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榮譽
曾獲河北省“人民滿意的好法官”、“十佳審判長”等榮譽稱號,先後榮記個人三等功、二等功和一等功,並多次受到嘉獎,2010年被授予“河北省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範法官”榮譽稱號。2010年十年法治人物特別貢獻獎。
主要事跡
在法院工作十六年來,任秋華同志共辦結了千餘件民商事案件,無一發回重審,無一錯案,無一超審限,無一申訴上訪,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出新時期人民法官“公正、廉潔、為民”的良好風範,得到了當地領導的充分肯定和民眾的高度稱讚。新華社、人民法院報等多家媒體先後對她的事跡進行了報導,在社會各界引起很大反響。
1994年,任秋華調入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工作。14年間,她辦理了上千件案件,無一申訴再審和上訪, 沒有一件瑕疵案件,更沒有一件錯案。特別是2008年,在她已審結的111件案件中,調解、和解撤訴達到89件,調撤率達80.2%。能達到這樣高的調解率,任秋華有什麼“絕招”?任秋華卻搖了搖頭,笑稱“沒有。”
記者採訪完後,才了解了任秋華高調解率背後的“秘密”:支撐這個數字的是任秋華沉甸甸的責任心,對公正執法的堅守和對普通百姓付出的愛。
責任:定紛止爭促和諧
任秋華在法院用的最少的兩樣東西就是開庭時穿的法袍和判案時用的法槌。這兩樣東西之所以用得少,是因為任秋華審理的案件絕大多數被她調解了。
任秋華在民三庭工作,所擔負的都是人身傷害賠償、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案件的審理,而且大部分為二審案件。這類案件標的雖然不大,但法律關係複雜,尤其是抗訴後,當事人對立情緒加深,處理不慎往往會出現“一日起訴訟,世代結冤仇”的情況。調解要比判決花費更多的心血,那任秋華為什麼要這樣重視調解呢?
任秋華對調解有著自己的認識。她覺得,調解不是“和稀泥”,法官也不是不辨是非的“老好人”,有效的調解工作既保護了雙方當事人的利益最大化,又化解了矛盾,促進了和諧。
2008年2月,任秋華審理了某紡織有限公司抗訴李某等28人股東權糾紛一案。1997年李某等28人在原地方國營針織廠入股,後28人均離崗。不久,原地方國營針織廠改制成為某紡織有限公司。改制後的公司稱28人股金早已退還,公司與原針織廠無任何關係,雙方為此形成訴訟。之前,28名當事人先後找過有關部門,並表示如果法院不能依法維護他們的權利將集體上訪。某紡織有限公司則認為如果確認28人股東身份,將損害公司其他職工利益,職工也會集體上訪,而且該公司已整體出售給案外人何某,如果影響了出售契約的履行,法院要給說法。在此案的審理過程中,任秋華了解到28人要求確認股東身份的目的是要求公司繳納養老保險金,而且28人已經在該縣法院提起一審訴訟。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任秋華馬上和一審法院取得聯繫,將二審合議庭成員和一審合議庭成員組成大調解組,分別做雙方當事人與何某的工作,並與當地政府溝通。4月15日,經過反覆工作,終於促使各方當事人達成一致意見。就這樣,一個有可能激化的群體性矛盾被成功化解了。
為了調解,任秋華可是費了不少心血,有些案子調解難度特別大,一調就可以耗時一兩個月,她把每個當事人的姓名、電話記下來,一有時間就給他們打電話、做工作。為了做好調解工作,她經常聯繫當事人村子的治安員和村主任,共同來解決問題,充分發揮了各類調解力量的作用。
公正:法律的天平從未傾斜過
每一起案件的調解,幾乎都傾注著任秋華的感情,但她卻從沒有拿法律當過感情交易的籌碼。進入法院14年,她辦理了上千件案件,從沒辦過人情案和關係案,無一申訴再審和上訪。每個案件上都鐫刻著“公正”二字。
2008年,任秋華審理了一起來自某市的加工訂做契約糾紛抗訴案,抗訴人是王某,被抗訴人是齊某。2004年6月至7月期間,王某在齊某處訂做焦化設備配件,雙方沒有簽訂書面契約,但有王某書寫訂貨單等相關證據。王某已給付貨款8000元,尚欠19000餘元未付。齊某起訴後,一審判令王某支付貨款。王某不服,提起抗訴。案件分到任秋華手裡後,先後有許多朋友替王某說情。庭審後雙方未能達成調解意見,任秋華和其他合議庭成員認為本案事實清楚,證據充分,一審沒有問題。就在此時,任秋華的哥哥受朋友之託來替王某說情。她向哥哥說明情況,希望當事人能給付訂做款。幾天后,哥哥又打電話說,這個案子能不能發還。任秋華覺得,這么清楚的案子,發還只能增加當事人的訴累,讓當事人對法院產生懷疑。而且,二審法院對一審法院有業務指導關係,這樣的案子發還,不僅增加一審工作負擔,還會對基層法院錯誤引導。她又一次的拒絕了哥哥,在給當事人又作了一次調解工作未果後,於是作出了維持原判的判決。
河北榆軒律師事務所的楊秀霞律師對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2008年11月的一天,她去海興參加開庭。在路上,自己的一個鄉親打來電話,稱涉及自己有一個人身傷害賠償的案子正要開庭,主審法官正是任秋華。這個案子到任秋華接手之前已經審理過三次。
楊秀霞告訴鄉親,任秋華法官最公正了,不用請代理人了,你自己出庭吧。到了下午,那個鄉親又打電話過來,說案子已經公正的調解了,矛盾也解決了。
愛心:心中裝滿百姓
法律除了要求公正,還是一門善良的藝術。任秋華為法律融入了善良的基因,愛心、尊重、信任、理解、耐心、傾聽……任秋華把這些給人溫暖的辭彙帶入工作中,把一顆愛心捧給百姓。
不知有多少次,當事人找到她進行哭訴。在任秋華看來,百姓的哭哭啼啼也是對法官的一種信任,一種對公正的期待。官司打久了,矛盾升級了,當事人會鑽“牛角尖”,他們找自己傾訴,可以起到“撒氣閥”的作用,當事人心裡的委屈也就出來了。因此,每次遇到前來哭訴的當事人,任秋華都不厭其煩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並深入淺出地講法律說道理,進行勸導。當事人的委屈消了,案子也調解成功了。
記不清有多少次,快到下班時間了,任秋華把案子調解成功了。她趕緊通知管公章的工作人員等著她。等她製作完調解書、蓋上章後,往往早已過了下班時間。她這樣加班加點的工作為的是讓當事人當天能夠拿到調解書,省得為此再往法院跑一趟。
有一次,一個當事人在案子調解後來法院辦理退費,雖然只有50元錢,但退費需要一系列審批手續,因有關負責人不在,沒法給他辦理。任秋華把手續留下,自己掏50元錢給了當事人。“這個當事人來自吳橋,何必讓他為了50元錢再跑一趟。”任秋華說。
法律最終的結果也許是無情的,但任秋華用自己的愛心讓民眾感受到司法可以是溫暖的。
無言的豐碑
在審理一起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一案時,任秋華苦口婆心的做工作,和當事人整整談了三個小時,最終雙方握手言和。達成調解協定時,已近中午12點。為了讓當事人早點回家,任秋華抓緊時間製作出了調解書送達給當事人。等所有的事情忙完,已經快一點了。一方當事人的妻子從包里拿出兩個皺巴巴的蘋果,遞到任秋華手裡感激地說:“你為我們忙了一個上午,快吃個蘋果潤潤嗓子吧。”在那一霎那,任秋華的眼睛濕潤了,她明白,這兩個蘋果是當事人對自己的一種認可,他們用這種方式表達了對法院、對法官的滿意。
在一起鄰里糾紛案中,任秋華專門找到當事人所在村治安員,請治安員幫助解決當事人的困難,共同做雙方當事人的工作,使此事得以圓滿解決。在案件調解半個月後,任秋華接到了其中一方當事人的電話:“大姐,真的謝謝你幫我化解了矛盾,你把手機號告訴我,我去給你送袋玉米面。”任秋華非常感動,雖然她從沒有收過別人的禮物,但她覺得這份“禮”是當事人捧出的一顆樸素、誠摯的心,來對自己工作的肯定和認可,她心裡很安慰。
2004年,任秋華調解了一起鄰里糾紛的案子,滿懷感激的一位當事人用鉛筆寫了一封表揚信,放在了法院的值班室里。任秋華下班時,值班人員告訴了她這件事。任秋華沒有聲張,悄悄的拿走了這封表揚信,至今法院的大多數同事都不知此事。
在審理一起契約糾紛案時,任秋華為做好調解費盡心血。由於此案當事人多,往往是做通了這個工作,那個又變卦。歷經周折,任秋華終於將此案調解成功。“您姓任,就是任長霞的任。”一方當事人的代理人敬佩地對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