導入全分散式系統架構,並完全以商規的UYQ-70顯控系列取代舊有的UYK-43/44軍規計算機,並納入海軍全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系統(NTW)的SM-3高空反彈道飛彈的運用能力。DDG-91~102使用的宙斯盾系統為Baseline7.1,其軟體由既有軟體轉換而來,或者以仿真的方式在新硬體上執行;DDG-103~112使用的宙斯盾系統為Baseline7.2,改用為全分散架構撰寫的新版軟體。使用Baseline7版宙斯盾系統(DDG-92起)的伯克級將啟用新一代MK-50/54輕型魚雷、換裝提升ECCM能力與陸地上空偵測能力的SPY-1D(V)相控陣雷達、將TBMD能力與CEC整合;

DDG-93鍾雲號 DDG-93鍾雲號

Baseline 7.2的改進項目包括具有雙波束能力的改進型SPY-1D(V)相控陣雷達、改進MK-41垂直發射系統、海軍水面火力支持(Naval Surface Fire Support,NSFS)能力(包含新增兩門MK-38 25mm遙控艦炮)、改進型MK-99艦空飛彈火控系統以及SQQ-89A(V)15改進型綜合反潛作戰系統(含聲吶系統的改進)等等。2002年,美國海軍宣布展開一項伯克級驅逐艦升級計畫,包括對已完成的伯克Flight 2A(DDG-79~90,當時DDG-91、92、93剛開工建造)的改進與規格統一,以及針對較早建造的伯克Flight 1/2(DDG-51~78)升級。升級之後的伯克級將具備反彈道飛彈(TBMD)能力。

防護設計

DDG-86舒普號 DDG-86舒普號

伯克Flight 2A對於中彈後的生存能力進行改進(包括防護設計與損管系統)。在被動防護設計方面,伯克Flight 2A增加了5個強化防爆隔艙,能減緩反艦飛彈爆炸時帶來的超壓破壞;其中四個防爆隔艙圍繞在主機艙區周圍,為動力系統提供更好的保護。由於增設機庫導致艦體重心明顯上升,連帶減損了艦體傾斜時的復原力,因此伯克Flight 2A針對涵蓋3/4艦體長度的水下船殼進行加厚,一方面壓低重心作為補償,同時也改善了水線以下的抗爆震防護能力,並強化艦體大梁承受彎曲的能力。不過為了控制成本,伯克Flight 2A取消了原本四個整體核生化防護區中的區域四(涵蓋艦尾發電機艙),這使全艦抵抗空中核爆超壓的能力有所降低。

DDG-87馬森號 DDG-87馬森號

損管方面,伯克Flight 2A以一套全新的綜合生存管理系統(Integrated Survivability Management System,ISMS)來取代原本的舊式損管修復控制台;新的ISMS採用商規加固計算機科技,在損管中心、艦橋與作戰指揮中心都設有工作站,使損管作業時艦橋、作戰指揮中心與損管中心的通信聯繫更為迅速可靠,都能監看全艦整體損害與控制狀況;同時,這套系統還附帶損管決策支持軟體,能根據實際情況提出適當的損管策略、損管資源管理與艦體穩定性計算等,大幅提升損管工作的效率。

Flight Ⅲ

發展計畫

伯克級Flight Ⅲ想像圖 伯克級Flight Ⅲ想像圖

2008年8月,美國海軍發言人克雷·道斯(Lt.Clay Doss)公開表示建議增購八艘改進型伯克級作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大幅減產的替代方案 。根據2009年4月6日新任美國國防部長蓋茨(Robert Gates)提交的國防預算報告,DDG-1000隻建造三艘,並全部由通用BIW廠承造,其餘不足的數量則通過增購伯克級來彌補(數量未定)。為了彌補諾格Ingalls廠退出承造DDG-1000行列的損失,美國海軍打算將首批增購伯克級的訂單交給諾格。依照美國海軍的計畫,在2010年年度訂購首艘新伯克級(DDG-113,由諾格Ingalls建造),並在2011年度再訂購兩艘。由於通貨膨脹,這些第三批次伯克級的單價將達到二十多億美元。

DDG-113配置變化 DDG-113配置變化

2010年初公布的美國海軍2011預算年度造艦計畫中,對於新造的第三批次伯克級(Flight 3)有若干敘述,其細節設計可能進行大幅度的變更,包括擴大排水量、重新設計上層結構,並引進更先進的技術,例如套用部分DDG-1000的階段性成果。根據2010年上半年的訊息,第三批次伯克級將以新開發的空中與飛彈防禦雷達(AMDR)的新型SPY-6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來取代原有的SPY-1D,其天線直徑將達4.27m,超過現有SPY-1D天線的3.66m。AMDR分為S波段與X波段部分,其中X波段系統據信將是SPY-3,兼具射控機能,將取代現行SPG-62照射雷達。

設計展望

2012年公布的Fight 3艦島CG 2012年公布的Fight 3艦島CG

由於新一代用於偵測彈道飛彈的相控陣雷達需要更大的電力輸出,伯克級現有的3台2500kW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將無法滿足要求。為此,美國海軍希望第三批次伯克能採用綜合電力推進系統,以提高燃料效率與供電能力,而另一種比較保守的選項則是以現有供電系統為基礎,再加裝第4台2500kW燃氣輪機發電機。武器方面,第三批次伯克級的VLS數量可能會比原先減少(預留原空間以便必要時將發射管數擴充回去),以節省成本,畢竟伯克Flight 2A高達96管彈位已經大幅超出現階段可能的任務需求。

伯克級Fight 3模型 伯克級Fight 3模型

依照美國海軍的計畫,新造伯克級將逐次採用前述的先進技術。在2010至2011預算年度編列的三艘新伯克(DDG-113~115)仍沿用Flight 2A的艦體與輪機規格,相關作戰系統的軟體則更換為最新版本,包括換裝新開發的AN/SQR-20綜合多功能線列陣聲吶系統(MFTA)以及配套的AN/SQQ-89A(V)15水下戰系統。而在2012預算年度建造的六艘改進型伯克Flight 2A(DDG-116~121)則開始採用若干DDG-1000的技術,包括全新的電力供應系統與發電機。而首批真正的伯克Flight 3(DDG-122~)則打算從2016預算年度開始編列,將裝備AMDR多功能S/X波段相控陣雷達系統。

性能數據

參考諸元
艦長FlightⅠ/ⅠA/Ⅱ:153.77米,FlightⅡA:155.29米
舷寬20.4米
吃水6.3米
排水量 FlightⅠ(DDG-51):標準6624噸,滿載8315噸 FlightⅠA(DDG-52~71):標準6731噸,滿載8850噸 FlightⅡ(DDG-72~78):標準6914噸,滿載9033噸 FlightⅡA(DDG-79~115):滿載9238噸 FlightⅢ(DDG-122):滿載約9558噸
動力 4×LM-2500燃氣渦輪/100000軸馬力 Flight 1A後期起,改用四具LM-2500-30燃氣渦輪,總功率105000馬力 雙軸CRP 雙舵
航速31節
續航力4200海里(20節)
乘員 Flight1/2:337(軍官22,士官兵315) Flight2A:380(軍官32,士官兵348)
船電系統
主雷達 1×AN/SPY-1D/(V) 3D相控陣雷達系統(4×固定式陣列天線) (裝備於DDG-51~121) 1×AMDR-S相控陣雷達系統(4×固定式陣列天線) (裝備於DDG-123~)
輔雷達1×AN/SPS-67(V)3平面搜尋雷達
——1×AN/SPS-64(V)9航海雷達 (裝備於DDG-51~86)
——1×Decca Bridge Master E航海雷達 (DDG-87起裝備)
火控3×AN/SPG-62照射雷達
——1×AN/SPQ-9B X波段對空/對海追蹤雷達(DDG-118起。DDG-123起SPQ-9B與AMDR-S雷達由同一控制器控制)
——1×MK-46 Mod0(DDG-51~84)/Mod1(DDG-85~)光電航空儀
聲納1×AN/SQS-53C艦首聲納
——1×AN/SQR-19拖曳陣列聲納 (Flight1/2)
對抗1×AN/SLQ-32(V)3電子戰系統
——6×MK-36 Mod6干擾彈發射器
——1×AN/SLQ-25魚雷對抗系統
——1×Prairie Masker氣泡幕噪音抑制系統
——1×AN/WLD-1遙控獵雷載具(DDG-91~96)
作戰系統宙斯盾(Aegis)作戰系統
艦載武裝
艦炮1×MK-45五英寸54倍徑艦炮(DDG-51~80)
——1×MK-45五英寸62倍徑艦炮(DDG-81~)
飛彈 12×八聯裝MK-41垂直發射系統(前四後八),裝彈量:Flight1/2:前29枚後61枚,Flight2A:前32枚後64枚,可裝填標準SM-2防空飛彈、戰斧巡航飛彈、垂直發射火箭助飛魚雷(VLA),Flight 2A可裝填海麻雀ESSM短程防空飛彈(DDG-82起)
——2×四聯裝MK-141魚叉反艦飛彈發射器 (Flight1/2,後續艦直接取消)
近防2×MK-15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CIWS)( DDG-51~83)/1或交由海麻雀ESSM(DDG-84後續艦)
——2×MK-38 Mod1 25mm機炮
——4×M-2白朗寧12.7mm機槍
——2×MK-38 Mod2 25mm遙控機炮系統(GWS) (DDG-104~112)
魚雷2×三聯裝324mm MK-32魚雷發射裝置
艦載機Flight1/2:無 Flight2A:2×LAMPS-3 SH-60B反潛直升機

本級艦

艦名番號建造下水服役狀態
I型
阿利·伯克號DDG-51巴斯鋼鐵廠1989年9月16日1991年7月4日現役
巴里號DDG-52英戈爾斯造船廠1991年6月8日1992年12月12日現役
約翰·保羅·瓊斯號DDG-53巴斯鋼鐵廠1991年10月26日1993年12月18日現役
柯蒂斯·威爾伯號DDG-54巴斯鋼鐵廠1992年5月16日1994年3月19日現役
斯托特號DDG-55英戈爾斯造船廠1992年10月16日1994年8月13日現役
約翰·麥凱恩號DDG-56巴斯鋼鐵廠1992年9月26日1994年7月2日現役
米切爾號DDG-57英戈爾斯造船廠1993年5月7日1994年12月10日現役
拉布恩號DDG-58巴斯鋼鐵廠1993年2月20日1995年3月18日現役
拉塞爾號DDG-59英戈爾斯造船廠1994年10月20日1995年5月20日現役
保羅·漢密爾頓號DDG-60巴斯鋼鐵廠1993年7月24日1995年5月27日現役
拉梅奇號DDG-61英戈爾斯造船廠1994年2月11日1995年7月22日現役
菲茨傑拉德號DDG-62巴斯鋼鐵廠1994年1月29日1995年10月14日現役
史塔森號DDG-63英戈爾斯造船廠1994年7月17日1995年10月21日現役
卡尼號DDG-64巴斯鋼鐵廠1994年7月23日1996年4月13日現役
本福爾德號DDG-65英戈爾斯造船廠1994年11月9日1996年3月30日現役
岡薩雷斯號DDG-66巴斯鋼鐵廠1995年2月18日1996年10月12日現役
科爾號DDG-67英戈爾斯造船廠1995年2月10日1996年6月8日現役
沙利文號DDG-68巴斯鋼鐵廠1995年8月12日1997年4月19日現役
米利厄斯號DDG-69英戈爾斯造船廠1995年8月1日1996年11月23日現役
霍珀號DDG-70巴斯鋼鐵廠1996年1月6日1997年9月6日現役
羅斯號DDG-71英戈爾斯造船廠1996年3月22日1997年6月28日現役
II型
馬漢號DDG-72巴斯鋼鐵廠1996年6月29日1998年2月2日現役
迪凱特號DDG-73巴斯鋼鐵廠1996年11月10日1998年8月29日現役
麥克福爾號DDG-74英戈爾斯造船廠1997年1月18日1998年4月25日現役
唐納德·庫克號DDG-75巴斯鋼鐵廠1997年5月3日1998年12月4日現役
希金斯號DDG-76巴斯鋼鐵廠1997年10月4日1999年4月24日現役
奧凱恩號DDG-77巴斯鋼鐵廠1998年3月28日1999年10月23日現役
波特號DDG-78英戈爾斯造船廠1997年11月12日1999年3月20日現役
IIA型:54倍徑艦炮改版
奧斯卡·奧斯汀號DDG-79巴斯鋼鐵廠1998年11月7日2000年8月19日現役
羅斯福號DDG-80英戈爾斯造船廠1999年1月10日2000年10月14日現役
IIA型:62倍徑艦炮改版
溫斯頓·邱吉爾號DDG-81巴斯鋼鐵廠1999年4月17日2001年3月10日現役
拉森號DDG-82英戈爾斯造船廠1999年10月16日2001年4月21日現役
霍華德號DDG-83巴斯鋼鐵廠1999年11月20日2001年10月20日現役
巴爾克利號DDG-84英戈爾斯造船廠2000年6月21日2001年12月8日現役
IIA型:5"/62無近防炮改版
麥坎貝爾號DDG-85巴斯鋼鐵廠2000年7月2日2002年8月17日現役
肖普號DDG-86英戈爾斯造船廠2000年11月22日2002年6月22日現役
梅森號DDG-87巴斯鋼鐵廠2001年6月23日2003年4月12日現役
普雷貝爾號DDG-88英戈爾斯造船廠2001年6月1日2002年11月9日現役
馬斯廷號DDG-89英戈爾斯造船廠2001年12月12日2003年7月26日現役
查菲號DDG-90巴斯鋼鐵廠2002年11月2日2003年10月18日現役
平克尼號DDG-91英戈爾斯造船廠2002年6月26日2004年5月29日現役
莫姆森號DDG-92巴斯鋼鐵廠2003年7月19日2004年9月18日現役
鍾雲號 DDG-93英戈爾斯造船廠2002年12月15日2004年9月18日現役
保羅·尼采號DDG-94巴斯鋼鐵廠2004年4月3日2005年3月5日現役
詹姆斯·威廉斯號DDG-95英戈爾斯造船廠2003年6月25日2004年12月11日現役
班布里奇號DDG-96巴斯鋼鐵廠2004年11月13日2005年11月12日現役
哈爾西號DDG-97英戈爾斯造船廠2004年1月9日2005年7月30日現役
福里斯特·舍曼號DDG-98英戈爾斯造船廠2004年10月2日2006年1月28日現役
法拉格特號DDG-99巴斯鋼鐵廠2005年7月23日2006年6月10日現役
基德號DDG-100英戈爾斯造船廠2005年1月22日2007年6月9日現役
格里德利號DDG-101巴斯鋼鐵廠2005年12月28日2007年2月10日現役
桑普森號DDG-102巴斯鋼鐵廠2006年9月16日2007年11月3日現役
特魯斯頓號DDG-103英戈爾斯造船廠2007年6月2日2009年4月25日現役
斯特雷特號DDG-104巴斯鋼鐵廠2007年5月19日2008年8月9日現役
杜威號DDG-105英戈爾斯造船廠2008年1月26日2010年3月6日現役
史托戴爾號DDG-106巴斯鋼鐵廠2008年2月24日2009年4月18日現役
格雷夫利號DDG-107英戈爾斯造船廠2009年3月30日2010年11月20日現役
韋恩·E·邁耶號DDG-108巴斯鋼鐵廠2008年10月18日2009年10月10日現役
賈森·鄧漢號DDG-109巴斯鋼鐵廠2009年8月1日2010年11月13日現役
威廉·P·勞倫斯號DDG-110英戈爾斯造船廠2009年12月15日2011年6月4日現役
斯普魯恩斯號DDG-111巴斯鋼鐵廠2010年6月6日2011年10月1日現役
麥可·墨菲號DDG-112巴斯鋼鐵廠2011年5月7日2012年10月6日現役
IIA型:重新啟動
約翰·芬號DDG-113英戈爾斯造船廠2015年3月28日2017年7月15日現役
拉夫·詹森號DDG-114英戈爾斯造船廠2015年12月12日2018年3月24日現役
拉斐爾·比拉達號DDG-115巴斯鋼鐵廠2015年10月31日2017年7月29日現役
湯馬士·哈德拿號DDG-116巴斯鋼鐵廠2015年11月16日2018年12月1日現役
保羅·伊格內修斯號DDG-117英戈爾斯造船廠2016年11月12日——已下水
丹尼爾·井上號DDG-118巴斯鋼鐵廠————建造中
德爾波特·布萊克號DDG-119英戈爾斯造船廠2017年9月8日——已下水
卡爾·萊文號DDG-120巴斯鋼鐵廠————建造中
弗蘭克·E·彼得森號DDG-121英戈爾斯造船廠2018年7月13日——已下水

服役動態

科爾號遇襲

遇襲之後的科爾號 遇襲之後的科爾號

2000年10月12日,當地時間中午時分,隸屬於大西洋艦隊的科爾號奉命赴海灣地區,參加海上攔截行動,正當停泊在亞丁港準備補充燃料時,2名恐怖分子駕駛1艘裝滿炸藥的小型橡皮艇全速沖向科爾號,並撞在左舷中部的水線部位,將左舷炸開了一個長12米,寬4米的大洞,大量海水從破口處湧入艦內,致使軍艦向左傾斜最大達40度,動力系統無法正常工作。經過搶修後,部分受損系統重新開始工作,軍艦也恢復了平衡,但導致艦上17名水兵死亡,30多人受傷。直到2002年4月19日,修整一新的科爾號在諾福克再次服役。

伊拉克戰爭

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戰鬥群 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戰鬥群

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伯克級尚未服役,因此沒能奔赴沙場一展身手,2003年3月20日至5月1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部隊繼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又一次對伊拉克宣戰。12艘伯克級姊妹艦隨美國海軍6個航母戰鬥群參加了戰爭,它們是星座號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米利厄斯號和希金斯號;杜魯門號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米切爾號、唐納德·庫克號和奧斯卡·奧斯汀號;林肯號航空母艦戰鬥所轄的保羅·漢密爾頓號;羅斯福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的阿利·伯克號、波特號和溫斯頓·邱吉爾號;小鷹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柯蒂斯·威勃和約翰·麥凱恩號;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戰鬥群中的菲茨傑拉德號。

米里厄斯號發射戰斧 米里厄斯號發射戰斧

2003年3月20日,米利厄斯號、唐納德·庫克號以及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2艘洛杉磯級潛艇向伊拉克發射了45枚“戰斧”巡航飛彈,對伊拉克發起了首輪攻擊,正式拉開了戰爭的序幕,有效地打擊了伊拉克的戰略和戰術目標,為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定的基礎。

馬漢號槍案

碼頭停泊中的馬漢號 碼頭停泊中的馬漢號

2014年3月24日晚,停泊於維吉尼亞州諾福克海軍基地一號碼頭的馬漢號驅逐艦發生槍擊案,一名民事人員攜帶武器在馬漢號驅逐艦上開火,槍手準備襲擊一名馬漢號上的女官,一名正在值夜班的士兵保護了她但自己被擊中,槍手被隨後趕來的海軍安全部隊擊斃,這名海軍士兵卻不治身亡,事後這名士兵被授予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勳章。

相撞事件

嚴重受損的波特號右舷 嚴重受損的波特號右舷

2005年8月22日,溫斯頓·邱吉爾號和麥克福爾號在傑克遜維爾附近沿海進行訓練時,發生相撞事故,麥克福爾號的船頭被撞出了一個小洞,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2017年6月美國海軍“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17日在日本附近海域與菲律賓籍貨船相撞,造成7人死亡,包括艦長在內三人受傷。

2012年8月12日夜間,正在荷姆茲海峽航行的波特號驅逐艦與日本籍油輪MVOtowasan相撞,波特號右舷被撞開一個3米×3米的大口子,日籍油輪也嚴重受損,所幸的是並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 但美國海軍為了修理波特號需要花費70萬美元,2012年10月12日,波特號修理完畢重返入役。

衍生型號

日本

金剛級驅逐艦 金剛級驅逐艦

除了美國本身使用伯克級之外,日本在80年代獲得美國技術轉移,自行設計建造了四艘配備宙斯盾系統(Baseline4/5)的金剛級驅逐艦,成為美國以外第一個擁有宙斯盾艦艇的國家。金剛級的艦體設計完全出自日本之手,不過整體布局明顯參照自伯克Flight 1,當然兩者在細節上有許多不同,且金剛級的排水量更大些。後續伯克Flight 2A的設計也深深地影響了日本。日本在2000年度便計畫建造二艘改進型“宙斯盾”艦艇,這就是日後的愛宕級驅逐艦。愛宕級的艦體發展自金剛級,加裝了直升機庫,戰鬥系統升級為“宙斯盾”Baseline 7.1,其基本設計理念與伯克Flight 2A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韓國

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世宗大王級驅逐艦

韓國在本世紀初期開發的KDX-3大型防空驅逐艦,於2002年決定採用美制“宙斯盾”系統。KDX-3世宗大王級驅逐艦是韓國建造的第一種宙斯盾驅逐艦,在美國的直接技術協助之下,KDX-3幾乎等於伯克Flight 2A的韓國放大修改版本。KDX-3的艦體長度比伯克Flight 2A增加8m左右,武裝配備更豐富,滿載排水量達到10300噸左右,不像美國伯克Flight 2A為了大量建造,必須嚴格地控制成本,KDX-3是韓國最高檔的艦艇,因此設計上允許更大的艦體與更多的裝備,不像伯克Flight 2A做出很多妥協與犧牲。

澳大利亞

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 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

伯克級Flight2A在本世紀初期與西班牙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英國45型驅逐艦、德國薩克森級護衛艦等設計一同角逐澳大利亞防空作戰驅逐艦(Air Warfare Destroyer,AWD)。2004年8月,澳大利亞政府正式宣布採用宙斯盾Baseline7系統/SPY-1D(V)相控陣雷達作為AWD的防空系統。艦體方面,薩克森級護衛艦與45型驅逐艦改型率先出局,配備宙斯盾系統的改型伯克級(Envolved DDG)與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進入最後決選,2007年6月底,澳大利亞正式選擇了西班牙阿爾瓦羅·巴贊級護衛艦方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