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消費屬性
都市經濟活動是一個複雜而龐大的運行整體,它由成千上萬的經濟細胞和微觀單位組成。就生產過程而言,這一細胞就是企業。企業就是指具有獨立法人地位、創造價值和效用、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生產或經營的基本單位。現代社會的經濟活動是以企業的生產行為來支撐的,而企業的生產過程同時也就是企業的捎費過程。企業活動也具有直接的消費屬性。1.企業消費與利潤目標
企業的基本性質是生產單位,其活動也屬於社會生產領域。但任何企業的活動也離不開消費,企業的各種生產活動是通過消費來實現的。從社會經濟的角度看,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消費主體。企業要想從事生產或經營活動,不僅需要有數量可觀的資本投入,而且企業在生產過程的運行中還要直接的消費各種生產要素,同時企業又是一個日常消費群體,直接消費著多種物質資料,構成了企業的消費系統。但是企業消費與居民家庭消費具有明顯的不同,企業消費是從屬於生產過程的,還不是真正的最終消費,是間接消費;企業的消費也有明確的目標,即圍繞著實現利潤最大化來展開的。
企業既是一個生產單位,要創造效用,推動價值形成,又是一個贏利單位,要增加效用,實現價值增值,獲取利潤。不斷地追求利潤的實現和最大化,是企業的本質。在市場經濟中,企業無論是從事生產還是經營服務,都離不開對利潤的追求,其投資行為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利潤最大化行為。也就是說,企業是一個賺錢的經濟組織,離開了賺錢,離開了自負盈虧和利潤最大化,就談不上企業的存在。因此,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成為企業活動的根本目標,也是企業消費的基本定位。
在傳統的計畫經濟體制下,企業本來酌性質被嚴重地扭曲了,特別是國有企業的行為發生了變形:一方面,企業投資行為不單純是為了利潤,不是受利潤最大化的驅動,而主要是服從於計畫指令;另一方面,企業也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單位和贏利組織,它還要承擔各種社會職能,如職工的養老和醫療保健,辦託兒所、子弟學校等。企業的行為也不是自負盈虧,掙錢都交給國家,虧損由國家彌補,很顯然,這種由國家統負盈虧、由政府承擔無限責任的體制,使企業喪失了真正的獨立性。因此,在原有計畫體制下的國有企業實際上是一個計畫執行單位,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企業。
經過多年市場化的改革,中國企業的性質發生了明顯地變化,企業逐漸地成為純粹的經濟實體,其行為目標不再是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不再是單純的接受和執行計畫指令,而是追求實現利潤最大化。企業成為純粹經濟實體和追求利潤最大化,並不排斥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承擔社會職能。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不是由行政指令決定,而是通過市場評價和在協定基礎上的等價交易。例如,企業老闆有責任為員工承擔一定份額的養老和醫療保險,但不是直接給退休職工發放退休金,也不是企業自己辦一個醫院為員工無償治病,而是按員工工資的一定百分比從利潤中提留一部分,或者以稅的形式交給政府,或者向保險公司買保險,然後由政府或保險公司給員工回報。這是一個價格評價和市場交易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影響企業作為純經濟實體而存在,也不影響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在這裡,企業的經濟行為和社會行為、純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是分離開來的,只是企業的社會行為和所承擔的社會職能,不是採取行政方式,而是採取經濟方式,採取了貨幣化的形式。
2.企業消費與企業規模
消費是企業活動的重要構成內容,在通常情況下,企業消費的程度又取決於企業的規模。企業規模可以從兩個層面上界定:一是企業自身的規模;二是企業的整體數量規模。在正常情況下,這兩種意義上企業規模的擴大或縮小,都會相應的引起企業消費規模的擴大或縮小。
從企業自身的規模來看,其規模的大小及其演變程度,直接影響著企業消費的規模和發展程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規模的確定不僅要受到企業資本、產業領域、技術構成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影響,而且還要受到市場消費需求的制約。企業自身規模的大小,就需要在多種因素作用的過程中通過市場評價進行合理確定。從增加社會消費的角度看,企業的規模越大,越能有效地增加消費的總量。但從企業的角度看,並不意味著企業的規模越大越好,企業規模的確定不存在一個完全統一的標準,而要服從於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根據這一目標決定企業的規模標準,由此也就決定了企業的消費規模。從企業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來看,在當今世界上,凡屬一些有影響的知名企業,大都具有較大的規模。企業的規模巨大,不僅表現出企業的資本雄厚和強大的市場競爭能力,而且反映了企業自身的消費規模以及企業產品的市場消費規模巨大。
從社會的角度看,企業總體數量的多少對於生產性消費的影響也十分直接。在企業自身規模不發生改變的條件下,社會生產消費的總量就取決於企業數量的多少。因此,增加企業數量就意味著擴大生產的消費總量。但是,企業數量的增加也並非是隨意的,它涉及產業結構格局和國民經濟發展的走向。這方面,不僅需要企業自身投資的合理選擇,而且需要政府巨觀產業政策的正確引導。
3.企業消費與勞動者就業和收入
企業不僅是生產、經營的經濟單位,而且還是實現勞動者就業的基本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以及勞動者的就業,是在企業中實現的。企業作為吸收勞動力就業的重要場所,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發揮著突出的作用。勞動者要從企業獲取收入,並且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程度同所在企業的經營狀況直接相聯繫,企業經濟效益好,企業員工的工資收入也會得到相應地提高,而企業的經營狀況差,員工的收入也會減少。勞動者收入的多少又直接決定和影響著個人和家庭的消費水平。對於企業來說,要在不斷提高經營效益的基礎上,為實現員工收入的最大化創造條件。同時,企業活動本身也是一個消費群體和基本的單位,在現實中的許多消費活動是以企業為主體或以企業的身份進行的,如企業的公共福利、文化娛樂活動、集團性的消費購買等,都是以企業為主體展開的。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的生產消費日益深化,企業職工的收入形式也逐漸呈現出多樣化的格局。在企業中除了基本的工資性收入之外,非工資性收入的比重具有增加的趨勢。顯然,無論是工資收入還是非工資收入的增加,都會增大個人收入的總量,對於提高和改善家庭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
企業團體消費
(一)生產消費企業團體的生產消費主要用於購買原材料、工具、設備、房地產等的消費支出。這部分生產消費可分為:(1)補償簡單再生產的物資消耗部分,具體又分為補償勞動手段的部分,主要用來購買生產工具、設一、企業團體消費第三節社會團體消費(一)生產消費企業團體的生產消費主要用於購買原材料、工具、設備、房地產等的消費支出。這部分生產消費可分為:(1)補償簡單再生產的物資消耗部分,具體又分為補償勞動手段的部分,主要用來購買生產工具、設備、房地產等;補償勞動對象的部分,主要用來購買原材料、燃料等。(2)用於擴大再生產的追加投資部分,主要用於為擴大企業生產規模而追加購買的機器設備、工具以及原材料等生產資料。
企業生產消費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企業的自有資金和企業的借人資金兩部分。企業的自有資金包括原始投資者的投資與追加投資、新加入的投資者的投資(包括股份制企業招募的股金和發行股票的收入)。企業的借入資金包括銀行貸款、信託金融機構融資、發行債券的收入等。
企業生產消費資金來源形成企業生產消費購買力。企業生產消費購買力形成後,能否維持簡單再生產和保證擴大再生產的需要,要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首先是生產資料的價格。在生產和經營規模既定的情況下,價格上漲,所需購買力要相應增大,反之,可以縮小卜在價格問題上,還要考慮匯率。對外依賴程度越高,產品的國產化程度越低,外匯匯率的影響就越大。匯率越上升,形成購買力所需的投資就越大,反之,可以減少。其次是生產周期。生產的產品周轉越快,在既定時期內所需的生產消費購買力就相應增大,反之則減少。當然,如果生產消費企業的產品積壓,生產消費購買力會減少,相反,銷售越順暢,生產消費購買力就越大。
(二)生活消費
企業團體的生活消費主要包括企業為生產和經營服務的消費品(包括辦公用房、裝飾、家具、辦公用品、文教用品、書刊報紙、生活用車、取暖器材、空調器、零星維修用的建築材料、藥品和醫療器材等公用消費晶)的開支和生活勞務的開支。此外,企業組織大型的團隊集體消費活動的開支,如集體外出觀光旅遊等,也屬於生活消費。生活服務行業和消費品修理行業為開展正常營業和修理所需的各種設備、原材料及輔助材料的開支不應包括在內。
企業團體用於生活消費開支的資金來源為企業的管理費和企業的集體消費的福利基金。
企業消費的經濟功能
現代都市是一個巨大而複雜的經濟社會系統,企業活動構成都市經濟系統的運行基礎。以企業為主體的生產消費系統,在都市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是現代都市活動的重要方面。1.促進經濟成長
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的歷程表明,社會生產活動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組織進行的。企業就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是社會生產力的物質載體,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創新是通過企業行為來完成的。城市的進步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只有依賴企業的發展才能實現。在現代都市中,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多種多樣的物質消費和服務,都是由企業活動來提供的。企業是現代經濟成長的源泉,是都市經濟發展的基礎。企業的生產消費括躍,城市經濟才能充滿活力。改革以來,我國國民經濟的整體實力有了較大地提高,實現這一轉變的根本性原因在於企業活力的增強。對於一個城市來說,企業的作用就更為直接和重要。企業的狀況如何,不僅直接決定著城市的經濟水平和發展後勁,而且還影響著城市形象。在現實中,許多企業的名稱和晶牌都同所在的城市結合在一起,成為城市的另一種標誌,決定和影響著城市經濟的發展。
2.實現資源要素的配置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是通過企業行為來實現的。企業不僅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它還是一個贏利性的經濟實體。在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的作用下,企業必然十分關注市場的變化,對市場的信號作出及時的反應。在都市經濟的活動中,各種生產要素極其龐雜,社會分工也豐富多樣,任何一個人為的組織都不可能做到合理有效地分配資源要素,而必須通過市場的作用來實現資源配置。從而也就使市場成為實現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然而,在市場經濟運行的過程中,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同樣不能憑空實現,它也必須通過企業這一載體才能完成。因此,企業的生產和消費也就成為實現資源配置的基本形式。在城市中,各種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的分配與組合,實際上不過是企業行為的結果。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構建市場經濟體制,企業發揮著主體和基礎性作用,市場化的過程也就是企業不斷發展和創新的過程。
3.影響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
企業是物質產品的直接創造者,其生產產品的數量不僅直接決定著社會物質財富的總量,而且也決定著現實的消費結構和消費的滿足程度。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直接受到企業所生產的現實產品的制約。生產決定消費的一般原理在這裡也得到了集中的體現。當然,這並不是說企業生產什麼,消費者就一定要被動地接受什麼,企業的生產選擇也必須建立在對消費者尊重的基礎之上,否則企業就將陷入被動之中。因此,對於企業來說,確定自己的產品定位和產品結構就顯得十分重要。不僅如此,企業的產業選擇和生產經營定位,還直接影響著社會的產業結構和布局。城市經濟活動的複雜性使產業結構也變得日益豐富,產業結構的合理與最佳化,會產生巨大的系統效益和結構效益。對於城市經濟來說,產業結構的最佳化不僅需要市場配置的基礎性功能,而且還要依賴於政府的巨觀引導。而無論是市場調節還是政策引導,最終都要體現在企業活動中,通過企業行為來實現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合理與最佳化。
4.體現公共消費
企業主要是一個經濟組織,企業消費也主要是生產消費,其消費行為總體上從屬於生產過程。但企業也是一個社會性的單位,在現實中承擔著必要的社會責任,企業本身也從事著屬於最終消費內容的消費活動。如企業的集體福利、公共的文化娛樂活動、非生產性設施的購買以及對社會的捐贈、公益性支出等等。這些方面的消費支出不同於生產性的消費活動,它的直接目的不是為了追求利潤,而是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這些消費也不再是間接消費,而是最終消費。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各種類型的企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這方面的消費行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企業效益的提高,這一領域消費還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以企業為主體的消費,是一種群體的公共消費行為,這種消費行為既有滿足公共的集體消費的需要,也有提高個人物質消費的作用。在企業中,有些消費活動最終都落實在個人消費行為中,群體消費只是表現形式,而個人消費才是實質性內容。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消費不過是為員工獲得非工資性收入創造了條件。
企業創新與消費增長
在都市的經濟活動中,企業既是生產的主體也是消費的主體,經濟的增長和消費的擴大都要求發揮企業的作用。而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求企業不斷地進行創新。1.我國企業面臨的挑戰
進入買方市場以後,我國經濟運行的總體格局發生了根本性地變化,經濟生活中的新矛盾和新問題不斷出現,對現階段的企業特別是城市企業提出了挑戰。
(1)企業面臨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在買方市場的運行格局下,市場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特別是非國有企業生產規模和經濟實力日益增強。當今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300多家進入中國市場,使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以及中外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趨於白熱化。這對於習慣於賣方市場條件下的企業就顯得極不適應。這在國有企業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現實中,許多國有企業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主打產品,造成產品銷路不暢,庫存積壓,債務沉重,生產經營陷入困境。在這種條件下,市場競爭力的強弱成為企業生死存亡的決定性因素。競爭的結果必然是生產和效益逐漸地向少數優勢企業集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一大批企業被迫退出市場。這種對市場格局的重新組合,既形成了對企業的威脅,也為企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2)企業平均利潤水平下降,增長速度放慢。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企業經常採用降價策略。近年來我國從生產企業到商業企業掀起的降價風,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價格大戰,使企業的平均利潤水平不斷降低,甚至出現了生產銷售增長與盈利水平下降的反向運動。其結果必然帶來企業的發展缺乏後勁,使虧損面繼續擴大。
(3)企業競爭領域和競爭手段發生明顯變化。不僅一般競爭性行業的市場競爭加劇,而且傳統上壟斷經營的行業,如電力、通信業的進入壁壘也被打破。即使是一些壟斷性行業(如鐵路運輸),也開始感受到替代行業(公路與航空運輸)的競爭壓力。競爭領域從生產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密集型過渡,不少企業向國家壟斷性行業衝擊,出現了全面競爭的新格局。競爭手段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開始從價格戰、‘回扣、仿製等較低層次的方式向依靠資本實力、品牌、專利技術等優勢來占領市場轉變。這些競爭,有些屬於合法競爭,有些屬於惡性競爭,但最終將是有真正實力的企業贏得勝利。
(4)消費者需求成為市場的中心。企業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與發展,不僅要研究消費者的現實需求,更要研究消費者的潛在需求。消費者在市場經濟中逐漸成熟起來,已經成為左右市場的主導力量。企業為獲利而採取的對消費者的不利行為,如操縱消費者、誇大和欺騙性廣告、售後服務差、環境污染等,將引起消費者的不滿和抵制,最終受影響和損失的還是企業。這就要求企業必須以消費者為中心來組織生產和經營活動。
(5)在供求結構性矛盾下,生產傳統的、市場日趨飽和的工業製成品的企業困難重重,日益受到來自國內外生產“創造需求”性的產品和高技術含量產品的挑戰。迫使企業改變傳統的行為和經營思想,開始重視戰略研究、品牌效應、市場行銷和消費者的要求,同時在企業組織制度方面進行調整,最佳化企業組織結構和產業結構,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使企業增長方式從注重數量轉向質量的提高,從粗放型增長轉向集約式增長,把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作為最核心最首要的問題。這樣也帶動了整個國民經濟結構的調整,促使經濟成長質量和效益的提高。
(6)企業間重組,進行組織結構調整成為一大特點。在市場競爭中,一些企業成長、壯大,成為實力強大的優勝者,並且有可能進一步超常發展;而競爭力不強的企業的日子越來越難過,陷入困境。因此,企業間的兼併、收購、重組、破產,成為近年來一個引入矚目的現象。
2.企業的改革與創新
城市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細胞,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實現現代化的主導力量,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企業的狀況如何不僅影響到現實的生產和消費,而且關係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景,因此,搞好企業至為重要。為了促使企業進行有效的生產和消費,就必須對現有企業進行改革和創新。(1)企業經營制度創新
所有制形式的選擇是創建企業的前提,但是決定企業形態更重要的因素是經營模式。在個人和家庭所有制條件下,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是統一的,所有者同時就是經營者。國有制和集體所有制既可以實行兩權統一,又可以使經營權從所有權中獨立出來。改革開放前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經營權沒有獨立,國有和國營融為一體。20世紀80年代推行“撥改貸”和“利改稅”的改革,政府的目的是想使國有企業走兩權分離的道路,將企業變成自負盈虧、獨立經營的實體。實現兩權分離的基本條件是產權的歸屬明確,國有企業的財產必須由國家授權的單位公開行使所有者的權力。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沒有做到這一點。幾年前成立的國有資產管理局,不僅僅是國有產權的管理機構,而且還擁有行政審批權,如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共同審批上市公司的權力,這種多重身份(作為國有資產管理者、作為行政協調者和作為巨觀調控者)決定了它們不可能真正獨立地行使國有資產的所有權。
國有企業實現兩權分離的前提條件是產權明晰,是確立單純行使國有資產所有者權力的代表,這個代表的基本職能是在監督國有資產是否保值增值的同時,代表國家收取資產租金,就像房東收取房租一樣。在這種條件下,國有資產經營者不但要承擔所有企業都有的納稅義務,而且還要承擔向國有資產代表機構交納資產租金的義務。
股份制屬於兩權分離的資本或資產產權制度。無論是比較分散的股民持股還是大股東持股,股票無論是上市述是不上市,股份制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都是相互獨立的。股票或賬面股額代表控制資產的權利,股息是讓渡資產使用權的時間貼水,這都屬於所有權的行為。作為一種所有權制度,股份制不但具有一定程度的“資產共有”特性,而且產權是社會化的,這對於向社會發行股票尤其是股票上市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從這個意義上看,股份制可以看成是一種社會所有制,是一種更高形態的個人所有制,是一種公民所有制。它將公有和私有巧妙地結合起來了。從公有成分而言,它不是虛無的,避免了傳統公有制形式無人所有的弊病;從私有成分而言,它不是完全排他的,產權的組織和市場操作具有聯合的性質。尤其是,股份制更能體現產權社會化。股份制的這些特性適應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股份制更多、更快地發展。這就要求改革現行的企業制度,特別是改革現行的國有企業體系,通過企業體系改革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重組,提高企業制度的運行效率。
(2)企業管理創新
企業的持續有效發展還要依賴管理制度的創新。管理創新的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企業可以根據在人、財、物、市場地位、技術優勢等方面的具體情況選擇創新管理方式的途徑。
對於企業發展來說,戰略管理十分重要,戰略管理主要是指:在時間上,對企業的發展要有一個中長期考慮,資本和利潤增長計畫要有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不應當急功近利;在空間上,合理選擇本企業在同行中的定位,既要注意從市場占有率角度明確本企業的競爭地位,又要注意從綜合實力變化的角度把握本企業的潛在發展趨勢和在市場中制勝的方法。市場如同戰場,企業要做到能夠持續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發展戰略的選擇十分重要,提高戰略管理水平可以為企業創造一筆無形的財富。
行為管理創新是企業管理創新的另一重要方面。行為管理主要是指對包括生產、購銷以及其他各種經營活動在內的行為進行管理,其核心是行為的成本和收益比較,努力的重點是使每一行為的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從而提高行為效率。邯鋼的“倒推成本法”的管理,就是有關行為管理的一個比較成功的創新事例,它和古典管理模式中的“泰羅制”、“精細生產法”等分工管理方式的區別在於,著眼點不是放在行為效率本身上,而是放在行為效率帶來的經濟效益上,用“追求最小成本”目標來約束勞動者的行為。除了改善對員工的行為管理外,在中國的國有企業中,對經理的行為管理更為重要,儘管實行了承包制、責任制等,但是約束經理“追求最大效益”的行為管理制度還遠未建立。
除了戰略和行為管理之外,企業管理創新的途徑還包括:資金、貨物、財務、項目、投資、技術、知識、信息、公關和人事等方面的管理。管理可以創造效率,增長財富。在制度、政策、技術和其他條件為既定的情況下,有的國有企業盈利,有的虧損,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管理水平不同。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在目前虧損的國有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可以通過管理方式的改革來實現扭虧為盈。
(3)企業技術創新
企業為有效的調控生命周期,技術創新尤為重要。技術創新除了生產工藝等微觀方面的技術套用要不斷適應新的經濟和技術形式外,主要是進行戰略性技術開發。現代企業的生命力越來越依賴於技術進步,依賴於新的發明和創造。為此,企業一方面要創造一個鼓勵員工進行技術發明的環境,另一方面要有一支專門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隊伍,在企業內形成長期穩定的“研究一開發一生產”流程,通過加快技術研究機構同企業結合,實現技術研究人員和技術開發人員的合作,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推出。
技術創新既包括新工藝套用、新產品的研製和開發等企業的技術增量的增長,又包括對已有機器設備進行不斷地更新改造,加速其折舊,縮短它們的價值補償和物質替換周期,實現企業技術存量的現代化。只有將技術增量擴大和技術存量現代化結合起來,才能在降低技術開發成本的基礎上產生綜合的技術優勢,促進企業的技術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
創新是發展的靈魂,是企業的生命,而企業又是人的企業,離開了人,企業就不存在了。所以,要促使企業不斷有創新,不斷地發展,關鍵是用好人,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能夠自由的心情舒暢的工作,充分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因此,創新不僅是培育企業生產主體和消費主體所需要的,而且還是發展城市經濟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