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15戰鬥機

伊-15戰鬥機

伊-15(玻利卡爾波夫I-15),是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主力戰鬥機,也是蘇聯最後一代雙翼戰鬥機,也曾經被軍援過戰時中國的國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基本信息

發展沿革

伊-15戰鬥機 伊-15戰鬥機

伊-15戰鬥機(玻利卡爾波夫I-15),是蘇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主力戰鬥機,也是蘇聯最後一代雙翼戰鬥機,也曾經被軍援過戰時中國的國民政府和西班牙第二共和國。

波利卡波夫,20世紀30年代蘇聯飛機設計大師。伊-15戰鬥機是他設計的一種雙翼戰鬥機。受美國Trophy競賽上的Laird LC-DW-300“Solution”小型雙翼競速機啟發,波利卡波夫設計出伊-5戰鬥機。隨後,又在此基礎上研發出伊-15。該機採用鉻鋁合金管材和鋁鎂合金的新材料作骨架,外覆蒙皮,在減輕飛機重量的同時又不影響強度。該機上翼採用海鷗翼型,下翼採用平直翼型,具有良好的機動性,曾和伊-16戰鬥機一同接受過西班牙內戰檢驗 。

技術特點

伊-15機身粗短的帆布蒙木製骨架結構的單座雙翼機,大部分本系列機型和其他雙翼機最明顯分別是使用海鷗型上翼,一律使用一具九汽缸星形氣冷發動機,使用開放式座艙和固定式後三點起落架,設有兩葉式螺旋槳。

中期型的伊-152(伊-15bis)上翼為直翼而非海鷗翼,和其他同系列很易識別,後期型的伊-153型使用了收放式起落架,故外觀和中前期伊-15有明顯分別 。

性能數據

基本參數

氣動布局:雙翼

發動機數量:單發

飛行速度:亞音速

武器裝備

四挺PV-1(7.62毫米口徑)機槍,裝備伊-15和伊-152

四挺施卡斯(7.62毫米口徑)機槍,裝備伊-153

兩門施瓦克(20毫米口徑)機炮,裝備伊-153P

技術數據

乘員:1人

機長:6.1米

翼展:9.75米

機高:2.2米

空重:1,012千克

發動機:M25發動機,M22發動機或M62發動機

最大起飛重量:1,49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367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510千米

服役事件

伊-15戰鬥機僅次於伊-16(I-16)戰鬥機,是在老一輩非社會主義的國家人民中最熟悉的戰時蘇式飛機,這是因為其曾經參與西班牙內戰和抗戰,還有個叫貶鼻子的渾名。

但實際上本機在航空史上是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其本機是被蘇聯作為噴氣發動機試驗用機,稱為伊-15DM,創下了每小時四百四十公里雙翼機的最快記錄,是蘇聯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諸多航空發展成就之一 。

延伸型號

伊-152

使用M25發動機,功率578千瓦,極速每小時367公里,升限9000米,從起飛上升到五千米需時6分鐘,航程510公里,在一千米高時盤旋360'只需要8秒。

經過實戰檢驗後,波利卡波夫又對伊-15進行改進,稱為伊-15比斯(И-15 БИС),簡稱伊-152。該機恢復常規的雙翼機平直翼型,裝1台750馬力М-25В型發動機,配寬發動機整流罩,罩前裝活動百葉板,以利發動機散熱,採用集管式排氣管、無框圓形風擋、ПАК-1式機槍瞄準器,及四挺PV-1機槍,翼下可掛小型炸彈共150千克,或掛2具副油箱,此機的平飛及俯衝速度較伊-15高,但操作靈活性略差。1937年首飛,共製造2408架。除蘇聯空軍外,中國為第一個使用此機的國家,另有部分裝備西班牙共和軍,在與菲亞特CR.32驅逐機對抗時,靈敏性稍差,爬升、俯衝及火力等略勝一籌;在中國戰場上性能不及日本三菱公司的96式艦上戰鬥機和中島97式戰鬥機 。

伊-153

使用M62發動機,功率820千瓦,極速每小時430公里,航程720公里,升限10000米 。裝備了四挺射速1800發/分的施卡斯機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