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十劑》十劑堂前傳
前傳淵源
昔,藥王孫思邈隱居隴州藥王洞,煉丹修道,行醫治病,始遺《十劑》,至宋元時,馬真人(馬鈺,馬丹陽)復隱於此,見《十劑》間或有失,細研深究,再行增刪,方為今本之祖。
《十劑》用藥:不離《內經》《傷寒》。奇兵致勝,不落時醫俗套,構思精巧,味少效專,投之於證,未有不隨聲回響者也。又經兩位真人,上下千年,始成巨製。後世強譽名曰:《仙家十劑》。歷代道醫,多密寶之。
直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復由寶雞雞峰山(或後青城山)道士蔣信平再傳於世。
譯文:
此文是說在從前,藥王孫思邈隱居在隴州(隴縣,古稱隴州,因地處隴山東阪而得名,位於關中平原西部、陝西省寶雞市西北)的藥王洞裡,孫思邈在那裡煉丹修道,行醫治病時不小心遺失了秘方《十劑》。等到了宋朝元朝的時候,馬真人(馬鈕,馬丹陽)又隱居在了這裡,得到了秘方《十劑》並且發現它秘方有所缺失,在馬真人仔細研究細心專研下,對秘方《十劑》進行了一定的補充增加和刪除,最後變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十劑》秘方。
秘方《十劑》的用藥:沒有脫離《內經》與《傷寒》,與其息息相關。秘方用藥十分奇特有效,用藥方法也遠遠高於當時的行醫水平,秘方里的行醫用藥構思十分精巧,用量少且效果十分好,秘方經過大量的實踐驗證,當時的人們沒有誰不認為它十分有效紛紛回響讚頌。從這以後又經過兩位真人的專研補充,上下千年,秘方由開始的十劑漸漸形成了規模。後世勉強譽名為:《仙家十劑》。細數在歷代的道家醫者中,有著很多的秘方秘寶。
從此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秘方《仙家十劑》再次由寶雞雞峰山(或後青城山)道士蔣信平再傳於世間。
《仙家十劑》十劑堂後記
後記流傳
余少時,書生意氣,喜弄文墨,猶好山水,常遊歷於名山大川之中。五十年代中,遇蔣信平道長於雞峰山陰,一見如故,竟成忘年。時,道長四十有餘,圓臉瘦身,目光如炬;善拳術,身輕如燕。精醫道,廣施鄉里。自此後,常隨道長於秦嶺山中,挖豬苓于山陰,掘川芎于山陽。削煮炮灸,以備貧家之需。日久感情甚篤。
山中清苦,果腹猶可,唯缺鹽油。當其時余亦囊中羞澀,未可緩急,只好每日盜得家母油鹽各一,積少成多,送往山中,尚可過矣。母雖異之,然不深查也。
一日,道長興致頗高,執授吾掏挖鼠洞存糧之術,不從。道長曰:不幾,天下大飢,此為迫急也。即展《推背圖》一冊,黃紙彩繪,上有人奪鼠糧之圖,方從,半疑之。後遍尋街巷書局,所出之《推背圖》皆不似也,未知若何。
越明年,道長忽對余曰:雞峰山上有大龍(蟒),初一十五必對月而拜,常汲水于山陽之澗。今已多日未見,恐已南向,吾今亦不得不向青城峨眉去矣。前授之術,只可解近急。吾見爾洪達率直,此生料非一翻坦途,故再授爾《仙家十劑》,若是窮途末路,可憑此享一世尊福。想此冊為孫真人所著,馬真人增刪,歷經道家千年錘鍊,方簡效宏,吾屢試之,誠不誣也。只恐此去,當今生不可復見矣,爾當重珍之。
二0一三年夏,子居蜀中,忽傳蔣信平道長居於青城太極宮。隨遣子速往,見蔣師之徒周師於觀中,告其來意,簡敘因由,周師曰:偶知蔣師早期在寶一段,只是不願多說,絕少提及,未知詳細。現蔣師近日小疾,住都江堰紅十字醫院,可速往。催促三。後因天黑雨滑,得知蔣師近日回觀,便約於下周同日再訪。及期,整備行程,忽聞蔣師已於約期當日,駕鶴歸去,不覺黯然:雞峰山上之蔣信平或是太極宮中之蔣道長否?料無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