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孟子曰:“以力假①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2)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3)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詩云(4):‘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5),此之謂也。”
作品注釋
①假:借,憑藉。
②待:等待,引申為依靠。
③贍:充足。
④《詩》云:引自《詩經·大雅·文王有聲》。
⑤思:助詞,無義。
作品譯文
孟子說:“用武力而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所以稱霸必須是大國。用道德而實行仁義使天下歸順的人,不用依靠國家的遼闊:商湯王只有方圓七十里,周文王只有方圓一百里,用武力征服別人的,別人並不是真心服從他,只不過是力量不夠罷了;用道德使人歸服的,是心悅誠服,就像七十個弟子歸服孔子那樣。《詩經》說:‘從西從東,從南從北,無不心悅誠服。’正是說的這種情況。”
讀解賞析
與孔子在《論語·子路》和《論語·季氏》中的有關論述一樣,都是講的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
值得提出來略加討論的是:以德服人到底還要不要力?
從歷史和現實的種種情況來看,似乎還是離不開力。就以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情況為例,當諸葛亮第一次放走孟獲後,眾將都感到不理解,一起來問諸葛亮。諸葛亮笑了笑說:“我要捉他,就像在口袋中取東西一樣容易,但只有使他口服心服,南方才會真正平定。”可見,諸葛亮之所以敢於七擒七縱,還有賴于軍事上的絕對優勢。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叫做“如囊中取物”般容易。不然是開不得玩笑的,那就很可能成為放龍歸海,放虎歸山,有自食其果的危害了。
由此看來,以德服人還得與以力服人結合起來。只不過以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打,是為了談。”只有以德服人,攻心為上才能長治久安。
作品出處
《以德服人,心悅誠服》出自《孟子》的《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 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 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