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頭村

”地方鄉賢聯名特奏當朝,皇帝賜旨昭彰時任廣西布政司右參政的文昌進士邢祚昌,恩準在仕陶村建立“進士坊”。 進士坊,又稱“風憲坊”。 明間專額石上的石牌匾,正背面刻“恩榮”、“王音”二字,坊額兩面刻有斗大的“進士”二字。

概述

仕頭村,古稱仕陶村。據民國七年《文昌縣誌》記載:明代進士邢祚昌及其隨從騎馬路經邑東平原,舉目四望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原,坡竹草長得非常茂盛,南風吹來,青草乘風翻滾,猶如蛟龍出水,駿馬奔騰。進士感慨無比,取名“龍馬”。其意在於:在此福地創建家園,繁衍生息,必有龍騰虎躍,天馬行空之精神矣!

歷史名人

邢祚昌,字鼎如,號天澤,祖籍大昌仕陶村(今仕頭村),明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庚子舉人,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甲辰進士,成為文昌自明清以來的16位進士之一。他曾任太湖知縣、南京大理寺部事、刑部主事、安德知府、廣西副使分守蒼梧道、布政司右參政、布政使等職。邢公為官勤政廉潔,愛民憎盜,敬祖愛親,尊師重友,在修橋築路、鄉井建設方面很有政績。在其治理下,捉尋盜賊撫綏有方,頑民伏法地方平安,深受民眾愛戴,其著績多次記入縣誌廣為傳揚。

歷史文物

據《文昌縣文物志》記載:“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為昭彰參政邢祚昌而建。”地方鄉賢聯名特奏當朝,皇帝賜旨昭彰時任廣西布政司右參政的文昌進士邢祚昌,恩準在仕陶村建立“進士坊”。
進士坊,又稱“風憲坊”。高6米,寬8米,三間四柱,全石結構,前後使用護掌,為明代風格。整體造型豐滿優美、莊重樸實,典雅大方,雖然浮雕和文字部分經歷滄桑歲月的洗禮已有所風化,可坊柱鑿刻有凸形的裝飾線仍清晰可辨。柱間施月梁,梁下有透雕神鰲的套獸和“如意”雲頭,上下噬嗑,緊緊鎖固著坊梁正檁,承托著樓頂。尤其隔扇明面刻有四塊凸形的“漁船”、“牌坊”、“萬福”、“架鼓”圖案,活靈活現,情趣盎然,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明間專額石上的石牌匾,正背面刻“恩榮”、“王音”二字,坊額兩面刻有斗大的“進士”二字。正麵坊額刻小字上款:“欽差總督兩廣軍務兼理糧餉鹽法巡撫廣東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使王業誥、欽差巡按廣東兼管清軍鹽法監察御使梁天奇、廣東承宣布政使徐紹源、廣東提刑按察使右布政孫朝肅為”;下款:“萬曆甲辰科興同進士出身廣西布政司右參政欽差整飭廣州管柳州慶速思恩等處兵部道邢祚昌。崇禎四年歲次辛未季冬吉旦立”。這是文昌現存唯一的明代石牌坊,已經有375年的歷史。
雖然仕頭村村民非常重視,妥善保護文物,但是“由於時間推移,經過幾百年的風吹雨打,已有部分石板塌落,若不維修,這座牌坊將會坍塌”,“鑒於財力有限,心有餘力不足”,仕頭村村民代表邢谷壁、邢福濃、邢福垂等於2004年4月25日向文昌市人民政府呈上一份《關於修復保護“進士坊”文物的報告》,“請求上級政府和文物保護部門,派員前來視察,採取措施”,予以重視。
目前仍豎立在海南大地上的17座明清牌坊迎風沐雨,被歲月風化剝蝕,卻不傾不圮,頑強地聳立在海南大地。尤其戰亂及“文革”時期,這十幾座牌坊之所以能夠躲過次次劫難,未被重錘拆除、砸斷,未被拖去修路、架橋,未被砌壘豬圈、井台,未被政治動亂洗劫,未被……其原因除了憑藉自身構件之間的科學搭配與緊密銜接而保證了整體建築的堅固性之外,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它們幾乎被完整地保護下來,功勞應歸功於當地的人民。正如仕頭村村民那樣素有文化教養,景仰先人,重視文化遺產,妥善保護文物的意識與行為是值得學習的,我們也應該為他們樹起一座豐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