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琳[電影編劇、導演]

伊琳[電影編劇、導演]

伊琳,中國電影編劇,導演,原名許崇琪,曾用名林其,1915年4月出生,7歲里隨母親來到上海。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他沒有讀完高中,1932年,他當上了英文打字員,一乾就是五、六年。1937年,伊琳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進行抗日宣傳。次年7月,他輾轉來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後曾任山西晉東南太行山“魯藝”分校戲劇系主任教員,八路軍前方總部實驗劇團團長,陝甘寧抗大總校文工團藝委會主任,《延邊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延邊話劇團團長。這期間,他先後創作了《大保嫂》、《百團大戰》等劇本。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伊琳,中國電影編劇,導演,原名許崇琪,曾用名林其,1915年4月出生,7歲里隨母親來到上海。由於經濟條件所限,他沒有讀完高中,1932年,他當上了英文打字員,一乾就是五、六年。1937年,伊琳加入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進行抗日宣傳。次年7月,他輾轉來到延安,入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後曾任山西晉東南太行山“魯藝”分校戲劇系主任教員,八路軍前方總部實驗劇團團長,陝甘寧抗大總校文工團藝委會主任,《延邊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延邊話劇團團長。這期間,他先後創作了《大保嫂》、《百團大戰》等劇本。檔案介紹 1946年10月,他被派到東北電影製片廠任電影導演。

1950年,伊琳和呂班合作導演《呂梁英雄》 1950年,伊琳和呂班合作導演《呂梁英雄》

不,他創作了小型電影文學劇本《留下他打老蔣》,並由他任導演,1948年該片攝製完成。1950年,他和呂班合作導演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一部故事片《呂梁英雄》,1952年,他被調到中央電影局,任藝術處處長。1956年,伊琳去越南幫助培訓電影藝術創作人員。1958年,他被調到珠江電影製片廠工作,導演了《接班人》,《慧眼丹心》、《大浪淘沙》等片,影片《大浪淘沙》是伊琳的重要代表作,該片在導演處理上獨具匠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鮮明,具有時代情感的青年知識分子形象,影片真實地再現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代的鬥爭歷史,表現出伊琳深厚的生活積累及其駕馭革命歷史題材的能力。 伊琳是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珠江電影製片廠副廠長,1979年11月27日去世,終年64歲。

早年經歷

少年失學

伊琳,於1915年4月24日出生在廣東省潮陽縣深溝鄉。伊琳七歲時隨母到上海尋父,在上海讀了國小和高中一年級。勤奮好學,成績出眾,曾兩次跳級,很受老師的賞識,但終因家境貧困而被迫失學。伊琳飽嘗了失學與失業的痛苦。

遇見陳劍青

1932年某天,伊琳從報紙上的廣告欄里,看到上海寰球中國學生會招收一名英文打字員的訊息。當去報名時,已有三百多人爭相報考,結果,伊琳考了頭名被錄取了,當上了英文打字練習生。後來又先後轉到中國評論周報社、華西興業公司當英文打字員。前後五、六年光景,接觸了社會,接觸了人生。在這段時間, 伊琳認識了一個同鄉陳劍青(現名路江) ——參加過1925—1927 年廣東海陸豐農民運動,後因革命失敗而逃離廣東。他們開始接觸時,伊琳整天與陳劍青爭論時政,在陳劍青的啟發下,懂得了一些革命的道理。

同時,由於帝國主義的侵略,激起伊琳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伊琳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一些進步的社會活動。由於伊琳喜愛文藝,參加過歌詠會及上海量才劇團宣傳抗日;參加過為偉大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魯迅送葬的遊行,還經常與朋友一起在報上發表文章評議時弊。

參加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

這時,伊琳博覽群書,提高了文學修養。1937年,“八·一三”日寇進攻上海,血氣方剛的伊琳便奮身投入了抗日洪流。伊琳離開了家庭,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第三隊。8 月 25 日離開上海,直奔南京。途經蘇州、常熟、鎮江、揚州,一路上進行抗日宣傳。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三江好》、《百馬計》、《打鬼子去》等節目,激勵民眾,掀起抗日熱潮。12月,南京告急,演劇隊只得去漢口。1938年2月,伊琳通過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的介紹,7月到達革命聖地——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習。從此為伊琳一生從事文藝工作打下了基礎。同年9月,伊琳幸福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擔任戲劇系主任教員

1939年1月,組織派伊琳到山西晉東南太行山“魯藝”分校,擔任了戲劇系主任教員。1940 年 10 月,伊琳又被調到八路軍前方總部實驗劇團,擔任了團長,之後又任政治指導員。兩年後,伊琳又被派到陝甘寧抗大總校文工團,任藝委會主任。在 1942年日寇大掃蕩時,伊琳的妻子龍韻犧牲了;同時,又傳說伊琳寄養在老鄉家裡的兩歲女兒也被日本狼狗咬死了。伊琳經受了家仇國恨的嚴峻考驗,始終以堅韌不拔的革命意志頑強地工作著。

藝術生涯

伊琳先後創作了《大保嫂》、《孩子們》、《國際活動》、《模範婦女》、《平安無事》、《百團大戰》等宣傳抗日的劇本。抗日戰爭勝利後,伊琳又隨軍北上,參加了東北的土地改革運動。

1945年

10月,組織上派伊琳任《延邊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同時又兼任延邊話劇團團長。伊琳滿腔熱情地宣傳黨的方針和政策,團結了相當多的中青年知識分子和工農民眾,鼓勵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壯大了革命力量。

1946年

於炳坤與伊琳研究劇本 於炳坤與伊琳研究劇本

10月1日,東北電影製片廠在鶴崗興山正式成立。這是在黨直接領導下的人民電影的第一個製片基地。組織上派伊琳到該廠擔任電影導演工作。伊琳遵循黨對當時故事片製作的指示:“從小做起,先試寫小型劇本,拍小型片子”的製片方針,創作了《留下他打老蔣》的小型電影文學劇本。劇本描寫人民解放軍某營在行軍休息時,一個剛剛參加革命的小戰士因擦槍不慎走火,打死了一個老農民的兒子,為了嚴肅革命紀律,部隊組織決定要小戰士償命,但當第二天在民眾大會上宣布執行這一決定時,老農民跑上講台,要求連長和指導員不要執行。老農民經過一夜的思想鬥爭後深深感到解放軍就是自己的軍隊,沒有解放軍,就沒有自己的翻身日子;他感到小戰士也是窮苦人家的孩子,是自己階級的子弟,他的爸爸也是給反動派殺害的。因此老農民要求不要槍斃小鬼,讓他去打蔣介石反動派吧!老農民的行動感動了到會的所有民眾,一致要求把小戰士留下。部隊組織同意了老農民和民眾的意見。老農民並把小戰士認作自己的義子。後來小戰士在戰鬥中立了功,受傷住在醫院裡,老農民去醫院探望受傷的小戰士。影片是以老農民探望小戰士作為開頭,用倒敘的手法來展開故事的。

在當時拍攝這部影片時,各方面的條件都相當困難,可是在袁牧之、陳波兒的直接幫助指導下,伊琳團結全攝製組同志克服重重困難,以實景為主,在嚴寒風雪中拍攝。終於在1948年春攝製完成。這部短片雖然取材於一個偶然事件卻真實地反映和刻畫了老農民和小戰士的可愛形象,很好地表現了人民解放軍與人民民眾的血肉關係。這是共產黨直接領導下建立人民電影事業後拍攝的第一部短故事片。

1950年

伊琳和呂班聯合導演了北京電影製片廠第一部故事片《呂梁英雄》。

1952年

組織上調伊琳到中央電影局,任藝術處處長,使他有機會系統地學習和研究了蘇聯電影和中國三、四十年代的影片;學習了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這對伊琳後來的藝術創作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954年,他回到長春電影製片廠,先後導演了《保衛勝利果實》、《劉巧兒》、《撲不滅的火焰》等影片。

1956年

應越南政府的邀請,中國派伊琳去越南幫助培訓電影藝術創作幹部,並參加《同一條江》的創作,幫助他們搞出分鏡頭劇本,增進了中越兩國人民的友誼。影片《同一條江》是越南北方解放後拍攝最早的一部故事片。

1958 年

伊琳被調到廣州新建的珠江電影製片廠工作,導演了《接班人》、《慧眼丹心》等片。六十年代初期又導演了《大浪淘沙》(編劇:朱道南、於炳坤、伊琳)。

伊琳導演《大浪淘沙》 伊琳導演《大浪淘沙》

後來,《大浪淘沙》被“四人幫”視為大毒草,打入冷宮,伊琳也備受摧殘折磨,險些喪命。粉碎“四人幫”後,影片迅速獲得公映,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被公認為是一部優秀的影片。這部影片通過對一群青年知識分子所走的不同道路的描繪,形象、生動地反映了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時代的鬥爭歷史。特別是對反動軍閥統治下的濟南、北伐軍取得勝利後的武漢、“馬日事變”後的長沙等三個典型的歷史環境的展現很真實,表現出伊琳深厚的生活積累及其駕馭革命歷史題材的能力。尤其突出的是,伊琳在這部影片中塑造的一群青年知識分子靳恭綬、顧達明、謝輝、楊如寬、劉芬、余宏奎等人物形象都較鮮明、生動,並揭示出由於他們各人的階級出身不同,經歷不同,世界觀不同,他們在大革命的浪潮中走上不同道路的必然性。伊琳在這部影片的導演藝術處理上是很見功夫的,在人物、時代、環境、細節的真實感和典型化方面都表現出導演藝術上的造詣。

1976年

《大浪淘沙》 《大浪淘沙》

粉碎“四人幫”之後,伊琳面對撥亂反正、百廢待興的局面,總是勉勵自己和別人,要正確對待困難,要為黨為國分憂,要積極工作,為“四化”貢獻力量,他雖然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積勞成疾,仍然辛勤地工作著。他總想再搞幾個革命歷史題材的文學劇本,把人們所敬仰的、他自己又熟悉的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搬上銀幕,可惜已力不從心,於是便轉向培養電影事業的接班人這一工作上。熱情關懷、鼓勵和幫助中青年創作人員成長,甚至在他病重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地渴望青年人儘快成長,獨立拍片。

作品

伊琳導演《保衛勝利果實》 伊琳導演《保衛勝利果實》

《大浪淘沙》 (1966年)--編劇 ,導演

《慧眼丹心》 (1960年)--導演

《接班人》 (1958年)--編劇

《劉巧兒》 (1956年)--導演

《撲不滅的火焰》 (1956年)-- 導演

《呂梁英雄》(1950年)-- 導演

《保衛勝利果實》(1950年)-- 導演

《留下他打老蔣》(1948年)-- 編劇,導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