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內的電子機器:電子生化人

人體內的電子機器:電子生化人

《人體內的電子機器:電子生化人》從計算機、電子元件入手,以高端生化技術以及先進的科技理念為基礎,詳細闡述了電子生化人的基本概念、特徵、構造原理與人類的關係、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給社會帶來的影響等,旨在通過《人體內的電子機器:電子生化人》的學習讓讀者更全面地認識和了解電子生化物,了解尖端的科技知識。

內容簡介

《人體內的電子機器:電子生化人》滿足了廣大讀者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注重探究性,讓讀者帶著問題去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從而真正讓閱讀融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當中,讓人們通過閱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為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了全面的參考知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電子計算機
第一節 電子及其與人體的關係
1.什麼是電子
2.電子發現第一人
3.人是帶電體
第二節 計算機的前世今生
1.計算機
2.仿生的生物計算機
3.電腦的基本構造
4.計算機軟體
5.電腦的工作原理和工作過程
第二章 破解生命的密碼——生物晶片
第一節 什麼是生物晶片
1.生物晶片
2.生物晶片技術世界發展史
3.生物晶片技術大事記
第二節 生物晶片的分類和特點
1.根據用途分類
2.根據作用方式分類
3.根據固定在載體上的物質成分分類
4.生物晶片的主要特點
5.生物晶片的使用壽命
第三節 生物晶片的套用領域
1.基因診斷
2.藥物篩選
3.個體化醫療
4.生物信息學研究
第三章 電子科技與人
第一節 人造器官的神奇功用
1.從移植到人造
2. “二心二意”——人造心臟
3.人工臟器的開發
4.人造血管是怎么回事
5.人造骨頭能用嗎
6.人造生物皮膚
7.仿生假手
8.人工晶狀體有什麼優點
9.電子視覺技術的套用
10.電子仿生的極致——“電子人”
11.機器人
第二節 高新科技及先進器械對人體健康的促進作用
1.測出你的心跳——心電掃瞄器
2.實話實說——測謊儀
3.有聲勝無聲——助聽器
4.人腦硬碟——記憶晶片
5.睡眠好才健康——電睡眠療法
6.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療法
7.腰椎穿刺術
8.骨髓穿刺術
9.醫療中的高科技
第四章 生物化學
第一節 人體不可或缺的各種元素
1.人體內的化學元素
2.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
3.人體中的有害元素
4.必不可少——維生素
第二節 人體在內部結構運動中不斷得到進化
1.人體內的化合物
2.生命之源——蛋白質
3.生物大分子
4.遺傳控制者——核酸
5.生物體的糖家族
第五章 生化技術和人體健康
第一節 生化技術可對人體健康發揮重大作用
1.疫苗
2.抗生素
3.臍帶血
4.幹細胞技術
第二節 基因與人類的關係
1.什麼是基因
2.克隆技術
3.基因工程
4.生命的起源與進化
5.什麼是免疫系統

序言

科技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原動力。回眸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無不與科技的重大突破緊密相連。三次科技革命,更是使人類文明發生了徹底改變。我們不得不讚嘆科技,它猶如魔法師手中的魔杖,使人類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將人類從頭到腳都武裝起來。望遠鏡的發明讓人類視覺得到了延伸,使“千里眼”不再是神話故事中的虛擬人物;電話是人類聽覺的“順風耳”,它讓即使遠隔重洋的親人也能像就在面前一樣述說家長里短;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是人類腳步的延伸,日行千里、日行萬里不再是人類遙不可及的夢想;計算機是人腦的延伸,當人的智慧得到延伸的時候,人的創造力被無限放大;網際網路技術的深入發展更是推動了人類文明的巨大進步,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科技的發展不但在物質上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同時在人類的意識形態上也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世界的認識,不斷形成新的、更加科學的世界觀。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推翻了長期以來居於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而這僅僅是人類世界觀的一個變化,諸如此類的認識變化實在太多了。
今天我們在全社會倡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是科學的世界觀、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及團隊精神的價值觀。科學的世界觀是最為基本的出發點。如果沒有正確的科學思想來指導行為,就難免會走彎路,所以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最根本的環節。
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曾經說過:“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於其本身的價值大小,更取決於它是否被傳播以及被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我們說的科普是指採用讀者比較容易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方法,推動科學技術的套用。這對於廣大讀者來說,可以了解一定的科學知識,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於科技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來說,在全社會開展科普知識教育是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渠道。
我們知道,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雖然曾經在科技上長時間走在世界的前列,取得了許多舉世矚目的科技成果,但是由於長期的封建思想統治,廣大民眾的科學意識比較單薄。所以在我國民眾中開展廣泛的科學技術普及教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科普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譬如建科技館、自然博物館,舉辦各種科技講座等,但是相對來說,圖書出版無疑是所有科普活動中最為重要和易於實施的途徑。有關科普教育和科普讀物出版發行工作,多年來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級黨和政府部門以及相關社會團體的廣泛支持。2002年6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正式頒布實施,標誌著我國科普事業進入法制化的軌道。為持續開展民眾性、社會性科普活動,中國科協決定從2005年起,將每年9月第三周的公休日定為全國科普日。2003年以來,為支持老少邊窮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由文化部、財政部共同實施送書下鄉工程。2009年2月,中國科協等單位五年內在全國城鄉建千所科普圖書室的活動舉行了啟動儀式。2003年以來,由民政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中國作家協會聯合舉辦的“萬家社區圖書室援建和萬家社區讀書活動”,已經援建城鄉社區圖書室16.2萬個,援建圖書5600萬冊,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為科普圖書,約3.5億城鄉居民從中受益,對廣大社區居民的科技普及起到了一定作用,提升廣大社區居民的科技素質。
為了幫助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系統、全面、準確、深入地學習和掌握有關自然科學方面的基礎知識,用科學發展觀引領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中國社會出版社按照國家確定的學生科普知識標準,編輯出版了《探究式科普叢書》。
該套叢書是一套百科全書式的科普系列讀物,共100本,分為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物理科學、現代科技4個系列。與其他科普類圖書相比,該套叢書最大的特點是其全面性,幾乎囊括了自然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通過閱讀這套叢書,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次這套叢書的叢書名也很有特色,“探究式科普叢書”從題目上就滿足了廣大讀者對科學技術_的興趣,注重探究性,讓讀者帶著問題去了解科學、學習科學,從而真正讓閱讀融入人們對世界的認識當中,讓人們通過閱讀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我相信這套科普圖書的出版必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廣大讀者對科普知識的全面需求,為讀者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打下一定的基礎。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