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山
人造山,又稱 人工山、 堆山,日本稱 築山(つきやま),是人造的山。建造的目的有測量、防禦、庭園觀賞用、公園內兒童的游具等。
2009年,德國宣布於柏林建造一座高於1000米、名為伯格(英語:The Berg)的人造山,築成後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的人造山。
風水作用
風水學上村落、住宅等需要背山面水,若村落或住宅背後無天然的靠山,人們常會堆山,有時是與挖掘風水池同時進行,把村落或住宅前方挖風水池時挖出來的泥土移至後方堆成山。
防澇用
在一些低洼地區的住宅聚落經常會因潮漲或河水泛濫導致水災,人們就在聚落周圍堆山來防水災,稱為防澇山。
軍事用途
以土石堆製成的人造山亦可作軍事用途,通常形式為地下基地,可作為儲備倉庫,亦可設定飛彈、火箭發射口。也可以作為防禦工事, 例如1960年代中蘇交惡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了準備隨時迎戰蘇聯,於國內不少地方堆山作為防禦。
例子
東亞
中國
•景山:北京市西城區,是明代和清代的御苑。
•艮岳:河南省開封市,宋徽宗命蔡京負責建設之巨大人造山。
日本本土
•箱根山:東京都新宿區。山手線內之最高峰(標高44.6m)。山頂有水準點。
•天保山:大阪府大阪市港區。標高4.53m。國土地理院發行的地形圖有揭載山名,山頂有二等三角點。
•蘇鐵山:大阪府堺市堺區。標高6.84m。山頂有一等三角點。
琉球
•安國山:琉球國首都首里(今屬日本沖繩縣那霸市),為興建北園中的人工湖龍潭所挖出的土堆建成。
台灣
•七股鹽山:位於台南市七股區,高度約20米,過去為台鹽公司的七股鹽場,2002年5月停止曬鹽後轉型成觀光旅遊景點。
歐洲
•西爾布利山:英國威特爾郡,建於公元前2500年左右,高30米,寬160米,是現時歐洲最大的人造山。
•獅子山 (布賴恩拉勒):比利時瓦隆-布拉班特省布賴恩拉勒,高約43米,寬300米。
•土丘 (愛丁堡):蘇格蘭愛丁堡中心的一個人工山。
“人造山”工程
為了防禦前蘇聯借道外蒙古的入侵,阻止敵人長驅直入,林彪提出在廣袤荒蕪的北方建設“人造山”防禦工事,包括在華北、蘇北和西北平原地區進行的“人造山”工程 ,該工程史稱“人造山”工程。一號“人造山”建在綏(遠)新(疆)大道上,是從呼和浩特經包頭去烏魯木齊的必經之路。它的北面是一片戈壁灘,南邊是沿著弱水兩岸鋪開的林海,往東看是遼闊的平原,平原中間則是已經結凍的居延海 。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對付假想中的來自北方的蘇聯坦克,中國曾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在華北、內蒙等廣袤的平原地帶,修築了眾多的“人造山”。具體數量,迄今未見確切數據。
按照毛澤東和林彪批准,總參謀部轉發的《人造山工程戰術技術要求(草案)》,人造山是保衛沿海無山區,保衛平原交通樞紐和戰略要點,保衛大城市的骨幹工事,主要供遠射程火炮試用,每一座山要管40至50公里。因此,兩座人造山之間的距離不能過近,以利炮火交叉。山與山之間建設連線工事,配置中、小型火炮。人造山與連線工事互為依託,以連線工事掩護人造山。人造山還要擔負炮兵觀察所和指揮所的作用,一旦敵人越過,又要作為炮兵要塞留在敵後。
一座人造山一般配置1個守備營,其中1個遠射程炮兵連(4至6門炮);1至2個守備連(配備輕便的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以及其他步兵武器);戰時進入一個炮兵群指揮機構。總兵力約300至500人。
人造山山形為單峰菱形或雙峰橢圓形,高度20至40米,正面寬250至400米,縱深120至220米。坑道軸線總長600至1000米,坑道口6至10個。工事要求能夠抗禦500至1000磅爆破彈的直接命中。內部要求達到自然通風、供電、供水。
從此,在北京、天津附近,在北方廣袤的邊境上,工程兵們開始修築這種人造山。
提出背景:高天滾滾寒流急
1962年12月26日,毛澤東69歲生日當天,寫下了“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詩句 。詩中雖然充滿著“獨有英雄驅虎豹”的豪情,但當時中國所處的險惡環境,也顯而易見 。彼時的新中國,內憂外困,正面臨著自成立以來從未有之困局。這邊剛剛爬出三年困難的谷底,那邊與蘇聯“老大哥”的蜜月期又走到了盡頭。而與此相反的是,美蘇關係卻漸漸趨於緩和。當赫魯雪夫收到艾森豪給他的訪美邀請時,毫不掩飾地說:“我簡直不能相信我的眼睛”,“我們最後迫使美國承認了與我們建立更密切關係的必要性” 。
美蘇關係緩和,中美關係卻日趨緊張 。1961年越南戰爭爆發,1962年蔣介石重提“反攻大陸”。中國深深陷於美國的新月形包圍圈之中。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備戰”成了中共這一時期的關鍵字 。
1962年,中國剛剛度過三年困難時期,“抓吃穿用”順理成章地成為“三五”計畫的核心 。在一次中央財經小組會議上,陳雲說:“農業問題,市場問題,是關係五億農民和一億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問題 ”,“其他的方面‘犧牲’一點,是完全必要的”。但毛澤東不這么想。1962年5月,當他聽了“三五”計畫匯報後,不滿意地說:“第三個五年計畫,原計畫在二線打圈子,對基礎的三線注意不夠,現在要補上,後六年要把西南打下基礎 。”他甚至還說:“如果大家不同意,我就到成都、西昌開會。搞攀枝花沒有錢,我把工資拿出來。”面對毛澤東堅決的表態,“三五”計畫立即轉向為“國防第一” 。
1963年7月,蘇聯與蒙古簽訂了《關於蘇聯幫助蒙古加強南部邊界防務的協定》。從標題就能很清楚地看出,這個協定是針對中國的。新中國長期以來“背靠沙發(蘇聯)面向東”的戰略優勢消失了。中共決策層甚至開始考慮蘇聯是否會入侵的問題 。
1964年7月,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我們不能只注意東邊,不注意北邊,只注意帝國主義,不注意修正主義,要有兩面作戰的準備 。”他說,“我們不要學蔣介石那樣,讓日本人長驅直入,很快就打到南京、武漢、長沙;不要學史達林那樣,讓希特勒長驅直入,一下就逼到莫斯科、列寧格勒城下。所以我們一定要搞多條防線,防止敵人向縱深空降,不能讓敵人長驅直入 。”
在北方,由於多為平原地區,蘇軍機械化部隊成為巨大威脅。蘇軍在攻防戰役戰鬥演習中,每公里的正面上平均有坦克十五至二十輛,在主要進攻和防禦方向上,每公里平均有三十乃至五十輛坦克。若蘇軍用大量坦克實施正面,大縱深的突襲,後果不堪構想。因此,北方邊境的主要任務就是建設防禦工事,以面對蘇聯在國境線上的百萬大軍。
然而,中國北方大多都是平原地帶,怎樣才能防止敵人長驅直入?一向善於察言觀色的林彪迅速跟進,把毛澤東“早打、大打、打核戰爭”的思想做了理論化、具體化的闡述 。為了落實毛主席的戰略思想,主持中央軍委的林彪別出心裁地提出了“人造山” 。他認為人工堆幾座山,形成隘口,派少量兵力以火力實行封鎖,可以給前進中的敵人造成巨大障礙。這樣爭取了時間,有利於我軍組織反攻。對此,毛澤東深以為然 。
1964年12月,中共中央軍委提出堆築人造山。1965年1月,軍委辦公室會議決定成立5個修建人造山小組,先在天津、蘇北地區試點。1965年4月,毛澤東聽取有關堆山問題的回報時說:“有山的要打點洞子,沒有山的要堆山,做點工事。”1967年5月,工程兵在北京主持召開堆山工程會議,研究制定《人造山工程戰術技術要求(草案)》,1968年2月,經毛澤東和林彪批准,總參謀部轉發了這個《要求》。
“人造山”的軍事作用
在現代戰爭中,“人造山”到底能發揮多大效用?時任蘭州軍區司令的皮定均將軍深表懷疑 。他說:“你堆起沙山,敵人也不硬攻,放上一兩個師從遠處包圍,時間久了不戰自斃。成吉思汗率領的是騎兵,離不開水草,只能從這條綠色長廊走。現在是機械化部隊,坦克、裝甲車,可以沿著這條老路走,還可以選擇很多別的路走 。”
提出者林彪對“人造山”到底有沒有用,心裡也吃不準 ,曾派秘書張雲生和李文普實地考察 。在這次考察中,張雲生和李文普還發現了“人造山”的許多設計缺陷。比如“人造山”下的工事通道太窄,火炮很難通過。更何況如果敵人不從“人造山”方向打過來,那它就更派不上用場了。回到毛家灣後,張雲生向林彪報告:“人造山”的總體感覺是不成功。聽了匯報,林彪一聲沒吭,此後數年再也沒提過“人造山”的事 。
軍中對於“人造山”的不同看法頗多 。曾經考察過西北邊陲的粟裕大將就對這種荒漠上的“孤懸小島”很不以為然 。在現代戰爭中,面對敵人寬正面、大縱深的進攻,這種設防工程比二戰中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又強得了多少呢?回到北京後,粟裕把自己的觀感委婉地告訴周恩來。沒想到,一向謹言慎行的周總理竟直言不諱地說:“我同意你的觀點 。”徐向前元帥也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發表了他對“人造山”的看法:“(林彪)借革命以營私,表里不一,好走極端,越走越令人感到不對頭。例如貫徹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他提出要在平原地帶搞什麼‘人造山’,簡直是異想天開 !”
《“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軍》一書對60年代面向蘇聯的設防工程作了如下評價 :
“經過多年努力,設防工程建設初具規模,已經建成的工事基本達到了能打、能防、能機動、能生活的要求。但是,與主體工程相比,配套工程差距較大,觀察、指揮、通信和生活保障等設施欠賬較多,難以達到長期堅守,獨立作戰的要求 。
“另外,由於作戰指導思想不明確,作戰意圖、作戰決心和設防部署頻繁變化,工事越修越多,有島就守,有山就挖,盲目性很大。按照規劃,全國要修330多個師規模的防禦工事,已經修成但不適用的坑道達40萬米,工事2000多個,相當於30多個師的防禦工事,造成很大的浪費 。
“施工中,強調拚命,苦幹,忽視科學管理和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塌方、傷亡事故較多。再者,由於缺乏統籌規劃和合理安排,不論海防工事還是陸地邊防工事,大都存在著“大正面,小縱深”的問題。是一鍾“鑲邊”工程,戰爭真的打起來,這些工事難以起到預期的作用 。”
所幸的是,高度惡化的中蘇關係終究未能演變為一場全面戰爭。
“沖溝道道山遍傷,黃沙漫漫埋殘牆。設防猶在絕密里,遊人已進工事佯。若無改革國盛強,哪能贏得安邊防!精簡軍隊大計好,面對荒涼心舒暢。”——這是長期在甘肅工作的老幹部老戰士蔚振忠先生在重回人造山時的感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