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范寬山水圖》作者王鑑(1598年—1677年),字玄照,後改字園照,元照,號湘碧,又號香庵主。明末清初著名畫家。江蘇太倉人,出生於以衣冠詩書著稱的太倉王氏家族。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舉人,後仕至廉州太守,故稱“王廉州”。王鑑出生於書香門第,出身於文學世家和官宦家庭,其祖父王世貞為晚明著名文學家、鑑賞家,家藏古今名跡甚富,豐富的家藏,其父王士騏官至吏部員外郎。為王鑑學習臨摹歷代名畫真跡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摹古工力很深,筆法非凡,擅長山水。紙本墨筆,縱206.5厘米、橫97厘米,現藏於天津博物館。畫上畫家自識“甲寅秋仲仿范華原筆似正翁年親翁,王鑑”,鈐“王鑑之印”白文方印一枚、“圓照”朱文方印一枚。“甲寅”為康熙十三年(1674),時作者77歲。此圖畫秋日山景。近景處山石壘疊,樹木雜生,溪水潺流,有石板橋橫架左右兩邊,一條山間小路盤曲而上。中景處雲霧繚繞。左間山中平緩處似有一莊園,園內古木參天。其後重巒疊嶂,樹木蓊鬱。崖壁深處,古寺林立。右邊一條清泉沿著彎曲山澗泉道傾瀉而下。有道是:“秋光先到野人家。”遠景則峰巒起伏,晴空萬里。整個山景盡顯秋高氣爽、曉嵐朗照、山壑蒼茫之景象。山林間沒有人影、飛鳥,似有泉聲、鐘聲、風聲徐徐而來。好一片寂靜的山野仙境!
此畫為王鑑仿北宋畫家范寬的作品。從繪畫語言上看,王鑑和范寬是有區別的。王鑑的畫以江南山水為主,表現出一種郁茂清秀的畫風。其40歲罷官後便開始研習山水畫,儘管遍學諸家,但仍以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中的黃公望、王蒙為主,追求縝密的畫法,於秀雅中滲入蒼莽。王鑑在《染香庵跋畫》中云:“畫之有董、巨,如書之有鍾、王,舍此則為外道,惟元季大家正脈相傳。近代自文、沈、思翁之後,幾作廣陵散矣,獨大痴一派,吾婁煙客奉常深得三昧。”可見,他對“南宗”諸家皆有所側重。范寬是北宋畫家,其畫以北方山水為主,表現出一種雄強渾厚的畫風。北宋劉道醇在《聖朝名畫評》中將范寬的畫列為“神品”:“宋有天下,為山水者,惟中正(范寬)與成(李成)稱絕,至今無及之者。”其山水畫氣勢宏偉,山石之皴以點子攢簇而成(人稱“雨點皴”),“寫山真骨,自為一家”。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稱范寬的山水畫“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搶筆俱均,人屋皆質”,“畫林木或側或欹,形如偃蓋,別是一種風規”。由此可見,王鑑仿范寬的畫是為了拓展畫路。
王鑑仿范寬的作品比較早,也比較多。按一般的繪畫常理,仿某人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應與原作品一致;但王鑑所仿並沒有完全按照范寬的模式依葫蘆畫瓢,而是夾雜著自己的想法。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王鑑63歲時所繪的《仿范寬山水》。他在畫中自題道:“近時丹青家皆宗董、巨,未有師範中立者,蓋未見其真跡耳。余向觀王仲和憲副所藏一巨幅,峰巒蒼秀,草木華滋,與董、巨論筆法,各有門庭,而元氣靈通,又自有相合處。客窗而坐,獨仿其意,不敢求形似也。”“獨仿其意,不敢求形似”是說王鑑仿范寬之畫是取其意,而並非取其形,是希望用董、巨的畫法來改造范寬畫法,這說明王鑑的仿古畫不是“死”仿,我們從天津博物館所藏的《仿范寬山水圖》中亦可見一斑。
此畫構圖繁雜,構造與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溪山行旅圖》類似,以“高遠”為主,近景處略帶“平遠”,顯現出大氣磅礴之勢。此圖用筆嚴謹細膩,山石壘疊、樹木穿插皆有條不紊,繁而不亂,多而不贅,筆法遒美;用墨濃淡精緻,水墨淋漓,墨氣蓊鬱。尤其是在山石的皴染上獨具功夫,皴法不完全是范寬所創的“雨點皴”,其間雜有江南山水畫中所特有的“披麻皴”和“解索皴”,並將南方山水畫中的秀雅融入畫中,可見王鑑仿古山水畫的獨到處。這也是其追求將內秀通過筆墨轉化成精神氣脈的具體體現,帶有濃厚的儒家審美意趣。
王鑑的這幅《仿范寬山水圖》雖較原作有所改變,但仍不失范寬山水的博大氣魄和精神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