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邑水潼仙姑廟會

高邑水潼仙姑廟會

高邑水潼仙姑廟會是 石家莊高邑縣申報的民俗遺產。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高邑水潼仙姑廟會
編號: 5—10—3
名錄類別: 民俗
申報地區: 石家莊高邑縣

名錄簡介

高邑縣西馬閒村是千年古村,舊時西馬閒村稱“老姑馬閒”,該村座落在高邑縣城西北9公里處,地勢平坦,民風淳樸,農耕為主,物產豐富,風多雨少。

水潼仙姑廟古建築位於西馬閒村西南,始建於明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俗稱老姑廟,據《高邑縣誌》和廟前碑文記載,金大定二年(即公元1162元)馬閒村有一少女,年芳一十六歲,名叫李霞,清明日盪鞦韆,忽大風吹至贊皇孤山頂古石台之左側立化焉,視衽(睡席)上有赤書“水潼”二字,歸於家祀之,因此事影響較大,縣官即報府官,府官報請朝廷,後金世祖完顏雍敕封李霞恩號為“水潼仙姑”,碑文中稱其為“總司聖母”,為司雨大神。 “水潼仙姑”因其在家輩份較高,故本村村民稱其為“老姑”,別處則稱其為“仙姑”、或“娘娘”(贊皇孤山有“娘娘洞”或曰“水潼洞”)。村民方言稱“水‘洞’仙姑”。文載均為“水潼仙姑”。水潼仙姑廟會是為祭祀“水潼仙姑”而形成的民俗活動,傳承至今已有846年的歷史。

據村民口述,舊時廟宇很大,占地約5、6畝地,有後殿、中殿及山門等建築組成,神像眾多,壁畫畫工精細。香火鼎盛,並且祈雨是求那下那,皆為清風細雨,多有名人為其樹碑立傳。有清康熙兵部觀政柏鄉魏裔訥撰寫碑文“焦者得蘇,枯者得潤”和民國年間省議會議員宋文華撰寫《重修仙姑廟序》等以做紀念。高邑水潼仙姑廟是高邑、元氏、贊皇、趙縣、柏鄉,祈雨、求財、求子的重要場所,後在抗日戰爭席間被毀。1982年,村民任喜風老人積極為廟會復興奔走呼籲,1990年,村民自籌資金新建水潼仙姑廟一間,並成立了以村民李勝良為法人代表、閆瑞海為代表性傳承人的廟會文化保護組織。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高邑、元氏、贊皇、趙縣、臨城、柏鄉縣等地的村民和藝人到“水潼仙姑”廟內求“仙姑”賜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舉家平安,農曆的十月二十六日,則是感謝“仙姑”一年來對人們關照和賜福,而形成了拜神、聽唱經、購物和走親訪友,文藝活動等一系列廟會活動。據記載,到此祈雨、求財、求子特別靈驗,香火鼎盛,並且祈雨是求那下那,皆為清風細雨。還有仙姑在廟內為村民照看小孩之說,多時達60餘名。廟會過得隆重熱鬧,人數多達萬人以上,倡導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高邑水潼仙姑廟會是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三和十月二十六日兩個時間點集拜神、聽唱經、走親訪友、購物和文藝活動等為一體的大型系列活動。農曆三月初一正值麥苗返青季節,風多雨少,十年九旱,當地和外地村民及藝人到水潼仙姑廟內求仙姑賜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舉家平安。有稱老姑廟是求蒼天下及時雨的廟會。農曆的十月二十六日是為感謝“仙姑”一年來,對人們關照和賜福的上供拜神的集會活動。現在廟會召引了外縣市的人員參加,過得隆重熱鬧,倡導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旨,推動了人際交往、物品流通、感情傳遞、社會和諧。繁榮了當地文化,提高人們的樂善好施、誠信向善、節約用水、綠色環保的思想意識,拉動了經濟的發展和農副產品的外銷,提升了高邑的知名度,亟待傳承。

現在水潼仙姑古廟已不復存在,現建廟宇簡陋狹小,大會首(傳承人)年事已高,傳承受到影響,急需恢復古廟舊容,沿習這一古老的民間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