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潭十景

江南著名古鎮--新市坐落於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的湖州市德清縣東部,東去30公里,便是烏鎮和西塘,往北30公里外,有南潯與周莊、同里。相比這些江南古鎮,新市古鎮濃郁的民俗文化和商貿文化堪稱別具一格。新市始建於西晉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因此新市的商貿文化從時間可上溯到兩晉,從地域能輻射到日本、南洋,尤其是絲綢貿易,新市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發源地之一,而這也正是仙潭十景的所在地。

“仙潭十景”考

仙潭十景 仙潭十景

胡桑

明·陳霆《仙潭十景》

*仙潭:即浙江省德清縣新市鎮,別名仙潭。

抄錄於明正德本《仙潭志》(陳霆 纂),上海博物館,清抄本。網上傳本,多訛誤,今正之。

陳霆(約1477—1550):字聲伯,號水南,明浙江德清新市鎮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官刑科給事中,為人耿直。正德元年(1506),針對明孝宗被庸醫誤診致死一案,書呈《大王當張瑜科參》,遭張瑜同黨劉瑾陷害入獄。五年,劉瑾被殺,復官刑部主事。翌年出任山西提學僉事。不久辭官歸家,隱居新市渚山(西柵漾畔)約四十載,著述頗豐。嘉靖中屢次征薦,均辭謝。著有《水南稿》十九卷;單本著作有《兩山墨談》、《渚山堂詩話》、《渚山堂詞話》(收入《四庫全書》)、《德清縣誌》(首部德清縣誌)、《仙潭志》(首部新市鎮志)等。“仙潭十景”命名者。

《三潭夜月》

老蛟全懶弄狂波,向晚平潭月色和。

山翠已收眉尚淺,水光相湯鏡新磨。

客船有笛吹楊柳,漁浦無燈落雁鵝。

卻信仙人過舊隱,水絲彈處夜涼多。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一云:“三潭,舊傳通濟橋下為一潭;通仙橋下為一潭;米漾橋下為一潭。今皆淺濁淤狹,難於艤船。意當時清冷淵靜。故為神仙所游泳。乃知歲久變遷,為市民所侵多矣。”

通濟橋,馬公橋(已毀)南,如意街(今西安街)西端,俗呼行灶橋。建於宋前,嘉靖年間重建,後改為躍龍橋,橋下之潭,名為“躍龍潭”。與西安街平行之市河及覺海寺前之市河交匯處,今僅為丁字形河口。

通仙橋,位於謝家園(今仙潭路中部以北)陸仙樓旁之南。建於宋前,明清兩代均有修復,1972年拆毀,河填塞。今重建,遷至陳家潭旁,橋旁為吟仙亭。今陳家潭之陸仙樓原在謝家園,重修時,亦遷至此地。考《明一統志·卷四十》:“仙潭,在德清縣東南四十里。晉道士陸修靜嘗自此潭沒數月乃出。後人紀其異,遂以名潭。”橋下之潭應名“仙潭”。今被填塞。

米漾橋,駕仙橋(明後改稱日暉橋)東北,西臨陳家潭,南通直街。建於明前。劉宣教祠(後衍為大觀堂)前,俗呼大官人橋。20世紀50年代,拆除。橋下之潭,曰“陳家潭”。嘉慶《新市鎮續志》(沈赤然纂)卷一云:“劉宣教祠,在米漾橋北,相傳神姓劉諱聖元,三里灣人。張米肆於鎮。每以小量入、大量出。數年,貲盡。大笑投潭死。眾因名其潭曰米漾。立祠祀之。有禱輒應。元時,敕封宣教郎。”疑古之陳家潭面積頗大,今之陳家潭(神駕潭)為淤塞後之局部。

《九井寒泉》

蘚痕交砌水花凝,海底靈泉各竅生。

釀酒煮茶功卻異,分江貯月派同清。

炊煙出戶催朝汲,轤轆鳴秋雜市聲。

醉後不禁詩吻渴,一飄爭顧齒牙驚。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一云:“東嶽行宮前、宮內、康王祠前、覺海寺前、永靈東廟前、后街中、通仙橋下、步雲橋下、熙春橋下、透仙橋下各有古井一。舊詠有‘九井寒泉’者,謂此。居民所有,不為通衢。眾汲者,不與焉。”

東嶽行宮,建於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建炎年間(1127—1130)重修,明清兩代多次重修。1950年,於原址建新市國小。1992年,遺址全部拆除。

康王祠,位於覺海寺靈泉山後,因宋高宗趙構(原康王),御駕親臨覺海寺而建。今毀。

覺海寺,迎聖橋北堍。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由新市人鍾思染購得南朝齊國大夫朱安期墓地建寺,名“大唐興善寺”。後改名覺海寺。《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九云:“覺海教寺,《西吳里語》:在新市鎮。萬曆《湖州府志》:唐元和十年,有鍾思染者於鎮得齊中大夫朱安期墓地,請於刺史薛戎建寺於此,名興善。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德清縣誌》:寺久圯,明萬曆初,鎮民創始募化,殿宇聿新。黃庭堅《覺海寺詩》:爐煙鬱郁水沈沉犀,水繞禪床竹繞溪。一段秋蟬思高柳,夕陽原在竹陰西。沈清《游覺海寺詩》:路入諸天一徑幽,乘閒來看雪峰球。白雲護缽蛟龍夜,老樹吟風鸛鶴秋,漫道碧紗為世重,獨無玉帶與僧留。何當日日尋休暇,得看空堂石點頭。”

永靈東廟,新市原有永靈廟(祀朱晉鎮國大將軍泗,始建於東晉,宋、宋紹興五年,1135,賜永靈廟號,詳見後)。宋元祐(1086—1094)間,鎮東百姓以走祀不便,請分建東廟。遺址今在新市油脂公司內,大殿尚存。

步雲橋,南柵外,橋外即京杭運河。朱雀橋南。位於南柵,建於宋前,後崩塌,清康熙二十年里人集資修復。乾隆年間鎮人沈光斗等人募集資金重建,至嘉慶十六年(1811年),鎮人沈志燦、姬璜等疏募,改平橋為拱橋。1975年,橋南改建古運河,拆除。

熙春橋,位於西柵,東西橫跨西柵漾,建於宋前,歲久崩圮。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鎮人童茂得橋石於水中,見鐫有熙春二字,乃捐資募眾重建於其址。後改名發祥橋。明萬曆時始建有五孔,後減五孔為三孔,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里人姬宗武、沈榆霄等募建又改為一洞環橋。

透仙橋,位於北街(原為市河)中,善政橋北。建於宋前,明代改建,更名餘慶橋。民國時河道填塞,橋亦拆除。

九井,今毀。

《南寺曉鍾》

髯杉癭柏共陰森,飛虡懸鐘古殿深。

聲散碧空霜下降,杵敲寒影月西沉。

憑誰警悟先成佛,老我痴聾正擁衾。

怪得暗塵遙攘攘,故知催動利名心。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二云:“明因院,在假山之西北隅。吳越國時,杭縣令章靖(胡桑按:為新市人)舍祖宅創建,號羅漢院。熙寧元年(1068),賜今額。今呼南寺。”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九:“明因寺,《德清縣誌》:在縣東新市鎮假山之西北隅。吳越時,餘杭令章靖舍宅創建,號羅漢院。宋熙寧元年,賜今額。亦名南寺。歷久頹圯。”

嘉慶《新市鎮續志》卷一云:“明因寺,萬曆中,僧真海募建正殿。崇禎時,僧成中又改為拓深廣。年久摧壞。國朝嘉慶二年僧徹亮募材完葺,梁棟聿新。本名明因,乾隆間,有某織造者,來採買鄉絲,寓此,易其額為鳴因。今仍之。然殊無意義也。”

南寺,原名明因院。在假山(亦稱果山)西北,新市古六大祠院之一(另有覺海寺、通慧寺、三德寺三大寺)。規模僅次於覺海寺,為仙潭第二大寺院。今毀。

《西溪夕照》

汀州漠漠樹依依,十里溪山正夕暉。

村磑尚占三舍遠,客帆遙帶半棱飛。

近灘漁戶將收網,隔水人家未掩扉。

添得江鄉圖畫好,滿群鵝鴨傍舡歸。

胡桑按:西溪,在西柵外,古有渡口。具體無可考。陳霆《仙潭志》卷一云:“洋漾之水與梅林高橋前之水俱東注,至今熙春橋外匯合而成巨漾。東北流以趨湖城(胡桑按:即湖州)。歲早時,市民多汲於此。”蓋為“洋漾之水”,或曰“西柵漾”。

五、《渚山花霧》

非煙非雨細蒙松,遠近峰巒一色中。

香經曉迷蜂蝶路,小池春暗杜蘭叢。

輕綃障面桃還咲,薄黛勻眉柳更工。

不道東風吹易散,兩竿紅日畫橋東。

胡桑按:渚山,在洋漾之南。

陳霆《仙潭志》卷一云:“渚山,在僉事陳霆居第之東北隅。致仕後,得地於鄰氏。因營此以自娛地。在洋漾之南。本一洲渚也。故名渚山。有可仙洞、呼虎寨、貯月岩、飛雨泉、漱石灘、長春塢、扣鯽橋、春溜池,馴象、嘯猿、透墩山、鬼靈、旱劍、了髻等峰,捲雲、滾兒、碧霞、洞天等石,題詠在後。”

又陳霆《仙潭志》卷一云:“洋漾,在西柵外。龜溪之水北流至湖城(胡桑按:即湖州)。與霅合。其餘流別注而東,合洛舍、薴溪二漾之水,至鎮之西柵,析而東北亦流至湖城,而入於太湖。”

《塔院松風》

風搖蘿帶卷藤纓,萬斛寒濤翠有聲。

秋夢忽驚醒酒石,夜泉新沸煮茶鐺。

山僧野老時時聽,獨鶴孤琴事事清。

聞道石邊尋古瓦,總因靈爽悟三生。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二云:“塔院,在覺海寺之後,慧通寺之墳庵也。地頗幽僻,荔蘿交蔭,苔蘚凝積。有山林蕭然之趣。古松百餘顆,撐蔽天日。清風徐來,若笙竽岩溜,清颯可聽。幽人野客,時或口口。其地十詠中,有《塔院松風》一景,即指此也。”

《馬跡秋蕪》

自來遺蹟漫西東,千古豪華慨嘆中。

谷變不量胡馬地,山頹兼伐大夫松。

荒郊盡讓寒煙碧,燒野時添夕照紅。

寂寞川源容易老,一堆黃葉訴西風。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一云:“馬跡山,亦古石壘成者。在今西園上,西城橋之西。舊詠有《馬跡春雲》者,謂此。然歲月滋久,蹤跡荒落。詢之故老,皆莫知創廢之由。壟斷之徒存其遺址而已。或曰川劉府中舊物也。”

雍正《浙江通志》卷一百九十四:“劉光祖,《宋史》本傳:字德修,簡州陽安人。登進士第。《吳興掌故》:紹興間,為殿中侍御史,極論朋黨偽學之禁,言甚剴切。寧宗初,坐留朱熹,罷起居郎,管玉虛觀。慶元三年,言官論列放棄房州,後復職,歷官顯謨閣學士,以蜀地險遠,寓居德清之新市。市人呼其家曰川劉。”

南宋顯謨閣學士劉光祖致仕後因歸家鄉四川不便,喜於新市小橋流水,遂在西柵西成橋購地建“川劉府”,府內築有花園謂西園,園中建有假山一座,因山呈馬鞍形故曰“馬跡山”,至明代已毀。至清,已無跡可尋。

《桃源春洞》

桃花流水認仙蹤,古洞雲深有路通。

歲月知足秦網後,山川依舊鳥聲中。

尋真忽遇紅雲島,避世堪稱白石翁。

擬貰百壺來野飲,百將沉醉領春風。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一云:“果山,即假山之前桃源洞是也。洞穴其下而上,則峰巒岩嶂,自成一山。蓋假山之眾耳。初,佀(胡桑按:即南宋丞相游佀,現簡寫為游似,不妥)父仲鴻在蜀常棲止果山,故藉以名示,不忘本故也。”

雍正《浙江通志》卷十二云:“《名勝志》:在(德清)新市鎮之南。宋淳佑間,宰相游佀嘗愛其山水,及謝事遂占籍居焉。似,蜀人也。以蜀有果山,因壘石作山以擬之,山前有桃源洞。”

陳霆《仙潭志》卷一云:“游丞相山,疊石所成。假山也。故老相傳,唐浙西觀察使李琦有莊宅在鎮,乃營此山。歲久入官。至宋淳祐二年(1242),蜀人游佀罷樞密道,遂不歸,遂寓居于山之北、明因院之東所謂游府是也。七年(1247)罷相,得山為怡老之地。山有桃源洞,東有洗墨池。又東有東山。今遺蹟僅存。傍麓有岩屋一區,壘時見為佛寺所據。四周有流水曲水河,今則俱泯矣。”

桃源洞為假山一景,洞外桃花遍植,自宋至20世紀50年代一直是新市著名遊覽勝地。50年代平整土地時被毀。現為新市煤場。

《土祠樹杏》

誰將古鐵鑄盤根,百尺虬龍月下身。

耐盡雪霜存晚節,閱殘簫鼓賽靈神。

子懸清露銀鐺小,葉踐蒼苔鴨腳勻。

歲月自深林自老,看教八百並莊椿。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二云:“西永靈廟,在陳僉事(胡桑按:即陳霆)祖宅之南,施氏巷之東。神姓朱諱泗,號新公。父朱煦,三國時朱然之弟,鳳陽泗州人也。初從軍於司馬氏麾下,後司馬炎篡魏稱進。鹹寧五年(279),大舉伐吳。煦挈妻子行伍中臥。游掠至鎮。妻妊將就蓐,煦寄之於鎮北隅而去。未幾,生神。母名曰泗,蓋識其鄉土所出也。神生十歲,傳記書史比壯,勇力遏人。使弓馬。嘗因大旱,遠運洋漾之水,以紓民力。永嘉之亂,天子蒙廬江左立國,大募兵於天下。神出應募,與紀將軍(胡桑按:蓋為晉長史紀瞻,時為揚威將軍)敗右胡於葛陂。至永昌元年(322),王敦反據京邑。神冒戰陣中,流矢而王。肅宗泰寧三年,詔前盡忠王事、死節邊疆者,加進封謚,所在立廟,以祀神。在晉,歷封鎮國大將軍,廟口之後,屢形夢於族人。曰:“吾欲於吾所出新市建祠守土,以蔭福斯民。”於是,族眾合謀治廟於此。至宋元祐元年(1086),東鎮人民,以走祀不便,便請分建東廟。廟之堂宇像設,一如西式。紹興五年(1135),以神屢耀兵威,虜賜永靈廟額。其褒封爵謚,並神功顯跡見石記。我朝以神死事合於祭注,乃載諸祀典。每歲丁祭後,命縣官躬詣。春東秋西,以次分祭,用牲醴祝帛各一,廟前有銀杏一株,其大合抱,不知何年所植。十詠中,有《土祠樹杏》者,指此也。歲四月望前一日,為神岳降之辰。古昔民俗,於期張燈三日,用答神貺。今鄉人歲祀則以清明前後作社,請神出遊。綺羅走集,簾幕列觀,為一歲樂事。廟之中堂為靈感公、協思昭慶順應助吉夫人及神子敕封世子保慶嘉濟永昌戾神、婦同慶協順同美夫人諸神之位。東榮祀位,神姚將軍藍剛。西榮祀啟靈杜將軍發。其餘增置像設,則里俗所奉混濫者也。廟歲久頹圮。正德五年(1510)六月間,鎮人僉事陳霆、義民童遷各捐貲,倡眾及省祭官丘珏亦募化諸緣,相與鼎新修飾,煥乎爛然,足以妥神靈而光廟貌矣。”

《吳興備志》卷十四雲“永靈廟,在新市鎮。神姓朱諱泗,晉懷帝時為鎮國大將軍。遭時多難力戰死國,詔就遷立廟。後族人感夢神建廟於此。吳越錢氏封保寧將軍。紹興五年,賜廟額。(《勞志》)”

雍正《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云:“永靈廟,萬曆《湖州府志》:廟二,俱在新市鎮。祀晉里人朱泗。陳籛《永靈神號加封記》:縣有鎮名新市,其土神朱泗,郡人也。墓去鎮東北三里,耆舊相侯,當晉懷帝朝為將,有功殉忠死敵,廟食此土。周廣順中,始封保寧將軍,紹興五年,賜永靈廟號。九年(1139),改封顯佑侯。至慶元二年(1196),又因縉紳士庶言侯自方臘金人之亂,屢顯威靈,耀兵卻敵,使寇不入境。且數十年,水旱疾厲之,祈應如響,蓋即其功惠法,當贈封。於是賜為顯佑通應侯,元配邱氏封協惠夫人。其年八月,綸誥初下,鎮人驩迎大合樂,具酌獻誦,祝冊以告神。已而,礲石於廟門,屬寓客陳籛為文,以記其事。沈戩穀《重建永靈西廟碑記》:鹹寧五年,故吳大司馬右軍帥朱然弟煦從軍司馬氏伐吳,轉戰至市,誕神於市之施家巷,命名曰泗。志本泗人也。復從軍敗石勒於葛陂。永昌元年,冒陣死王敦之難。泰寧二年(324),封鎮國大將軍。降夢立祠於所誕之地。即今廟也。宋元佑間,鎮東人,以走祀不便,請分建東廟,廟始專名為西。今祭亦專得秋祀雲。正徳六年,僉事陳水南先生與鄉貢童遷倡議重修,逾百四十餘年,為歲之丁酉,廟復圯。里之好義者,捐資撤而新之。自十月十六日興工,戊戌某月日落成。”

西永靈廟,位於覺海寺西。今毀。舊址在今新市鎮完全國小內。

《佛舍靈芝》

金莖玉本發精英,和氣還同間氣生。

靈協瑞符騰地寶,秀偕蘭玉際春榮。

五台漫詫天花菜,百藥堪倫紫石瑛。

況是祝厘開淨土,會看頻歲報休禎。

胡桑按:陳霆《仙潭志》卷四云:“靈芝生,天順二年(1458),靈芝生於覺海寺觀音殿之東夾室,明年復生於觀音座下,頃刻之間,即長寸許。今其殿柱榜曰:天雨寶花,法潤普沾於眾渴;地生靈草,清香大啟於群蒙。蓋借趙文敏(胡桑按:即趙孟頫)題其寺施茶之聯,以志一時之異也。”

此聯出自《松雪齋集·外集》,原文為:“請謙講主茶榜:雷震春山,摘金芽於穀雨;雲凝建椀,聽石鼎之松風。請陳斗品之奇功,用作齋余之清供。恭惟心如止水,辯若懸河。天雨寶花,法潤普沾於眾渴;地生靈草,清香大啟於群蒙。性相本自圓融,甘苦初無差別。雲山牛乳,分一滴之醍醐;北菀龍團,破大千之夢幻。舌頭知味,鼻觀通神,大眾和南,請師點化。”

朱文正《仙潭十景》

正德《仙潭志》卷四:“朱文正,字希范,號蓧亭。早年游邑庠,刻意舉業。繼而父歿母老,中年且不得第,遂棄去,不複試。正德中下詔書例授官益王府引禮舍人。不赴。居常以吟詠自娛。復喜集古人句為詩,有集《古宮詞》百首,他作猶是優遊自遣。混跡於市廛間,人不知有官也。”

《三潭映月》

素秋玉宇淨娟娟,

水在寒泓月在天。

神蚌有珠方媚澤,

老蟾無足乍沉淵。

一灣月色銀鉤淺,

萬頃寒光寶鏡圓。

對此不知更漏永,

盡憑詩酒泛溪船。

《九井寒泉》

地脈瓜分井卻睽,

千家飲汲已多年。

冷涵月色有盈晦,

名著圖經無變遷。

水自源頭來渺渺,

脈通海眼淨涓涓。

酒邊昏渴無聊賴,

一勺清冷思湛然。

《南寺曉鍾》

法啟業林地向明,

寶鍾宣處覺群生。

踈踈響澈三千界,

隱隱聽餘八百聲。

遠逐鳴雞驚客夢,

暗隨落月促人行。

老禪定起無餘事,

兩韻新翻短偈成。

《西溪夕照》

溪流一帶衍青羅,

紅影離離返照多。

鴉鳥帶囗金晃樹,

鯉魚跳動赤連波。

暝吹蓮女初回棹,

晴借漁舟尚曬蓑。

即喜野亭諧晚約,

水雲間處酒船過。

《渚山花霧》

鳧鳥洲邊一簇山,

美蓉高疊窘躋攀。

花塵漢漢生微靄,

春氣霏霏薄醉顏。

乍淡忽濃桃柳外,

似煙疑雨洞門間。

須臾紅日都銷鑠,

留得松梢曉露澘。

《塔院松風》

古院迥遭百老松,

四時依塔鼓天風。

波濤夜吼雲摩地,

琴瑟秋鳴月在空。

仙夢動搖離白鶴,

胡髥掀舞怒蒼龍。

何人獨有山林思,

聽雨時來野寺中。

《馬跡秋蕪》

陳跡荒涼一徑深,

蕭蕭秋色動寒林。

頑童放馬朝遠暮,

亂石如羊古迄今。

潢潦謾流懷古淚,

棘針空切刺時心。

夕陽流水何人問,

獨有群鴉噪不禁。

《桃源春洞》

洞前桃樹倩人栽,

洞口風煙候我來。

人世不知秦幾換,

仙源何意路重開。

碧生瑤草迎詩屐,

紅潑流霞映酒杯。

卻對東風懷舊相,

欲將涓滴囗蒼苔。

《土祠樹杏》

獨乾孤株不作林,

風枝菸葉覆重陰。

閱人卻訝歲年久,

合抱應沾雨露深。

老比莊椿蒼翳翳,

堅同漢柏秀森森。

靈祠況復叨神力,

蘚護苔封尚迄今。

《佛舍靈芝》

招提清淨地偏靈,

異本金芝共長成。

五色盈盈非地產,

九莖燁燁自天生。

瑞鍾光岳紅霞燦,

春簇庭階紫蓋榮,

相侑寶花充佛供。

至今龍像放光明。

胡桑按:作者小傳、第四首、第八首之“囗”為抄本字跡模糊,辨認不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