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劍濤

任劍濤

任劍濤,男,1962年8月生於四川蒼溪,1982年本科畢業於西華師範大學,1996年獲得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哲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曾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School of Government,Sun Yat-sen University)院長,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高級訪問學者(Senior Visiting Scholar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所長。 2009年9月調入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16年調入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現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國政治以及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 。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現代國家建構理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公共理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重大項目“反思中國公共行政學”的研究任務。提出了從衝突理論視角看和諧社會建構的創新觀點,對古典自由主義(Classical Liberalism)與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的比較研究有獨到見解。 其代表作有:《當經成為經典——現代儒學的型變》 《從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研究》《倫理政治研究》《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政治哲學講演錄》等。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任劍濤,男,1962年8月生於四川蒼溪。曾任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教授、院長。教育部百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行政管理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百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研究所教授,政治學理論與行政管理跨專業博士生導師。

現為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

1982年本科畢業於南充師範學院(現西華師範大學),1996年獲得中山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任劍濤 任劍濤

1998年11月-1999年11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高級訪問學者。

2010年10-12月台灣大學訪問研究員。

2009年9月調入中國人民大學(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2016年調入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社會兼職有政府決策諮詢顧問、上市公司獨立董事(independent directors of listing corporation),並長期擔任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著名高校MBA、EMBA《領導學》、《組織行為學》、《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變革管理》等課程的教學,受到很高評價和廣泛歡迎,被譽為“中國最有演講魅力的教授之一”。 曾長期擔任中山大學辯論隊總教練,2003年率中大辯論隊奪得第六屆“國際大專辯論賽”A組決賽冠軍。2005年獲第五屆“廣東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成就及榮譽

我國政治學、行政管理學領域極具影響力的青年學者,

廣東省“千百十”優秀人才省級培養對象。

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曾獲國務院有突出貢獻專家特殊津貼、華夏英才基金、霍英東教育基金教師獎。

社會兼職

政府決策諮詢顧問、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並擔任清華大學、中山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MBA、 EMBA、《領導學》、《組織行為學》、《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變革管理》等課程。

研究方向

政治哲學與道德哲學

中國古代政治行政文化

行政倫理學

西方政治思想史

中國政治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研究

學術兼職

任劍濤教授 任劍濤教授

廣東省行政學會常務理事廣東倫理學會常務理事

廣東儒學會理事

廣州政治與行政學會副會長

廣東中華民族凝聚力研究會理事

廣州社會科學聯合會常務委員

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第六屆特約研究員

廣東省第八屆青年聯合會委員

海珠區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科研項目

1、後起現代國家的政治變革分析,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會,1998 -1999,。

2、公共理論研究,04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4 -2006.03,04BZZ037。

3、社群主義、儒家倫理與當代道德生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2002.07 -2004.07,02JA730023。

4、市場社會的倫理建構,省市自治區社科研究項目,1998 -2000,。

5、中國德育史引論,廣東省高教廳社科項目,1994 -0,。

6、政治學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計畫,中山大學01年度重大項目,2001 -,01XZ810001。

理論 觀點

任劍濤:嶺南人文精神與廣東改革高度契合

嶺南人文精神中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鑄就的文化品格,使廣東的改革開放如虎添翼,顯示了現代中國的發展狀態與精神氣象。嶺南人文精神之於廣東改革的意義,在於引導人們努力探索,繼續突圍永立潮頭成為中國發展的排頭兵,激發廣東人放眼世界的胸懷與氣度,繼續為中國深度的綜合體制改革提供新鮮有效的經驗。

當代廣東精神的特質不僅與商業活動緊密相連,沿著經濟發展的軌跡而得以凸顯,也與其人文精神一脈相承。人文精神是歷史沉積的產物,要尋找它的根源就有必要沿著歷史——時間的線索來進行,如此才足以挖掘出古為今用的寶貴人文資源。

嶺南地區的人文包容性一以貫之傳承至今

一般來說,古人習慣將南嶺山脈以南的一帶稱為南蠻之地,卻恰恰因為地理上的邊緣化、政治的相對獨立性,造就了這一地區免於對中原的過分依賴,而敢於獨當一面、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氣質。當中原與嶺南建立了相對穩定的政治關係後,兩個區域的相互交流日漸增多。中原的幾批南遷民眾、嶺南的駐軍與當地的越族人通婚,使得嶺南成為一個民族融和的地區,不同的文化體系相互滲透,形成水乳交融的局面。嶺南地區的人文包容性也因此得以形成並一以貫之、傳承至今。另一方面,海上交易的持續繁榮,廣東成為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為嶺南地區積累的全國文化經驗增添了世界文化感受,重商與務實的嶺南文化不僅就此夯實了歷史基礎,而且因為與世界的緊密,直接向世界開啟了中國人的心門。

升華傳統人文精神,奠立現代人文底蘊

近代的廣東經歷了深重的內憂外患。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重要樞紐,廣東人對內外交困的體會尤為深切。廣東人在這樣的歷史巨變面前,率先融傳統與現代為一體,升華傳統人文精神,奠立現代人文底蘊。為世人所熟悉的康有為、梁啓超發起的百日維新,試圖模仿西方國家的制度進行政治經濟的改革。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他的倡導下,廣東設立了譯館翻譯西方書籍,引進現代思想。以孫中山為核心的革命派發起的幾次大型起義,高舉“振興中華”的旗幟,試圖改變當時中國的疲弱政治態勢。在歷史的演變中,廣東人將古典人文積澱與現代人文精髓融進時代進程,敢於打破桎梏、率先創新、挑戰傳統的現代氣質就此形成。而這種精神氣質,正是當代廣東改革開放不可或缺的觀念性因素。勇於求新的精神氣質的塑成,不僅與廣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還與嶺南人不甘落後挨打、不服輸的倔勁兒關聯,更與嶺南人在歷史經驗中善於思考、善於積累、善於交流、善於學習的習性有關。在危難重重的近代中國,廣東這些人文精神氣質在壓力下愈發凸顯,並作為一股精神潮流湧向全國各地,成為引領國家走向現代的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使嶺南人文精神重新煥發光彩

1978年改革開放決策的出台,是嶺南人文精神重新煥發光彩的重要契機。扭轉此前廣東生活水平低下的頹勢,突破舊有政治經濟體制框架的約束,開拓國家發展的嶄新局面,是國家賦予廣東的重大使命與責任。一方面,藉助經濟特區等優惠政策的東風,嶺南人文精神中敢為天下先、敢於打破桎梏、挑戰舊觀念舊制度的氣魄再次被激發出來。廣東人率先利用較高的經濟自主權,大膽變革產業結構,大量吸引外資,努力搞活國民經濟,使廣東一躍成為改革浪潮中的先行者和排頭兵。另一方面,這種精神氣質成為推進國家現代轉變的強大動力。在改革開放中,廣東“先行一步”啟動了中國人的現代思維,激活了整個民族的現代能量。嶺南人文精神中的創新性、包容性、世界性鑄就的文化品格,使廣東的改革開放如虎添翼,顯示了現代中國的發展狀態與精神氣象。

嶺南人文精神之於廣東改革意義深遠

改革開放迎來了第30個年頭。無疑,今天廣東受到了其他地區強有力的挑戰。恰當此時,有著悠久深厚歷史的嶺南人文精神成為廣東“突圍而出”的深厚精神資源。新一輪解放思想的浪潮率先在廣東能夠如火如荼地開展,與廣東人善於在積累歷史智慧的基礎上創新求變的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其實,在梳理嶺南人文精神的歷史脈絡中,嶺南人文精神之於廣東改革的意義,在於引導人們努力探索,繼續突圍永立潮頭成為中國發展的排頭兵,激發廣東人放眼世界的胸懷與氣度,繼續為中國深度的綜合體制改革提供新鮮有效的經驗。這種持續的國家發展引導能力,正是嶺南人文精神與廣東改革高度契合併發揮出極大效能的恆久價值證明.

部分論文

一類刊物

1、“中西政治思想中的倫理際遇”,《政治學研究》,2000.03。

2、“倫理與政治的雙向涵攝”,《哲學研究》,1999.03。

3、“人性詰問與早期儒家政治哲學”,《哲學研究》,1998.04。

4、“類型背景解釋方式”,《哲學研究》,1997.09。

二類刊物

1、“政治決斷政治行動與制憲權”,《思想戰線》,2006.05。

2、“政治哲學”,《思想戰線》,2006.04。

3、“廓清儒學研究的知識邊界”,《學術研究》,2006.09。

4、“思想的張力”,《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

5、“權力共享與利益分享:和諧社會的兩個前提”,《學術研究》,2005.05。

6、“創新文化視野中的大學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5.04。

7、“以邏輯支撐信念——論殷海光自由主義的理論特質”,《中山大學學報》,2005.04。

8、“道德與中國傳統政治的合法性”,《華中師範大學學報》,2005.01。

9、“中西政治思想比較的正當性問題”,中山大學學報,2004.11。

10、“在一致與歧見之間--全球治理的價值共識問題”,《廈門大學學報》,2004.04。

11、“從方法視角看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03。

12、“政治正當性判準的歷史建構——從政治哲學角度看《易經》”,《學術研究》,2004.03。

13、“地方性知識及其全球性擴展---文化對話中的強勢關係與平等問題”,《廈門大學學報》,2003.02。 14、“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儒家倫理的雙鏇結構”,《中山大學學報》,2002.06。

15、“兩種視角:企業的企業家與社會的企業家”,《學術研究》,2002.03。

16、“經典解讀中的原創思想負載”,《中國哲學史》,2002.01。

17、“中庸:作為普世倫理的考量”,《廈門大學學報》,2002.01。

18、“重申方法--論傳統倫理反思的問題意識”,《學術研究》,2001.08。

19、“現代性歷史斷裂與中國社會文化轉型”,《廈門大學學報》,2001.01。

20、“現代性的中國關懷”,《學術月刊》,2001.01。

21、“早期儒家倫理政治構想”,《學術月刊》,2000.11。

22、“尊嚴、境界與德性——儒家人學三論”,《中國哲學史》,2000.04。

23、“給政治以倫理化解釋”,《中國哲學史》,1998.03。

24、“資訊時代倫理整合的傳統資源”,《學術研究》,1998.02。

25、“倫理的政治化定位”,《中山大學學報》,1998.01。

26、“社會開放與倫理抉擇模式的轉換”,《學術研究》,1997.07。

27、“現代的召喚”,《學術研究》,1997.03。

28、“向理性倫理回歸”,《學術月刊》,1997.03。

29、“信念的重建”,《中山大學學報》,1997.01。

30、“珠江三角洲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中國行政管理》,1997。

三類刊物

1、“公選與權力開放”,《學海》,2004.06。

2、“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一個概觀--《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序”,《開放時代》,2004.04。

3、“從良法、良制到良序——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視角”,《江海學刊 》,2004.04。

4、“政治哲學的問題架構與思想資源”,《江海學刊》,2003.02。

5、“儒家倫理政治與保守社會模式的建構”,《廣東社會科學》,2002.02。

6、“道德理想、組織力量與志願行動”,《開放時代》,2001.11。

7、“懺悔與追悔——關於兩種倫理現象的比較分析”,《開放時代》,2000.03。

8、“倫理思維的前提批判”,《社會科學》,1997.11。

9、“倫理思維的前提批判”,《社會科學》,1997.11。

其他論文

1、“城市的使命——城市文化品位的歷史積澱與當代提升”,《社會科學論壇》,2004.08。

2、“區域治理的國際視野--解讀廣東國際經濟發展諮詢會”,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01。

3、“魏瑪亡國的教訓”,《南風窗》,2001.08。

4、“甚么是中國自由主義的共同底線”,《二十一世紀評論(境外)》,2001.06。

5、“從科學家到社會賢達”,《武漢科技大學學報》論文集,2001.06。

6、“大學擴張的道德邊界”,《東方文化》,2001.06。

7、“李光耀為何改弦更張”,《南風窗》,2001.04。

8、“從大同到自由”,《開放時代》,2001.03。

9、“天人合一”,《論衡叢刊》,1999.07。

10、“Between Specilism and Universalism”,《Perspectives 99.1》,1999.01。

11、“自由的祈望”,《東方文化》,1999.01。

12、“解讀新左派”,《天涯》,1999.01。

13、“反省法國大革命”,《南方周末(閱讀)》,1999.01。

14、“解讀“新左派””,《天涯》,1999。

15、“自由的祈望”,《東方文化》,1999。

16、“Chinese Traditional Studies: A Reflection of the Times”,《Com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1999。

17、“中國自由主義的理論困局”,《東方文化》,1998.06。

18、“大學的主義與主義的大學”,《東方文化》,1998.05。

19、“南方的精神家園”,《開放時代》,1998.04。

20、“政治的認知方式”,《東方論壇》,1998.02。

21、“會通及其限度”,《開放時代》,1998.02。

22、“自由主義的兩種理路”,《文化中國(加拿大)》,1998.01。

23、“重估八十年代學風”,《東方文化》,1997.05。

24、“文化的放逐”,《文學自由談》,1997.02。

25、“ 從衝突理論視角看和諧社會建構”,《江蘇社會科學》,2006.01。

專著與教材

1、《權利的召喚》,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01。

2、《倫理王國的建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01。

3、《中國現代思想脈絡中的自由主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0。

4、《政治哲學的理論視界》,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12。

5、《道德理想主義與倫理中心主義》,東方出版社,2003.07。

6、《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

7、《走向開放的道德》,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

8、《從自在到自覺──中國國民性探討》,陝西人民出版社,1992。

9、《建國之惑 —留學精英與現代政治的誤解》,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

10.《當經成為經典——現代儒學的型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