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仙陽,在縣域中部,地處渫水之北,古名渫陽。晉太康年間,曾置渫陽縣治於今維新場古城堤(今維新鎮古城堤村)。按古韻,“渫”音“薛”,薛為先韻之入,後演化為仙陽。
兩岸呈多處河谷平原,間立若干丘陵,土質肥沃,地勢平坦,田連阡陌,物產豐富,為水稻主產區,麥、薯、豆、桐、茶、竹、木俱有,過去尤以盛產桐油而聞名全縣。《伍氏族譜》載:“仙陽者,邑之膏腴也。”故有“四十五里仙陽坪”和“金仙陽”之稱。也非常豐富,有硫鐵礦、石煤和石灰石等。仙陽坪現分屬三聖鄉和維新鎮管轄。
發展歷史
仙陽河北岸沙洲的維新場,是石門縣中部的重要集鎮,現為維新鎮政府駐地,東南距縣城58公里。上世紀40年代初,一些商販從九間鋪搬來,開始在仙陽河北岸沙堆上擺攤興場,後見生意日漸興隆,便著手修建店鋪,遂成集鎮,即取《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之義,叫做維新場。建國初置鎮,1955年罷鎮屬鄉,1986年重又設鎮,1995年撤區並鄉,將原維新場鎮、袁公渡鄉、渡水鄉合併為維新鎮。
維新場昔日即為仙陽河、渡水流域桐油、烏桕、烤菸等土特產的集散地,設有農貿集市,牲畜交易甚旺。維新場又為石門中部山區交通樞紐,公路四通八達。
仙陽坪中劉家峪、杜家崗系革命老根據地。劉家峪在仙陽河南岸,是曾慶軒烈士的家鄉。左右山丘對列,中間溪水北流,南靠景家埡,北鄰杜家院子。大革命時期,中共石門縣委委員曾慶軒於1926年在劉家峪、杜家崗、地坪等地組建成立過中共黨支部和農民協會。“馬日”事變後,賀龍同志到此進行革命活動,親自委任時任中共石門縣委書記的曾慶軒為湘鄂邊區游擊司令員。曾慶軒烈士生前曾以附近橫岩寺的“楊泗將軍”為寫照,以“橫岩”二字冠頭,書寫的“橫持鉞斧殺盡天下土豪劣紳;岩上活佛普救世界貧農赤工”的宣傳對聯,至今猶銘刻人心。慶軒犧牲後,其父曾煥之繼續堅持地下革命鬥爭。中國工農革命軍參謀長黃鰲在戰鬥中也犧牲於此。杜家崗是1926年冬石門縣第一個農民協會的誕生地,接著,農民協會在縣域各地成立,農民運動如火如荼。1930年10月,賈國湘、曾輔臣等在杜家崗建“渫陽區蘇維埃政府”。1935年,賀龍、肖克部隊駐境2月,此地參加紅軍百多人。現劉家峪建有“慶軒國小”和曾慶軒烈士墓。
坪中古蹟有仙陽河畔古城堤,為戰國古城,又曾為晉太康年間渫陽縣治,城垣殘跡至今可辨。還有春秋戰國遺址,古添平土司靖苗司、細沙隘、遙望隘舊地。遊覽地有熱水溪溫泉、峽峪河等。
現正在渫水上修建皂市水庫,仙陽坪大部(自杜家崗以下)都為淹沒區,沿河谷兩岸的“膏腴地”將永駐水底,成為人們心中美好的記憶。居民則陸續遷移臨澧、澧縣、常德等縣和縣內蒙泉、白雲、二都、新關、易家渡等鄉鎮。維新鎮政府駐地將遷往本鎮賈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