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編輯
雌蚤長3mm左右,雄蚤稍短,體棕黃至深褐色。有眼或無眼。全身多剛勁的刺稱為鬃(bristle) 。
頭部 略呈三角形,其中央的觸角窩(antennal fossa)可將頭分為前頭和後頭兩部分,前頭上方稱額,下方稱頰。觸角分3節,末節膨大,常又可分為9個假節。雄蚤觸角較長,平均向下藏在觸角窩內,交尾時將觸角上舉以挾持雌蟲。有的蚤在觸角窩前長有單眼。前頭腹面有刺吸式口器,由針狀的下顎內葉1對和內唇組成食物管,外包以分節的下唇須形成喙。蚤頭部有許多鬃,根據生長部位稱眼鬃、頰鬃、後頭鬃等,有的種類頰部邊緣具有若干粗壯的棕褐色扁刺,排成梳狀,稱為頰櫛(genal comb)。
胸部 分成3節,每節均由背板、腹板各一塊及側板2塊構成。有的種類前胸背板後緣具有粗壯的梳狀扁刺,稱前胸櫛(pronotal comb)。無翅,足3對長而發達,尤以基節特別寬大,跗節分為5節,末節具有爪1對。
腹部 由10節組成,前7節稱正常腹節,每節背板兩側各有氣門1對。雄蚤8、9 腹節、雌蚤7~9腹節變形為外生殖器,第10腹節為肛節。第 7節背板後緣兩側各有一組粗壯的鬃,稱臀前鬃(antepygidial bristle),保護著其後第8節上的臀板(pygidium),臀板為感覺器官,略呈圓形,板上有若干杯狀凹陷並且各具一根細長鬃和許多小刺。
雌蚤腹部鈍圓,在7~8腹板的位置上可見幾丁質較厚的受精囊。受精囊可分頭、尾兩部分,形狀各種蚤不同。雄蚤腹部末端較尖,其第9背板和腹板分別形成上抱器和下抱器。雄蚤外生殖器複雜,形狀也因種而異,故基與雌蚤受精囊一起被作為分類的依據。
生物學特性
人蚤主要包括卵、幼蟲、蛹與成蟲四個發育階段。一隻雌性的人蚤可以在兩百天內產出將近五百枚卵 。人蚤幼蟲的發育歷期,隨著溫度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30℃的時候只需要13 天,在23℃的時候需要十九天,在18℃的時候需要38 天,在10℃的時候需要100天。通常人蚤在卵的階段只有十二天,在幼蟲的階段可以維持兩百天,在繭階段可以維持二百五十天。而成蟲的人蚤,在沒有吸血的情況下,可以存活125 天,在吸食人血的情況下可以存活五百天,總共可以生存將近一天1000 天的生命 。
人蚤可在繭內長期靜伏, 一旦遇到周圍空氣震動( 預示宿主的來臨),就立即破繭而出。這是一種適應性反應,解釋了為什麼當人進入一度無人居住的空屋時,往往遭到大量人蚤襲擊的現象 。人蚤另一個特點是跳躍力特強,垂直高度達1 9.5公分,水平距離達3 公分,相當於一般跳蚤跳躍力的兩倍以上 。
分布
雲南及全國各省、區、市;全世界 。
宿主
人、獸、鳥等15目、77屬、130餘種和亞種動物 。
與流行病的關係
人蚤如同所有鼠疫暫存寄主一樣,一旦吸入含有鼠疫菌的血液,理應認為即被感染。因此,人蚤是鼠疫的傳播媒介,在發生人間鼠疫流行時能威脅健康人群 。在1908 年,日本爆發了一次鼠疫,在150 只人蚤中共有10 只人蚤感染了鼠疫菌。在我國的東北遼通地區,也爆發了一次鼠疫,分別採集到了三組和兩組人蚤,經分析其呈陽性 。
防治原則
編輯
1.清除孳生地。宜在平時結合滅鼠、防鼠進行,包括清除鼠窩、堵塞鼠洞、堵塞鼠洞,清掃禽畜棚圈、室內暗角等,並用各種殺蟲劑殺滅殘留的成蚤及其幼蟲。
2.滅蚤防蚤。藥物敵百蟲、敵敵畏等噴灑殺蚤有效。同時,注意對狗、貓等家畜的管理,如定期用藥液給狗、貓洗澡。在鼠疫流行時應採取緊急滅蚤措施並加強個人防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