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性
伊比利亞鳥(Iberomesornis)一種小型鳥類,保留著喙有牙齒、翅膀有一個爪子等恐龍的特徵。這個長羽毛的強壯的飛行者可能生活在森林中。
於西班牙聖瑪麗亞-德拉斯奧亞斯(Las Hoyas)的湖相沉積物中發現的一個保存非常好的骨架。
翼展約20厘米,體重幾十克,與金翅雀差不多大小。
食物
雜食,吃大到能夠抓得到的高能食物。事實上在湖相沉積物中發現的化石顯示,水生甲殼類可能是它的食物。生活時代
1.15億年前。(白堊紀前期)
伊比利亞鳥(學名:Iberomesornis),又名伊比利亞中鳥,是一種原始鳥類。其化石是於1985年在西班牙昆卡省拉斯奧亞斯(Las Hoyas)的下白堊紀地層發現。它們生存於1億3700萬-1億2100萬年前的豪特里維階及巴列姆階。該地層曾是圍繞湖泊的森林。弱氏伊比利亞中鳥的身體比始祖鳥更為進化。同期的其他鳥類大部份是有爬行類長尾巴的特徵,但伊比利亞鳥的脊椎末端只是連線尾羽的尾綜骨。伊比利亞鳥雙翼有爪,但拇指退化。胸籃並沒有鉤突。
弱氏伊比利亞中鳥的化石。伊比利亞鳥較為細小,翼展只有10-15厘米及重2安士。整體上只與現今一隻麻雀差不多,但它們飛行能力較好,且可能會獵食昆蟲及細小的動物。它們喜歡棲息在近湖近的環境,在水面上可以捕捉昆蟲。雖然它們可以做出多種飛行的動作,如轉向及俯衝,但卻可能不能在低速下行動自如。它們會用長腳上的爪抓著樹枝休息。它們似乎不能唱歌,只能發出簡單尖叫聲。
由於至今未有發現其頭顱骨,它們的食性仍只是一個推測。在發現伊比利亞鳥後,多種反鳥亞綱的化石都在中國遼寧出土。一些中國的物種,如中國鳥及孔子鳥都可以幫助了解伊比利亞鳥。
大眾文化
伊比利亞鳥有在《與恐龍共舞》中出現,並且被描繪成為有鮮藍色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