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中世紀北非西部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王朝(788~974)。785年,什葉派伊瑪目哈桑的曾孫伊德里斯·伊本·阿卜杜拉在麥地那參加阿里派的暴動,遭阿巴斯王朝鎮壓失敗後,率部分追隨者經埃及、巴爾卡、特萊姆森,逃到摩洛哥北部的瓦利利。因其為阿里和法蒂瑪的直屬後裔,故得到柏柏爾族部落穆斯林的崇敬和支持,被擁戴為伊瑪目。788年,伊德里斯在柏柏爾族部落酋長的推舉下,正式宣誓就職,建立伊德里斯王朝,修建了穆萊·伊德里斯作為首都。他創建柏柏爾人組成的穆斯林軍隊,開始向外征服,先後占領了東起特萊姆森,西至薩累河的廣大地區,迫使一些信奉基督教、猶太教的柏柏爾人改宗了伊斯蘭教。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拉希德派人毒死伊德里斯後,他的遺腹子伊德里斯二世(804~828在位)繼位。在柏柏爾部落酋長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建立行政制度,發展農業和商業。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對遜尼派穆斯林的宗教活動不加干預,允許基督教和猶太教徒在繳納規定賦稅的前提下,各行其是,倡導基督教徒和穆斯林互相尊重,友好相處,使社會秩序安定。他在非斯河左岸修建新都非斯城,後發展成為一座宏偉而繁華的阿拉伯城市,對傳播伊斯蘭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希賈茲、安達盧西亞和突尼西亞等地阿拉伯人遷入王朝各地定居,非斯城成為來自安達盧西亞和凱魯萬阿拉伯學者、商人、貴族的聚居區,從而加速了摩洛哥的阿拉伯化。828年伊德里斯二世去世後,其長子穆罕默德·伊本·伊德里斯繼為伊瑪目。他興建清真寺和宗教學校,獎掖伊斯蘭學術文化,特萊姆森和首都非斯發展成伊斯蘭學術文化中心。他的繼任者,於859年在非斯城內興建卡拉維因清真大寺,後發展成馬格里布地區著名的伊斯蘭高等學府,培養了大批穆斯林學者。王朝後期實行封建分封制,王室為爭權而發生內訌,導致兄弟閱牆,王朝衰微。974年,西班牙後伍麥葉王朝哈里發哈凱姆二世趁王朝內亂率兵滅伊德里斯王朝。
建都城市
距梅克內斯27公里,距羅馬古城沃呂比利斯(Volubilis)不到3公里。聖城穆萊·伊德里斯,就坐在梅克內斯前往羅馬古城沃呂比利斯的公路旁一座小山頭上。
小城不大,至多也就是一座小鎮,據說居民不到1萬人,但是在穆斯林心目中,它卻有著至高至尊的地位,這是一座聖城——摩洛哥第一個阿拉伯王朝的締造者穆萊·伊德里斯,就安葬在這裡,小城也因此而得名。
穆萊·伊德里斯究竟是何方神聖呢?又為什麼會安葬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山坳里呢?
故事也許一直要追溯到公元8世紀中東穆斯林圍繞先知穆罕默德的繼承人“哈里發”的權力之爭。
“哈里發”是阿拉伯語“繼承人”的意思,公元632年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去世後,麥地那的穆斯林們便在“哈里發”的問題上分裂成遜尼派和什葉派。前者認為哈里發應該由被推選出來的人擔任,而後者則認為,真正“合法的”哈里發,只能是出自穆罕默德“神聖家族”中的“伊瑪目”(Imam)——在阿拉伯語中它原來只指“祈禱主持人”,可是在什葉派的教義中他卻代表了真主和世人之間的中介,就像先知穆罕默德——第一位伊瑪目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阿里,他娶了穆罕默德的女兒法蒂瑪為妻,接下來的是阿里的兒子哈桑,而穆萊·伊德里斯則是哈桑的曾孫。
公元785年,穆萊·伊德里斯在沙烏地阿拉伯的麥地那參加反對阿拔斯王朝哈里發的阿里黨起義,遭到鎮壓後不得不逃亡到北非,最後來到了瓦利利——這就是聖城以前的名字。
在這裡,穆萊·伊德里斯重整旗鼓,他不僅得到什葉派穆斯林的支持,而且受到當地皈依了伊斯蘭教的柏柏爾人的擁戴——他被尊為“伊瑪目”,兩年後的788年,更是創建了伊德里斯王朝——這也是摩洛哥歷史上第一個阿拉伯王朝,據說最初的都城就設在羅馬古城沃呂比利斯。
公元793年穆萊·伊德里斯去世,被安葬在瓦利利這座小山頭上,而他的信徒則圍繞他所安葬的陵墓建起了這座小城,並用穆萊·伊德里斯的名字為小城重新命名,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見的聖城穆萊·伊德里斯了。
而有意思的是,當伊德里斯二世(Idris II)於公元807年將都城遷往菲斯後,沃呂比利斯便逐漸冷落起來,最後竟成了一座空城,但是距它不到3公里的聖城伊德里斯,卻始終是一片興旺,至今仍保存著它中世紀的古老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