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伊北原名陳亮,1983年出生於安徽省淮南市。2007年入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所攻讀現代文學碩士學位。2010年,推出個人的第一本書《愛恨都已傾城:私房閱讀民國女子》廣受好評,本書以獨特的男性視角,融合現代女性解放史,用異樣鮮活的筆觸,書寫了一段民國女性奮鬥的傳奇。
2011年,推出長篇小說《被結婚:親愛的這不是愛情》,主題隨筆《可以暴烈可以溫柔:私房閱讀民國女子》兩部作品,前者,探討了當代青年的婚戀困擾,展現了新生代作者不俗的自我意識,平淡而近自然的書寫方式,繼承了自《海上花列傳》而下的中國古典小說的衣缽。後者,則用冷峻的筆調,寫盡了女間諜們生死愛欲。
2012 出版長篇小說《北京浮生記》,關注現實,寫一個關於金錢、愛情和迷失的故事。聚焦80後北漂大都市愛欲掙扎,討論一群年輕人和北京這座大都市的糾結關係,旨在拷問:在物質條件匱乏的情況下,只有感情的愛和婚姻能走多遠?2012年夏天,伊北推出隨筆作品《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那些人遇見的林徽因》,解讀林徽因的一生人際脈絡,深受期待。同時推出第一部短篇小說集《臭伉儷》。2012年年底推出傳記作品《半生素衣:陸小曼傳》不求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一代才女、曠世佳人陸小曼傳奇的一生,被誤解卻從不辯白。
2013年接連出版隨筆《華麗蒼涼 ,逆流而上:私房閱讀民國女子 》《水墨青花剎那芳華:民國女明星的傾城往事》《流蘇與娜拉》。
2013年,夏,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1月推出長篇小說《熟年:中國式養老困局》,聚焦中國社會的養老問題,力透紙背。
2014年,出版戀愛小說《我們,是否還有好時光》 (江蘇文藝出版社),傳記《蚤滿華袍:張愛玲後半生》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伊北的長篇小說,多以都市題材為主,平朴真實又犀利幽默,始終關懷都市男女的精神狀況;短篇小說則蹊蹺詭異,始終有一種南方濕潤的氤氳味道;隨筆作品,多以歷史題材為主,迴腸盪氣又不吝表達主觀愛恨,有明確的價值導向,同時又注重書寫傳奇。
個人作品
圖書名稱 | 出版年月 | 出版機構 |
愛恨都已傾城 | 2010年12月 | 萬卷出版公司 |
被結婚 | 2011年5月 | 華文出版社 |
可以暴烈可以溫柔 | 2011年7月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北京浮生記 | 2012年4月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 2012年8月 | 中國華僑出版社 |
臭伉儷 | 2012年10月 | 文匯出版社 |
半生素衣 | 2012年12月 | 九州出版社 |
華麗蒼涼,逆流而上 | 2013年1月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水墨青花剎那芳華 | 2013年1月 | 浙江大學出版社 |
流蘇與娜拉 | 2013年4月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熟年 | 2013年11月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蚤滿華袍 | 2014年4月 | 廣西師大出版社 |
我們,是否還有好時光 | 2014年4月 | 江蘇文藝出版社 |
中短篇小說
作品名稱 | 登載刊物 | 發表時間 |
醉太平 | 遼河 | 2009年第3期 |
流逝 | 吐魯番 | 2009年第3期 |
你一直對溫柔妥協 | 滇池 | 2009年第8期 |
結婚真好 | 鴨綠江 | 2011年第11期 |
旗袍 | 短篇小說 | 2012年第3期 |
南京愛情故事 | 鴨綠江 | 2012年第5期 |
小熱戀 | 滇池 | 2012年第6期 |
流浪記 | 長江文藝 | 2013年第10期 |
懷舊食堂<番外篇> | 青年作家 | 2014年第2期 |
月光清潔 | 滇池 | 2014年第4期 |
我愛蜘蛛俠 | 滇池 | 2014年第4期 |
與年俱老 | 中國故事 | 2014年第7期 |
朝朝暮暮 | 安徽文學 | 2014年第9期 |
洗澡 | 長江文藝 | 2014年第9期 |
紐約姐妹 | 東方早報 | 2014年9月11日 |
削髮為尼 | 小說界 | 2015年第1期 |
犬子 | 創作與評論 | 2015年第4期 |
紅豆 | 創作與評論 | 2015年第10期 |
媒體專訪
《滇池》文學月刊專訪
伊北:寫作讓我心安
問:你老家在淮南?橘淮北則為枳,生淮南則為橘,是這個淮南?
答:那個是大的淮南概念,泛指淮河以南,我們家的淮南就是指淮河南岸,緊挨著的,淮河從我們市穿過。以前是沒有淮南這個市的,我的出生地田家庵區分屬於鳳台縣和長豐縣,四九年之後才立區,所以我的祖輩都是外鄉人,祖父家是從六安壽縣過來的,外祖父和外祖母是從揚州江都來到這裡的,我則是地地道道的淮南人。我對淮南以前是沒什麼感覺,但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喜歡,它的歷史很長又很短,長可以追溯到淮南王劉安,他在八公山上發明了豆腐,短是說其實我們城市的中心地帶,是解放後,確切地說是1953年之後才發展起來的,此前淮河一直有水患,從晚清開始就是,一直很落後。
問:那是個很特別的區域,正好在中國氣候的分界線上。
答:是江淮之間,非南非北,又亦南亦北,我們那個地方不算發達,但有種活力,北面的人來了,會被叫侉子,南面的人來了,會被叫蠻子。當地人有種無知的自信。
問:你的教育經歷是怎么樣的?
答:我的教育經歷很普通,我們這一代人很多是這樣走過來的,我沒什麼求學運,小時候成績還不錯,但考試和報志願都缺少一些運氣。 問:缺少運氣?怎么講?
答:高考考得還可以,但志願沒報好,最開始要去上海,結果被撞車撞到無錫。
問:看到你寫了一些背景是無錫的故事,無錫的什麼大學?
答:江南大學,我入學的時候剛成立,幾個學校合併的,中國的大學有時候很莫名其妙,亂合併一通,把學生弄去,結果各方面根本跟不上,名不副實。
問:看來無錫的經歷不是很愉快。
答:也未必是多不愉快,青春嘛,都是很苦悶的,中學的時候老師灌輸的,大學總是很美好的,結果一去,根本不是那樣,我去了之後就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勇氣回去復讀,再考。
問:為什麼沒有勇氣?
答:因為窮,我身處再婚家庭,我親生父親去世得很早,我能讀大學已經很不錯了,不可能上了之後又再回頭復讀,這個事情我做不出來,會給媽媽添麻煩。但那時候我就想離開無錫,大三的時候搬到所謂大學城,完全是蠻荒,在太湖邊上,沒一個人,校園又一味擴建,傻大,浪費國家資源,也給學生製造麻煩。
問:什麼麻煩?
答:因為從寢室到教室有很長的路程,因為施工又都是泥,總之那個校園給人感覺很不好,所以我就想考研究生考出去,我就想考北京。
問:考得結果怎么樣?
答:結果還不錯,但過程很艱辛,所以我說我沒有求學運。而且在這個過程,我冥冥之中也感覺到,是老天爺把我推到文學的道路上的。
問:怎么個推法?
答:我第一次是考北京廣播學院,即中國傳媒大學,我考藝術類去了,電視編導什麼的,那個時候都流行考這個,覺得又光鮮又能賺錢,很多人考,藝考,每年都報新聞,只不過我考的是研究生,藝考新聞都是本科生,多少多少美女帥哥什麼的。我那年考得分很高,400分,第二名,但沒被錄取。
問:怎么會沒被錄取?
答:可能老師覺得我不適合這個專業吧,說起來我真謝謝那些老師,因為後來我發現我真是幹不了那個活,要熬夜,我是不能熬夜的人,熬了夜第二天就什麼也幹不成。不過接到沒錄取的通知我還是照例大哭了一場,然後找工作,找了個在無錫的電器集團,也不是很滿意,一大群人亂鬨鬨的在辦公,關鍵是我的求學夢還在,我就又複習了一年,報考北師大,報我真正喜歡的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但我那時候對學術研究不是很了解,完全憑熱情的,因為小時候看過很多書,對文學很喜歡,但只是喜歡,我寫作起步很晚的。
問:第二年考上了。
答:考上了,而且考了個專業第一,也將近400分,而且拿了全公費。我為我媽省心了,不用交學費了。
問:上了北師大開始寫作了吧。
答:剛開始沒有,我感謝北師大,我覺得有人說文學教育沒用,培養不出來作家,我覺得這是兩個層面的事情。北師大現當代文學的課程很細,小說散文戲劇詩歌然後還有總論,是分開教的,過程中讀大量的書,現代文學的書,這個對我促進很大。
問:閱讀面拓寬了。
答:可以這么說。因為從小比如國中狂讀《紅樓夢》,一個暑假把《紅樓夢》反覆讀好幾遍,高中又囫圇吞棗地讀外國文學,《紅與黑》呀,《安娜卡列寧娜》呀,《飄》呀,甚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都讀過,現代文學作家的反倒讀得不多,這是個很大的誤區和遺憾,因為外國文學是翻譯過來的,語言本身的魅力很多都喪失掉了,到了研究生,反過頭來研究現代文學,看五四新文學一代是怎么寫作的,這對我的啟發很大,中國的白話文寫作,雖然以前有白話小說,但真正開始現代化,是從五四開始的,現代文學作家替我們這些後來人開拓了路,也留下了餘地。
問:那一代人特色很鮮明。
答:非常鮮明,每個人都是一個路子,所以有人說冰心不好,我就反駁,那是你不知道冰心好在哪,這些人的好,都要放到歷史中去看,而不僅僅是拿到當下看,要看他們給我們留下了多少餘地,很多寫作者不研究歷史,人云亦云。
問:追求流行的東西。
答:一窩蜂,一會捧殺一會棒殺。北師大的文學教育給了一種審美眼光和判斷力。這個很重要的。
問:從北師大時期起就開始寫作了?
答:研究生一年級開始寫作的,最初就是為了掙稿費,發在報紙上,後來也發文學期刊,到了研究生二三年級出書了。
問:稿費問題很值得研究。
答:現代一批作家很多不僅僅是為了稿費寫,但稿費絕對是個重要的部分,那時候的作家靠稿費是可以生存的,如今很多所謂的純文學作家很難這樣,魯迅的稿費,張愛玲的稿費,沈從文的稿費,沈從文在上海的時候寫得很快,寫了就去書店賣掉。圖書價格和稿費價格都太低。
問:你們這代寫作者很多是從市場開始起來的。
答:是的,很多都是,但我是沒趕上,韓寒郭敬明一批參加過新概念,通過那個比賽出來很多人。但那時候我什麼都不知道,在小城,訊息閉塞,也沒想過要靠寫作怎么樣,到了研究生,學了文學專業,才好奇似的寫寫,慢慢才寫多了,散文,小說,傳記。不過其實我們這代人很多也都回歸了,我們的文學期刊隨著時代變遷經歷了大起大落,又逐漸走向一個平穩的、小眾的姿態,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的,純文學,就歷史看,包括當下的西方,就是一個小眾的東西,在我們國家更是,因為文字的東西放置到浮躁的時代,讓大眾參與進來本身就很難。我很重視我在期刊上發的小說、散文,中國最好的文學編輯,很多還是在期刊的,他們識貨,也認真,但很遺憾,很多刊物壁壘森嚴,也許是因為人力有限,我都不知道怎么投稿,我是作家協會的會員,但入了之後也沒人告訴我怎么給文學期刊投稿。《滇池》是最早發現我的一個刊物之一,我非常感謝,還有一本《鴨綠江》,還有《長江文藝》,都是很開放的姿態,也給我提了很多建議,很多都很好,幫助了我寫作成長。
問:你的意思是你的寫作道路不是很順利?
答:談不上不順利,但也談不上順利,我怕被人定型,比如我寫了一些民國題材隨筆,就有很多人都來約這個題材的稿子了,但我自己是覺得,寫了三部就不想寫了,因為我想表達的東西表達完了,我接下來還是想寫小說。再有一個就是我的社交圈很小,我不懂得怎么跟人“打關係”,聽說發文章很多都要打關係,是不是這樣?
問:你知道有個魯迅文學院嗎?
答:知道,在北京,有箇中高班,我還去過,但我沒申請不上,非常遺憾,第一沒人推薦我,好像必須地方作協推薦,而我是從中直機關這個口入的協會,結果成了“沒娘的孩子”了,再一個,單位領導一聽到說要脫產,立刻不同意我去學習。這很令我苦悶。我對魯院其實是很嚮往的。
問:你既寫小說,也寫散文,現在流行的叫法叫虛構非虛構,以後是不是要著重某個方面?
答:它們表達的形式不一樣。而且,非虛構我多關注歷史題材,虛構我關注現實,不過以後我可能虛構也會伸向歷史去,小說我從現實題材寫起,因為離得近,我不吐不快,我很慶幸自己在北京生活,大都市會給你製造很多困難,給你一種時代感,這對於寫作的人是很重要的。我喜歡寫弱勢群體,寫邊緣人物,我寫傳記,寫女性,因為女性相對於男性是弱勢的,寫小說,寫弱勢群體,我喜歡塑造他們的形象,寫他們的故事。
問:不與時代脫節。
答:被迫不脫節,因為像我這樣一個沒有關係背景後台,也沒什麼太多錢的年輕人,注定就是在這座大城市掙扎求生了。
問:沒想過離開?
答:心安處即是家。寫作讓我心安。
《流蘇與娜拉》專訪
20130519伊北-北京人民廣播電台AM603讀書俱樂部
《北京浮生記》專訪
20120504愛聽悅讀匯-伊北
20120528廣東電台新聞台《星空夜話》
《你若盛開,清風自來:那些人遇見的林徽因》專訪
20120928愛聽悅讀匯-伊北
伊北語錄
1 人生本就是有輸有贏,你要輸得起,才能贏得起。
2 許久不聯繫的人,不用再聯繫。各自辛苦,各自生活,也再無交集,該停留在過去的,就讓它停留在過去。如果有緣,會再見。若無緣,不如不見。就是這樣。
3 我停在鐵道前,看見轟轟然的列車,想起了你;我穿過路口,看見紅綠燈,想起了你;我路過超市,想起了你;路過路邊攤,想起了你;走過花店,想起了你;甚至公交站台也會讓我想起你……可這一切明明跟你不相關啊,但它們在我心裡拐了幾個彎,還是跟你扯上了關係。
4 我們常常為錯過一些東西而感到惋惜,但其實,人生的玄妙,常常超出你的預料,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堅持,努力,勇敢追求,風景變幻,人世無常,順其自然的力量,神秘,莫測,閃著光,就這樣突然地把驚喜帶到你的世界中來。
5 不是每一段愛情都可以勇敢去追,因為不是每段感情都能有個美好的結尾。如果注定不能修成正果,不如把它埋藏心底,獨自沉醉。
6 人生如江海,寬處水平波靜,窄時浪花四起,好多事情沒什麼好計較,因為不值得,從容地生活比什麼都強,處處搶占先機,反而輸掉起碼的幸福。
7 友情和愛情一樣,也是有保鮮期的,想一想,有多少已經不聯繫的朋友,默默地存在於你的通訊錄中。 不是不想聯繫,實在是人生殘酷,時空變幻,你我再無交集,與其相見,不如懷念,與其攀緣,不如隨緣。人生不過是一場旅行,你路過我,我路過你,然後,各自修行,各自向前。
讀者評價
世界讀書日:早上醒來,躺在床上看著《愛恨都已傾城》,寧謐而安詳;之後起床洗漱、吃早餐、打遊戲,美好而閒適。——香_草_vanilla
生活中的不期而遇是上天給你考驗,不是我們不想走到一起,而是我們有我們的原則和底線。3段愛情看似很平淡,但是寫出了我們生活的狀態,原來是為了結婚而結婚,這是我們要的婚姻嗎?喜歡《被結婚》,寫出了我們80後的狀態,貼近生活~~~——lisa寶貝小女人(上海)
張幼儀作為中國傳統女性的代表善良、純樸,不簡單;而林徽因後來的成就為她贏得了更多的掌聲和尊敬;只是作為女人,我更喜歡陸小曼,她敢愛敢恨,不畏世俗眼光,在那個年代實屬不易。伊北筆下的小曼栩栩如生,躍然於紙上,值得細細品味……——witch1122
在市場經濟高歌猛進的時代,在物質社會欲望橫流的間隙,愛情的價值何在,在與物質相提並論的時候,到底愛情與物質孰輕孰重?這是橫亘在婚戀生活面前一個鮮活的話題。至此,伊北新作《北京浮生記》便給予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這部有著《北京愛情故事》一般關注北漂都市男女精神狀態的力作必將引起業界的轟動和世人的關注,在被貼上“80後”男女、北漂等標籤的結局又將會在“80後”的集體回憶中獲得新的解讀。——王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