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9月1日) 叢書名: 羅洛.梅文集 平裝: 246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300096384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人的自我尋求》的主題是關於個體人格如何在孤獨的時代得以重建。《人的自我尋求》從分析人的空虛、孤獨與焦慮入手,解釋現代人面臨的嚴重心理困境,並進一步指出,造成這一混亂的根源是價值核心的喪失、自我感的喪失、語言的喪失和悲劇感的喪失等社會歷史和文化心理的因素。然後通過強調自我意識是人不同於動物的獨特標誌;力圖論證它是人的自由賴以存在的基礎。最後試圖通過對自由、良心、勇氣等傳統價值作新的闡釋而重新確立人格整合的目標。
編輯推薦《人的自我尋求》作者羅洛·梅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以探討人的存在價值和生存意義為主題的美國存在心理學及人本主義心理學中主張自我選擇的研究取向。他的20餘部專著以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帶給現代人深刻的精神啟示。
作者簡介作者:(美國)羅洛·梅 (Rollo May) 譯者:郭本禹 方紅
羅洛·梅(1909—1994),美國存在心理學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1930年獲得奧柏林學院文學學士學位,1938年獲得紐約聯合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懷特研究院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長期工作。獲得過美國心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等獎勵。出版了《諮詢的藝術:如何給予和獲得心理健康》、《焦慮的意義》、《人的自我尋求》、《愛與意志》、《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祈望神話》等20多部著作。
第一部分 我們的困境
第一章 現代人的孤獨和焦慮
第二章 混亂的根源
第二部分 重新發現自我
第三章 成為一個人的體驗
第四章 存在之鬥爭
第三部分 整合的目標
第五章 自由與內在力量
第六章 創造性的良心
第七章 勇氣,成熟的美德
第八章 人,時間的超越者
索引
譯後記
生活在一個焦慮時代的少數幸事之一是,我們不得不去認識自己。當我們的社會處於標準和價值觀巨變的時代,不能像馬修·阿諾德(MattthewArnold)所說的那樣,給我們展示一幅“我們是什麼?我們應該是什麼?”的清晰畫面時,我們將會被拋回到對自我的追尋之中。來自各方面使人痛苦的不安全感給了我們新的刺激,讓我們不斷地追問,是否可能存在一些被我們忽略了的重要指導和力量的源泉?
當然,我也認識到,這不能籠統地被稱為幸事。相反,人們會問,生活在這樣一個分裂世界中的人怎么可能獲得內在的整合?或者,他們會質疑,生活在一個對現在和將來所有一切都不確定的時代,人們又怎么可能進行長期的發展以達到自我實現呢?
大部分富有思想的人都思考過這些問題。心理治療師們對此並沒有什麼奇妙的答案。可以肯定的是,深蘊心理學給我們新的啟示,使我們能夠洞察那些促使我們像現在這樣以這種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動的潛在動機,它對於我們尋找自我也會起到關鍵性的幫助作用。但是,除了所接受的技術性訓練以及自己的自我理解以外,還有某種東西給作者以勇氣,使他敢於踏入天使們不敢闖入的禁區,並就我們在本書中將要面對的難題提供他自己的觀點和經驗。
這種東西,是心理治療師在與那些努力戰勝自己的問題的人們共同合作時所獲得的智慧。他具有非同尋常的(即使通常是負擔沉重的)特權來陪伴人們經過內在的、意義深遠的鬥爭以獲得新的整合。而如果心理治療師不能從中窺探到今天使人們不能看清自己以及阻止他們發現自己能夠確定的價值觀和目標的東西,那他就真的很愚蠢了。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Adler)在談到他在維也納所創建的兒童學校時曾說,“學生教導著老師”。在心理治療中通常也是這樣的。而且我不知道心理治療師除了應該感謝那些被稱為他的病人的人,感謝他們每天教會他認識人生的問題和尊嚴之外,還能炫耀些什麼。
同樣,我也要感謝我的同事們,關於這些問題,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許多東西;我還要感謝加利福尼亞米爾斯學院的學生和教員們,當我在那裡作題為《焦慮時代的個人尊嚴》的百年慶典報告時,曾就一些這樣的觀點與他們討論,他們給予了我豐富的、富於啟發性的反饋。
本書並不是心理治療的代替品。從保證一下子就能廉價地、輕鬆地治癒心理疾病的意義上講,它也不是一本自助的書籍。但是,從另一種有價值的、深遠的意義上講,每一本好書都是一本自助書籍——它能幫助讀者通過書中所反映的內容,理解他自己和他自己的體驗,獲得關於他自己個人整合問題的啟發。我希望本書是這樣的一本書。
在本書的這些章節中,我們將不僅關注關於自我的隱藏層面的心理學新見解,同時我們還會關注從古到今文學、哲學和倫理學領域中的學者們的智慧,他們都曾試圖理解人們如何才能最佳地面對自身的不安和個人危機,並將這些智慧派上建設性的用途。我們的目的在於發現能夠據以抵制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安的方式,發現我們自身內在力量的中心,並且,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指出在一個幾乎所有一切都不安全的時代里如何獲得我們可以依靠的價值觀和目標的途徑。
羅洛·梅
於紐約
羅洛·梅的《人的自我尋求》(Man'sSearchforHimself)一書於1953年由諾頓出版公司(W.W.Norton&CompanyInc.)出版,並分別於1967、1973和1982年再版。1982年再版時加上了副標題“生命和個人完滿的路標”(SignpostsforLivingandPersonalFulfilment)。
作者在“前言”中指出了寫作該書的目的。“當我們的社會處於標準和價值觀巨變的時代……來自各方面使人痛苦的不安全感給了我們新的刺激……人們會問,生活在這樣一個分裂世界中的人怎么可能獲得內在的完整?或者,他們會質疑,生活在一個對現在和將來所有一切都不確定的時代,人們又怎么可能進行長期的發展以達到自我實現呢?”羅洛·梅敢於踏入天使們不敢闖入的禁區,他在本書中對將要面對的難以回答的問題提供了他自己的觀點和經驗。“我們的目的在於發現能夠據以抵制我們這個時代的不安全感的方式,發現我們自身內在力量的中心,並且,在我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指出在一個幾乎所有一切都不安全的時代里如何獲得我們可以依靠的價值觀和目標的方式。”讀者通過書中所反映的內容,能看到他自己和他自己的體驗,獲得關於他自己個人整合問題的啟發。
《人的自我尋求》的主題是關於個體人格如何在孤獨的時代得以重建。在內容上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有集中論述的主題,而這些主題又彼此關聯,服務於共同的主題。本書第一部分是“我們的困境”,從分析人的空虛、孤獨與焦慮人手,解釋現代人面臨的嚴重心理困境,並進一步指出,造成這一混亂的根源是價值核心的喪失、自我感的喪失、語言的喪失和悲劇感的喪失等社會歷史和文化心理的原因。第二部分是“重新發現自我”,通過強調自我意識是人不同於動物的獨特標誌,力圖論證它是人的自由賴以存在的基礎。第三部分是“整合的目標”,試圖通過對自由、良心、勇氣等傳統價值作新的闡釋而重新確立人格整合的目標。
《人的自我尋求》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的特徵:
其一,飽含人生智慧。羅洛·梅在書中探討了20世紀中期以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技術文明的不斷發達帶來的卻是人們精神文明和自由價值日益滑落的嚴峻問題。羅洛·梅教導我們,在空虛、孤獨與焦慮的時代如何找到自我的精神家園,傳統精神價值如何在現代和後現代處境中達到重建。羅洛·梅的這本書開啟了我們的智慧人生,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改進了我們的思維方式。當然,本書不是心理治療的代替品,也不是一本自助的書籍,而是告訴我們如何更好地思考我們此時此地正在做什麼,幫助我們從自己內部找到意義。
其二,反映了時代特色。羅洛·梅的《人的自我尋求》寫於20世紀50年代,可它並沒有過時。儘管探討人的存在本質是任何時代都關注的學術主題,但並不是每一本書都具有該書所具有的這樣有益的指導作用。羅洛·梅在書中帶領我們探討如何尋找自我,為我們提供如何過更有意義的生活的建議。誰要想了解自己,了解自己與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關係,都應該讀讀這本書。
其三,極具可讀性。羅洛·梅用廣大讀者可以理解的通俗語言闡述了他的基本心理學和哲學理論。他綜合運用了古希臘神話、聖經故事、文學作品、哲學著作、心理學文獻和臨床案例,書中的傳說、寓言和比喻比比皆是,趣味性強,引人入勝。該書一經面世就獲得了成功,就連它的批評者也承認它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
本書由郭本禹和方紅共同翻譯。我們的翻譯工作得到了策劃編輯龔洪訓先生和文字編輯駱驍小姐的幫助,特此致謝。
郭本禹
2008年8月15日
第一章 現代人的孤獨和焦慮
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其主要內在問題是什麼?當我們透過造成人們失調的外在原因,如戰爭的威脅、兵役以及經濟的不穩定等時,我們所發現的是潛在的衝突嗎?誠然,就像其他任何時代一樣,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所描述的失調症狀也是不幸福、無力決定婚姻或職業、生活中泛化的失望和無意義,如此等等。但是,這些症狀的背後究竟是什麼呢?
在20世紀之初,導致此類問題的最常見原因正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所充分描述的——是個人難以接受生命中本能的、性慾的一面以及由此引起的性衝動與社會禁忌之間的衝突。此後,到了20世紀20年代,奧托·蘭克(OttoRank)提出,當時人們出現心理問題的潛在根源是自卑感、不確切感和罪惡感。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心理衝突的焦點再次發生了轉移,正如卡倫·霍妮(Karen Hormey)所指出的,常見的共同特徵是個人與群體之間的敵意,而且這種敵意通常與對那些超過自己的人所懷有的競爭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