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自《舊唐書·魏徵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近義詞:以人為鑑意思: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鑑。

詞條解釋

出處

太宗自省圖太宗自省圖

1901年,光緒在八國聯軍入侵後痛心地御批:我中國之弱,在於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傑之士少;公事以文牘相來往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啟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

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農場主抓住了一頭豬,豬大聲哀嚎,奮力掙扎,綿羊和奶牛看不順眼,批評豬說,我們經常被抓,不像你這樣大驚小怪。豬回答說,他們只要剪你的毛,擠你的奶,可是卻要吃我的肉呢。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明顯,綿羊和奶牛不能站在豬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所以它們永遠無法了解豬的痛苦。所以我們要了解別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才能同情,才能寬容。

可以明得失

我們通常所主張的換位思考,只停留在想像、假設的層面。所獲得的印象自然也是浮淺的。湖南衛視的《變形計》卻把“換位”付諸實踐。有了親歷親為的生活體驗,這種認識自然會更加深刻。記得有一期題為《愛在遠山》的節目,講述的是兩個少年的故事。一位少年生活在繁華的都市西安,家庭條件優越,他卻頹廢消沉,終日沉迷網路;另一位少年生活在貧瘠的貴州山村,父母是農民工,他一個人在家操持繁重的家務,在湖南衛視的安排下,兩位少年交換角色生活了一段時期,這一段互換的生活經歷,它的意義至少有兩點:第一,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以一種陌生的眼光,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來觀照自己,可以對原來的自己有一個更冷靜客觀的評價。第二,獲得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之後,當事人也因此有了更寬闊的視野,有了更豐富的參照系統,使他能對人生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感悟。事實也確實如此,貴州的農家少年走出大山,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眼界,了解到山外的更廣闊的天地,從而使他對人生有了更高遠的追求,而收穫尤其巨大的是那位生在福中不知福的都市少年,他從此明白了生活的艱難,儘管此後他的成長仍會充滿艱辛,充滿矛盾和掙扎,但他至少不再滿足於被囚禁在那個狹小而虛幻的網路世界。我想這一段經歷,將會成為他一生最寶貴的財富。

光緒皇帝光緒皇帝

話外介紹

君臣關係,我們也是要勸誡,當臣子的有責任勸誡他的君王。提到勸誡,我們一定會想到哪個大臣?唐朝的魏徵。魏徵其實是個,我的感受應該是個很可愛的人。他一開始輔佐唐太宗,他都把話先講在前頭,很有語言的藝術。他就跟唐太宗說: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聽了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不做忠臣要做良臣?魏徵接著說:因為做忠臣都要被砍頭,做良臣才不會沒命。唐太宗一聽就在那邊哈哈大笑。其實唐太宗是個聰明人,他在那裡哈哈大笑的時候他會想:忠臣都是被誰殺的?被暴君殺的;假如我把他殺了,那我不就變什麼?變歷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實魏徵這段話已經讓他自己這個命已經可以先保住了。

魏徵也常常在唐太宗有些過失的時候,都對他直言不諱,他也常常提醒唐太宗,“水可以載舟,亦可以復舟”,人民可以擁護你,成就你的功業,當你不愛惜人民,他同樣可以把你推翻。所以,唐太宗也是時時戰戰兢兢治理國家。有一次魏徵進諫的很激烈,把唐太宗氣得半死,然後氣沖沖就跑回他的寢宮,邊走邊喊,“氣死我了,我一定要殺了他”,就這樣氣沖沖走回他的寢宮。他的皇后就看到了,看到他氣得半死,皇后心裡想只有誰可以辦得到?只有魏徵辦得到。皇后馬上就去換了非常端莊的衣服,很正式的衣服,換好以後就走到唐太宗面前,就跟他跪下來說:恭喜皇上!賀喜皇上!唐太宗本來氣得半死,對皇后這個舉動覺得莫名其妙。然後皇后就說:皇上,一定有明主出現,明君聖主出現才有臣子敢這樣直言不諱。結果唐太宗一聽轉怒為喜:那我是明主!所以,一個太太對先生可有很大的影響,假如這個時候皇后又進了魏徵幾句讒言,我看“貞觀之治”可能就改寫了。

所以一個家的興旺,一個朝代的興旺,絕對都是非常多人的付出,非常多人的參與才可以做得到。我們明白這一點,在人生當中成就的一些事,一定要把功勞回饋給所有的人,一定是眾志才可以成城。所以,唐太宗不止有魏徵,還有身旁皇后,這么多賢德之人的輔助。

後來魏徵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傷心,他說:我有三面鏡子(以前都是銅鏡),“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以史為鏡”,用歷史來觀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興替”,怎么做才可以讓朝代興,怎么做會讓朝代敗,他可以從歷史觀照的到;“以人為鏡”,用到一個賢良的大臣來勸誡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進而去修正。唐太宗說他有這三面鏡子,而現在已經壞了一面,就是魏徵死了。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賢明的君主一定是非常惜才、愛才,他才能夠贏得這些大臣對他的信任。

打馬球銅鏡打馬球銅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