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簡介
《太平寰宇記》卷四三:“伏牛台在《趙城》縣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紀》曰:伏羲風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馬,故曰伏牛台。”《世本·作篇》(清張澍稡集補註本)云:“胲作服牛。”“服牛”即“伏牛”,胲即王亥。此雲伏羲“伏牛乘馬”,亦傳聞之不同。【伏牛乘馬—原始畜牧飼養業產生的標誌】
"豢育犧牲,伏牛乘馬"《路史後》."執伏犧牲"《補記 月令》."養犧牲以庖犧,故曰庖犧"《補三皇本紀》.伏犧之名即服化牲畜."豢育","伏","乘",很清楚是飼養繁息.人們在長期漁獵生活中,往往捕獲獵物滿足當時食用外,剩餘部分殺死極易腐爛,但無獵獲物時,無所庖食.實踐證明所剩獵物貯存是最佳辦法.伏羲氏族通過摸索牲性,餵養豢育,使其在為家禽,家畜,這是一大革命.這是伏羲氏對人類的一大貢獻.從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內涵中看,確實這一時期原始畜牧業已成雛形.仰韶文化家畜飼養業較發達,經鑑定肯定家畜有豬和狗.大地灣第九區仰韶文化晚期一灰坑中放大量豬骨,總數達10頭之多.骨器原料多為豬骨.同時羊和馬骨也有少量發現.馬家窯文化居民是戎羌的祖先,羌本義是牧羊,同時多飼養豬,狗和雞.柳灣墓葬中多以整豬,狗,雞,羊作為隨葬.大汶口文化居民家畜飼養業也較發達,遺址出土的豬,狗,牛,雞等禽畜骨骼,也有整豬,狗隨葬現象.尤其中期以後以豬隨葬頗為盛行.整豬,半豬,豬頭,豬下頜骨隨葬很普遍.以大汶口遺址發掘133座墓中看,以豬隨葬者竟達三分之一以上.三里河一墓中僅豬下頜骨達32個.特別是大汶口文化出土豬形陶壺,圓面聳耳,拱鼻張口,短尾上翹,活象一頭肥胖幼豬.還有許多陶 造型,象是肥豬伸腿(足),張嘴(流)卷尾(板金),在向主人乞食.三里河出土豬形陶 ,嘴兩邊還微露撩牙,形象很逼真.上可見,"豢育犧牲,伏牛乘馬","養犧牲以充庖犧"的原始畜牧飼養業是伏羲氏族文化內涵之一.
相關記載
《世本·帝系篇》(清張澍稡集補註本):“太昊伏羲氏。”據此,知伏羲即太昊伏羲;太昊與伏羲連稱始此。然古書中太昊亦作大昊、大皞、太皡;伏羲亦作宓犧、庖犧、伏犧、伏戲、庖羲、 炮犧。《 山海經·海內東經》云:“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太平御覽》卷七八引《詩含神霧》云:“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伏犧。”伏羲蓋雷神之子。傳說中之伏羲為“蛇身人首,有聖德”(唐司馬貞《史記·補三皇本紀》),“坐於方壇之上,聽八風之氣,乃畫八卦 ”(《 太平御覽》卷九引《王子年拾遺記》),“師蜘蛛而結網”(晉葛洪《抱朴子·對俗》),“作瑟,造《駕辯》之曲”(《楚辭·大招》王逸注),“制嫁娶,以儷皮為禮”(宋羅泌《路史·後紀一》注引《古史考》),“取犧牲以充庖廚”(《太御覽》卷七八引《皇王世紀》):此皆猶人之伏羲。神之伏羲,則能緣天梯建木以登天。《準南子·墬形訓》:“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日中無景,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眾帝所自上下”者,蓋緣建木而上下於天。《山海經·海內經》:“南海之內,黑水、青水之間,有木,名曰建木。大皡爰過,黃帝所為。”“大皡爰過”者,亦上下於建木之意。伏羲之神性明矣。又《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皡,其神句芒。”《準南子·時則訓》:東方之極,自碣石山,過朝鮮,貫大人之國,東至日出之次,榑木之地,青土樹木之野,太皡、句芒之所司者萬二千里。高誘註:“太皡,伏羲氏,東方木德之帝也;句芒,木神。”伏羲在五帝中為東方天帝,此即其神職。伏羲與伏牛乘馬
《太平寰宇記》卷四三:“伏牛台在《趙城》縣南十五里。按《帝王世紀》曰:伏羲風姓,蛇身人首,常居此台伏牛乘馬,故曰伏牛台。”《世本·作篇》(清張澍稡集補註本)云:“胲作服牛。”“服牛” 即“伏牛”,胲即王亥。此雲伏羲“伏牛乘馬” 。由此可以得知,伏羲所處的那個時期還處於狩獵時期,因此經常與動物為伴。他不僅要制服牛,而且還要乘馬。這裡所謂的乘馬,也可以認為是將馬降伏以後進行乘坐的意思。
【地理位置】
北伏牛村位於洪洞縣城北10公里,東屏霍岳,西臨汾河,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原屬趙城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