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任宗毓出生於1963年,魯山縣趙村鄉堂溝村國小教師,從小就患上了小兒麻痹。
成就榮譽
榮獲平頂山市五一勞動獎章五一勞動獎章、優秀共產黨員、模範教師稱號
相關報導
殘疾斷了他的大學夢想
任宗毓出生於1963年,弟兄四人,在家排行老大,從小就患上了小兒麻痹,有兩次死裡逃生的傳奇經歷。
在他不到一歲的時候,得了一次大病,沒有了呼吸,父母把他扔到了一個山溝里,過了一天,心懷牽掛的母親想去看看他怎么樣了,看到他竟然又奇蹟般的活了過來,嘴還一張一合的,母親趕緊又把他抱回了家。
還有一次去靈寶治病,醫院給下了病危通知書,任宗毓準備回家等死,鄉親們冒著大雪把他抬回了家,令人想不到的時,他有奇蹟般的活了過來。
因為行動不便,任宗毓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了學習上,自國小到高中,成績沒有出過班級的前三名。
1980年,他參加高考,因為無法通過體檢,他被擋在了大學門外。
他的父親給他謀劃了幾條“生路”,經商、學醫。
李彥林當時是趙村鄉的教育專乾,當時教師力量比較薄弱,他找到任宗毓,希望任宗毓能在堂溝國小教書。
任宗毓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自此之後就成了一名代課教師。
1982年,任宗毓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縣裡舉行的民辦教師統一考試,獲得了《任用證》,成了一位在編的民辦教師。
但命運常常捉弄人,隨著任宗毓年齡的增長,父母開始著急起他的婚事來,但因為他身有殘疾,沒有姑娘願意嫁給他。
為了讓身體有所好轉,他決定到江西豐城做手術。
1989年手術做了三期,歷時一年,但就是這次手術,耽誤了任宗毓的大事,錯過了民師轉正。
多次拒絕高薪堅守大山深處國小
從江西豐城回來後,任宗毓看到別人轉成了正式教師,感到自己的事業沒有了盼頭,內心有些絕望,想再尋出路。
任宗毓曾學過家電維修,在做手術期間,恰好認識了一位開家電維修店的店主,便邀請他去店裡乾,並承諾他最低工資1000元。
任宗毓教過的一個學生,在南方做生意,得知任宗毓錯過民師轉正的訊息後,也邀請他到自己的公司去,負責行銷策劃,也許諾了不低於1000元的工資。
當時安排任宗毓做代課教師的李彥林,已經調到平頂山工作,他也找到任宗毓,建議他到平頂山去辦家教班,說按照任宗毓的教學水平,每月收入至少也會有一兩千元。
任宗毓剛到堂溝國小時,學校共有5名老師,他的學歷最高。由於條件艱苦,幾年間,其他老師紛紛離開,只剩下在堂溝上大的任宗毓。
此時,更沒有老師願意到大山深處的堂溝國小來。
那幾天,任宗毓家總是人來人往,鄉親們找到任宗毓。
“你到底還教不教,如果你不教,我就不讓孩上了。”
“你不教,我們家的孩子只有轉學到中湯去趙村鄉第三國小了,但這么小的孩子去5公里之外的中湯上學,路那么賴,還經常發生土石流、山崩,太危險了,我實在不放心。”
趙村鄉教育專乾、趙村鄉第三國小校長和村幹部也先後找到任宗毓,做任宗毓的思想工作,希望任宗毓能夠繼續教下去。
任宗毓在眾人的期盼眼神中,又重新登上了講台,依然拿著微薄的薪水。
從家到學校的500米,30年任宗毓摔了上萬次跤
從家到學校只有500米,但對於任宗毓來說,是如此的漫長。
常人走這段路,也就五六分鐘,而他要走上半個小時。
患病的腿幾乎失去了所有功能,他要用手拿著那條腿走路,一不小心就會跌倒,經常是老傷沒好,又添新傷。
從家到學校有三道溝,2006年修路之前,只能踩著碎石塊過河,任宗毓掉到河裡是常有的事情。
曉文嫁給任宗毓後,背任宗毓過河就成了曉文的日常工作,每天兩趟,風雨無阻。
即使這樣,危險仍時時地威脅著任宗毓。
一次,任宗毓去中湯開會,回來的路上,下起了大雨,任宗毓一下子掉到河裡,一直被泡在河水裡半個多小時,才被路人救了上來。
任宗毓的病腿最怕冷,幾乎每年都要生凍瘡,曉文心疼他,在家蓋房子的時候,還專門在家的牆上刷了兩塊黑板,遇到冬天下雪路滑時,就把孩子們叫到自己家上課。
“他用知識改變了我們的命運,卻沒能解決自己的溫飽”
儘管工資微薄,儘管家庭清貧,但任宗毓想的最多的,還是他的學生們。
學校想辦圖書室,苦於資金缺乏,買不起,任宗毓把自己多年儲存的幾百冊圖書連同書櫃一齊捐給學校。
還掏錢給學校買個錄音機,方便學生學習,學校電教室的防盜門也是任宗毓捐給學校的。此外,他對學生的關愛也是有口皆碑,學生有病他出錢買藥,在他的抽屜里,經常放著創可貼、感冒藥、薄公英等以防學生小災小病。
每學期他都要免費給學生髮作業本,春夏秋冬,每周都要給學生熬一、二次涼藥喝。
堂溝國小的生源輻射方圓數公里,中午有學生不回家,他給燒水做飯,遞到學生手裡。
學生殷振飛父母離異,父親經常在外打工,母親出走,振飛住在親戚家,任宗毓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和妻子一合計,把振飛接到家裡,管吃管住還幫助輔導功課。
當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時,他針對所教的課程,不斷外出聽課,向優秀教師學習,取長補短。他自費訂閱報刊,堅持讀書學習,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形成嚴、愛、實、活的四字教學法。
根據複式教學的特點,他的交叉教學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的作文“口語化”教學,受到了學生普遍歡迎。他把課堂搬到自然中的教學法,激發了學生最大的學習興趣。
從1980年任教至今,30年來,任宗毓默默無聞把所有精力傾注在山村教育,傾注在孩子身上。
這期間,縣裡幾十次組織知識測試和素質教育評比,堂溝國小一直是先進單位,任宗毓本人所教的課程在全縣評比中,先後30多次獲得第一、第二名。從這所學校走出的畢業生,大多都成為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在一個不到500口人的小村子裡,已經有30人考上本科、大專、中專,也有多名考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
30年來,任宗毓多次受到上級黨委和教育主管部門的表彰獎勵。他多次被評為優秀黨員、自強模範、優秀教師。2008年,他被獲得“平頂山市五一勞動獎章”。
這是任宗毓的驕傲,也是大山的希望。
宗毓有一個學生在浙江工作,回家看到老師的情況後,含著眼淚說:“任老師,您用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而你自己的溫飽到現在也沒有解決。”
一篇小短文牽來一樁美滿姻緣
任宗毓能夠堅持到今天,離不開他的妻子曉文。
說起曉文,還有一段奇緣。
1999年,一家報紙發表了任宗毓的一篇《山村教師的心愿》,曉文看到後,十分感動,衝破重重阻力,從駐馬店來到趙村,與任宗毓結為夫妻。
這一年,任宗毓已經35歲了,而曉文比他小了整整15歲。
平時,曉文全力支持丈夫教學,家裡家外她一個人支撐著。不僅要下地幹活、做飯,還要照顧任宗毓的生活。
女兒出生後,生活壓力增大。曉文借錢張羅了一個小賣鋪,勉強維持3口之家的生活。
丈夫疼愛妻子,妻子支持丈夫,小日子過得熱熱乎乎。
2002年8月,任宗毓到縣城給學生買作文輔導材料,被計程車撞了,半個身子不能動彈。任宗毓在醫院簡單治療後,就回家休養。
為不影響孩子們學習,曉文幫丈夫代課。白天,妻子輔導學生;晚上,宗毓輔導妻子。任宗毓能架著雙拐走路時,曉文就扶著他去上課,把他背上講台。就這樣,一直堅持了幾個月。
“當初既然相中他,就要全力支持他。什麼事情都不能指望他,主要是怕影響他輔導孩子。”曉文動情地對記者說。
每月100多元的收入,日子過得困苦可想而知。
他看到妻子給自己買的皮鞋,像孩子一樣哭了
5元、20元、30元……110元,180元,300元。
這一串數字,是任宗毓從1980年當上民辦教師後的工資表。
任宗毓還清晰的記得1980年領到第一份工資時的興奮,雖然只有5元錢,但他還是激動地半宿沒睡。
任宗毓現在的工資不到300元,這項費用還是從趙村鄉第三國小的辦公經費中擠出來的。
任宗毓對自己的生活,近乎苛刻,有一件衣服,他整整穿了10年。
2007年夏天的一幕,讓任宗毓的妻子曉文終生難忘。
一天,任宗毓要到縣裡開會,出門時,曉文發現他的鞋很破,找遍了整個家裡,也沒有發現一雙能穿出去的鞋,曉文當時就哭了,她下定決心,要為丈夫買一雙皮鞋。家裡沒有錢,曉文就上山砍柴賣,共砍了1000多斤,賣了100多元。花105元錢,給任宗毓賣了雙皮鞋。
鞋買好後,晚上放學,任宗毓看到皮鞋後,竟然雙手緊緊抱著皮鞋,想孩子一樣哭了。
任宗毓告訴曉文:那是他有生以來穿的第一雙皮鞋。
2003年,財政不再給民辦教師發工資,在隨後的三年中,任宗毓沒有領到一分錢工資。
當時村里專門開會,村民們為了留住任宗毓,在春節前專門舉行了一次捐款活動,每人3元錢,總共湊了1200元錢,任宗毓才勉強過了個年。
“就算一直不能轉正,也會堅持到底”
2003年、2004年、2005年,對於任宗毓一家,是最灰暗的日子。
任宗毓放不下他的那些學生,一如既往地站在講台上,為學生們傳授知識。
但這一切完全變成了義務。
他們一家要生活下去,怎么辦?
夫妻倆一合計,乾脆賣對聯,來補貼家用。
任宗毓毛筆字寫的很不錯,曉文買來紅紙,任宗毓負責寫對聯,曉文負責賣。
在那幾年中,一進入臘月,曉文就帶著對聯上路了,她翻過一座座山,跨過一道道嶺,敲了一家又一家的門。
曉文還清晰的記得,第一年,他們一家靠賣對聯有了80元的收入、第二年賺了400元,第三年賺了800元。
2004年春節前的一天,天上飄著大朵大朵的雪花,曉文帶著對聯又上路了,在翻閱一道山嶺時,不小心腳下一滑,跌倒了一個山溝內。
周圍很寂靜,根本沒有人能發現她。
費了很大的勁兒,曉文終於爬出了山溝,挪到家時,已是深夜,在床上躺了半個多小時,才緩過勁兒來。
曉文說:“既然任老師喜歡學生,熱愛教育,我也能默默地支持他,把他的生活照顧好,想辦法掙些錢,這樣任老師教起學來,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曉文為了讓這個家的生活繼續下去,他開荒山、種菜、養雞。
去年,任宗毓和曉文四處轉借,籌措到3萬多元,在屋後承包起一片荒山,辦起來養雞場,目前,有約500隻雞。
現在,曉文除了照顧任宗毓的生活,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養雞場上。
她相信,家裡的生活會一天一天好起來。
曉文的願望就是把養雞場辦紅火,“任老師捨不得他的學生、捨不得學校,就讓他一直教下去,就算一直不能轉正,我也支持他,老了我來養活他,我相信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