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仿作 一般在講,仿作是沒有藍本的,作偽者憑自己的想像,仿學某人筆法結構,自由寫作而成。大都是因為缺乏古本臨摹,就不得不這樣作,當然容易露出作偽者的本相來,或與時代風格不相符合。但因為自然活潑,也有容易欺人的一面。還有雖有原本,但作偽者略取大意,不予照臨,亦可謂之仿。
事發原因
“這是一篇奇文,奇在行文既激情灌注,又冷靜乃至冷酷……奇在表達的起手不凡而又新意迭出。”這是一位江蘇高考語文閱卷組專家的高度評價,點評的是今年江蘇高考的一篇高分優秀作文。2010年6月28日,這篇作文及評價經媒體公布後,引得無數人拜讀並推崇。戲劇化的是,幾天后,這篇高分作文居然在網上被指抄襲。一名網友發帖稱,這篇作文和作家李漢榮的一篇發表作品相似度很高,並將兩篇文章全文都貼了出來。這篇高分作文是否真是抄襲之作?抄襲之作又如何逃過閱卷專家的火眼金睛,成了高分作文?
高考作文
(江蘇高考高分作文,文中變體詞句與作家原文相似或基本雷同)
足不出戶,我已到達巴西。
經過技術的切割,經過資本的流通,經過售貨員“選擇原木地板,享受綠色生活”的熱情推銷,來自亞馬遜流域的參天大樹,混合著奔騰咆哮的激湍飛瀑聲,莽莽林海的竊語以及在這片熱帶雨林中生活了千年、萬年的鳥兒的鳴叫聲,就這樣,靜靜地躺在我的家中。
滾滾流淌的亞馬遜的河水,化為滾滾的利潤,帶著滋養了它幾百萬年的綠色,就這樣以一種卑謙的姿態,匍匐在我的腳下。
有那么幾次,我彎下腰,趴在地板上,細細地、細細地凝望,注視著它。隔著刷了油漆、打了蠟的光亮表層,撫摸著它經歷了千年的紋路與年輪。每一圈,都是自然對其三百六十五天的滋養,都凝結了那塊生它養它的土地日日夜夜的廝守。而今,它卻因為“人類需要綠色生活”這個假惺惺的理由,被迫斷開了它的手,離開了它的根,被削成無數片,遠渡重洋,來到中國。
我輕輕地撫摸著,在品牌之外,在裝飾之外,細細聆聽其中花的呢喃、鳥的鳴叫、自然的心語。透過深層,凝望著它曾經生氣勃勃的綠色。
匍匐於被匍匐者,是尊敬還是慚愧?
很明顯,我羞愧,羞愧得無地自容。
這棵樹,它本可以很好地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而今,它卻只能匍匐在我家中,任意地被踐踏。
生產刺激消費,消費拉動生產,據說這是消費社會永恆不變的真理。就是因為我的消費,以及其他和我一樣購買巴西原生態地板的人的消費,拉動了這項所謂的給人們帶來綠色生活的產業的增長。也就是說,我們的“綠色生活”,不僅加快了亞馬遜流域電鋸的隆隆作響,加快了熱帶雨林的消失,還加速了全球溫室效應,加快了兩極冰川的融化,加快了海平面的升高,加快了臭氧層的空洞,加快了地球的毀滅!
如此“綠色”!是的,我們追求綠色的生活,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以此為理由,任意阻斷河流,任意砍伐原木,任意踐踏每一份花香與月光!
我們要做的是真正與自然和諧相處,用“綠色”這個嶄新的概念,詩意地棲居!
詩人原作
(作者李漢榮,發表於《散文》月刊2010年第一期)
足不出戶,我已到達巴西。
經過技術處理,經過資本切割,經過商業交易,南美洲熾熱的陽光、茂盛的林莽和如潮的鳥鳴,已化作我腳下安靜的地板。
奔騰的亞馬遜河的滾滾波濤,化為滾滾利潤,迅速向後退去,退去,終於波平浪息。
最後,它匍匐在我的屋子裡。
一條浩瀚大河,用它潮漲潮落的水位,僅僅灌溉了我的消費指數和居住品位嗎?
有好幾次,我莫名其妙蹲下來,匍匐在地板上,仔細辨認和端詳,在塗了漆打了蠟的木板上,撫摸那清晰的年輪和木紋。在價格和品牌之外,在油漆之外,我尋找被商業砍伐了的,大自然的濤聲和鳥鳴。
我的匍匐,對被迫匍匐在我腳下的大自然、對被迫禁錮在我腳下的那條大河,意味著什麼呢?
對匍匐者的匍匐,是尊敬?是慚愧?
是的。是十分的慚愧。
地板靜靜地散發著南美洲的木質清香。我又一次感到,全球化氣息已充滿我的屋子。
全球化,這就是說,藉助萬能的商業和資本,我們可以消費地球上所有的濤聲和鳥語,踐踏所有的年輪和月光。
生產刺激消費,消費拉動生產,據說這是消費社會的絕對真理。作為這一真理的實踐者,我之消費,不僅拉動了生產,拉動了亞馬遜熱帶雨林隆隆作響的電鋸,最終,我還拉動了全球氣溫升高,拉動了臭氧空洞擴大,拉動地球以更快速度走向末日。
是的,我們足不出戶,就已經踏遍天涯海角,踏遍巴西的落葉。
我慚愧,但我卻天天如此:被商業鎖定的雙腳,天天踩踏亞馬遜的波光濤聲鳥語……
一致認為不算“抄襲”算“仿作”
閱卷專家
一致認為不算“抄襲”算“仿作”
到底是不是抄襲,專家們說了算。就此事採訪了多位高考語文閱卷老師。“嚴格意義上來說,抄襲還算不上,應該是‘仿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比對兩篇文章後表態,按照閱卷的規定,對抄襲的判斷也是有標準的。一篇文章如果和原文出現二分之一以上的雷同之處,那就應該算抄襲了。從這篇文章的情況來看,雷同處還不到二分之一,是典型的“仿作”。在閱卷中一旦被認定是仿作,得分肯定不會高,也就10分~20分。今年參與閱卷的一位老師看過兩篇文章後也告訴記者,高考作文要認定為抄襲之作,是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操作和審核程式的。比如,文章結構主旨完全相同,成段的語言都是別人的,能從原作品中找出來,那才是抄襲。這篇文章最多算是仿作。還從有關閱卷老師處了解到,江蘇考生的作文總體水平較高,在高考閱卷中被定性為抄襲之作的少之又少,前幾年也就發現了一篇。
何以逃過閱卷組專家火眼金睛?
由於作文主觀性強,每年高考閱卷中對作文的評分尤為慎重。比如今年閱卷,平均一篇作文會有3.5人批改。最多的時候一篇作文可能要六個人看:兩名老師評閱,一人複查,小組長再看,質量組再查,最後是總負責人評判。“說實話,這種情況真的不稀奇。”昨天,參與今年閱卷的一位語文老師說,短短10天內批閱完50多萬篇作文,工作量極大。正常情況下,一位老師每天要批改300篇作文,最多的500篇,一天的批改時間不超過八小時。根據計算機測算,他批閱一篇作文是80秒,這還高於所有老師的平均值,速度快的老師不到一分鐘就能改完一篇作文,速度很快,不可能細究某一篇文章。如果閱卷老師感覺一篇作文似曾相識,也不能貿然評判這篇作文是抄襲或是仿作,要拿原文來比照。 “更何況,老師們平時的教學任務就很重,這些期刊上的文章不可能全看到。”在他看來,這樣的作文“漏”出來,也是情有可原的。
網友聲音
在部落格上披露了這一“抄襲”事件的網友“雲岫無心”說,“自己在悲哀之餘,我還要為這位考生叫一聲好。”在他看來,他(或是她)抄襲的原文是發表在《散文》雜誌上的,而不是從什麼“文摘”之類,或是“作文素材”之類特別受一些中學師生追捧、特別急功近利的報刊選取來的,這至少說明這位同學平時還是能讀些文章,閱讀面還算是寬的呢。 更有網友表示,“即便是天才,也是從模仿開始的。” 南京一位語文老師看完這篇作文後也感慨,從行文上來看,這篇作文的作者應該還是一個挺有才氣的孩子,文筆也不錯。考生肯定是看過作家的這篇散文,印象也比較深刻。在寫《綠色生活》這篇作文時,這篇散文可能給了考生一定的啟發,但考生在原文的基礎上有自己的觀點和發揮,並沒有完全照搬。
作家求情
被“抄襲”的作家對這件事怎么看?幾經周折,昨晚終於聯繫上了李漢榮。李漢榮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採訪前,李漢榮提了一個要求,“採訪可以,不要針對這個孩子,別害了他。”聽記者說自己的文章被高考考生“模仿”了,李漢榮一點兒也不驚訝,因為這也不是頭一遭了。“前兩年,我的另外一篇文章《一間房子的消失過程》就被抄襲了,當時網上也鬧得沸沸揚揚。後來我上網看了一下,基本上是原封不動地照搬,改動很少。”電話中的他告訴記者,從記者這次描述的高考作文來看,沒有當時的那篇嚴重,而且這位考生還作了發揮。作為長者,作為曾經的高考考生家長,李漢榮對這件事尤為包容。“孩子們考大學不容易,千萬別因為這件事而影響了孩子的前途,如果處理不當對這個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這幾句話李漢榮顛來倒去強調了好幾遍,希望這篇報導儘可能不要傷害當事人,希望他看到新聞報導後,能夠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這類事的發生並不能完全責怪這個孩子。”李漢榮有自己的理解,這和如今的社會風氣、道德教育缺失都有關,同時也和競爭激烈的高考制度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採訪的最後,連“被抄襲”的作家李漢榮也特別拜託記者,希望能代他向公眾呼籲,請大家對這位孩子寬容一些,不要深究,而他本人也絕不會再追究這件事,“寬容地對待別人所犯的錯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