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為本
先民們在告別了山洞之後,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木頭—那是他們的先輩賴以寄居的主要生活場所,也正是因為木頭,他們發明了鑽木取火,現在,樹木再一次成為他們生活的支撐,有木、有水、有火、有土,五行只差個奢侈的金就齊了。五行相生相成,相形相剋,構成中國文化中最樸素的宇宙觀以及看待現世的生活哲學,中國最古老的哲學一開始就顯示出與西方世界種種學說的差異,也許可以這樣認定,它的緣起正在於中國人一開始就選取了以木為本的生活,而西方人則利用巨石來開創奇觀。鑽木取火
燧人氏,他發現了鑽木取火的方法,讓千家萬戶可以留住溫暖與光明壘土成台,以木為本,環之於水,暖之於火,這就構成一幅古代民族其樂融融的生活畫卷,只有金是個奢侈品,代表著精神生活的品質與成色,萬不能少,只是不能與木放在一起,大概高品質生活正是不屑於屈尊俯就。所以,等級觀念是一開始就存在的,至於水來土掩,水火不容,甚至後世一把火燒掉綿延三百里的阿房宮,都可以視為這種古老哲學元素中暗含的巨大掣肘能力,它們既可以相互毀滅,也可以相互生成。
建築的主體
中國建築認準了木頭。木之為性,中心如一,紋理細密,色味柔和,截取自然,自來親人,這不是為探究古代建築的哲學意蘊所找出的工具,在這裡,它還只是材料,一種從森林移置過來的材料,它本身並沒死去,當它倒下時,它也就重新站立了起來,在人為的空間和時間維度上再次生長。
以木為本的古建築就這樣托舉出了它的生存理念,外形具備了,基礎穩固了,現在是需要深入到建築內部觀察。
東西方的差異
正是因為以木為主,建築的內部不可能修建得漫無邊際地空闊,它不像西方哥德式建築那樣突出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從而使人感到渺小恐懼,因此要祈求上蒼護佑,它的內部儘可能充滿人情味地設定了各種裝飾,桌椅、扶手、屏風、迴廊、廳台、書畫以及其它種種裝飾,每一個細部都有自己的味道,都是為著一個主體旨趣服務的枝節,總體就是一個大而自足的、充滿了精細神情的自然生態系統。內部的空間有限,但可利用人為裝飾和重新敷設將其放大。
平面藝術的拓展
高度上上不去,中國古代建築只有轉而在平面空間上拓置,這是一個對民族建築風格乃至思維結構有著重要影響的方向,建築以木為本,正好以此將人性化的空間甚至外形進一步開掘,另外,它還延伸出了民族建築藝術的另一支奇葩—園林藝術。中國園林藝術進一步顯出了人與自然儘可能的合諧,山光、水色、樹影、雲帆、江波、小橋、流水、鳥鳴、炊煙、長亭短榭,甚至連遠方的山水也被收入進人為的布局之中。多少匠心獨運,多少人文情懷,多少人間生趣,都在此間顧盼紛紛,令人留連忘返。
紫檀屏風,中國人都喜歡高檔的木家具,這是出於對木頭與生俱來的親近
當中國人總要想方設法為磚牆塗上一層油漆,或是為自己置辦一套高檔紅木家具,或是隨時要手持一個木頭的玩物,我們知道,那都是出於對木頭與生俱來的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