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

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

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是黨中央機關報派駐廣西的常設新聞機構,前身是人民日報駐廣西記者站。2009年8月5日,自治區黨委郭聲琨書記、馬飈主席親自為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成立揭牌。

人民日報社簡介

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1948年6月15日,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併而成的中共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在河北省平山縣裡莊創刊,毛澤東同志為人民日報題寫報頭。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遷入北京(當時的北平)。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將人民日報轉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並沿用了1948年6月15日的期號。
《人民日報》為中國第一大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上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報紙之一。人民日報是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報紙,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聯繫政府與民眾的橋樑,也是世界觀察和了解中國的重要視窗。人民日報及時準確、鮮明生動地宣傳黨中央精神和中國政府最新政策、決定,報導國內外大事,反映最廣大人民民眾的意願和要求。近60年來,黨中央對人民日報非常關心,從辦報思想、辦報方針到日常宣傳、內部建設,都有明確、重要的指示,為人民日報的宣傳報導和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人民日報十分重視,胡錦濤總書記多次對人民日報宣傳報導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為人民日報在新形勢下的改革發展創新指明了方向。

廣西分社簡介

2009年8月5日上午11時,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成立暨揭牌儀式在南寧舉行。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郭聲琨、自治區主席馬飈、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楊振武、人民日報社經濟社會部主任皮樹義共同為分社揭牌。
楊振武在致辭中指出,記者站改為分社,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人民日報高度重視、親切關懷的結果,體現了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人民日報的大力支持。
新成立的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社長鄭盛豐在發言致謝中,表達了對廣西區黨委、區政府和社會各方多年來所給予的寶貴支持的真誠謝忱,他率領全分社人員在揭牌儀式上合唱的自創社歌《乾就乾好》,展現了分社的高昂士氣和進一步做好宣傳報導的決心,贏得了全場的喝彩。
經黨中央批准,人民日報社近期進行了機構與職能調整,在國內外設立72個分社。記者站改為分社後,將由單一向人民日報供稿,變為向人民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及社屬報刊供稿,統籌負責人民日報社在當地的新聞採訪、報紙發行、數字傳播和網路建設等工作,從基礎和源頭上為報網融合、資源共享創造條件,為創建國際一流媒體、增強新聞核心競爭力打好基礎。
作為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前身的人民日報駐廣西記者站,自1987年4月恢復建立以來,采寫和發表了大量報導,滿腔熱情地宣傳廣西的發展與變化。其中,《中南海的關懷與壯鄉巨變》、《好支書王任光事跡傳壯鄉》、《風生水起北部灣》等優秀報導對實際工作產生良好推動作用並深受好評。《風生水起北部灣》在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後,標題成為一句非常提振人心的口號,廣為流傳;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之時,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表的長篇特稿《八桂邁向新一極》,以其特有的高度、力度和深度,展現了自治區成立50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輝煌成就,體現了人民日報的“高出一籌”。
富有成效的宣傳報導,使記者站榮獲“廣西新聞出版系統先進集體”、“廣西抗洪搶險宣傳報導先進單位”等稱號。2001年,鄭盛豐、龐革平、羅昌愛等采寫的《南丹礦區發生特大透水事故》榮獲“中國新聞獎”。多年來,記者站記者還連續獲得了幾十項“廣西新聞獎”。

社長:鄭盛豐

鄭盛豐,生於1952年8月,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分社隆重成立 社長激昂致辭

鄭盛豐工作經歷十分簡單:大學畢業後先後供職於廣西日報和人民日報。當過編輯,但更長的時間是擔任人民日報派駐廣西記者。在被稱為“壯鄉首府”的南寧,一“駐”就是十幾年,他本人也樂“駐”不疲。
作為農民的兒子,就性格而言,鄭盛豐太耿,太直,太愛憎分明,對人對事“方有餘而圓不足”;年屆半百,似仍不“成熟”。
因為這個緣故,鄭盛豐在把自己真實的一面展現於人的同時,也努力把生活中的真實展現給讀者。新聞採訪中,他常常被哪些“大寫的人”感動得淚流不止。面對醜惡,他又拍案而起,以筆當刀,例如對南丹礦難的調查揭露……
對自己已有的新聞寫作,他不滿;對自己所選擇的新聞記者之路,他不悔。面對今後的漫漫征途,他將奮力前行。
真實.忠誠.勇氣——人民日報記者鄭盛豐印象

張驍鸞
作為中國第一大報的資深作者,鄭盛丰采訪了很多,報導了很多。但一旦試圖把他作為採訪和報導對象,卻又是很不容易的事。這不僅是因為鄭盛豐很忙,更因為他很謙虛,總認為自己沒有什麼好張揚而低調謝客。
來自博白南部客家農村的鄭盛豐,現任人民日報駐廣西記者站站長。他到底是否值得來寫,不妨聽聽他的頂頭上司、人民日報社王晨社長對他的一段評語。2003年8月,王晨社長自京赴邕,在詳細考察了人民日報廣西站後,王晨意味深長地說出了這段評價:“我們全國現在有三十多個國內記者站,三十多個國外記者站,如果每人記者站都能像廣西記者站這樣,都能有這樣的成果,有這樣一支隊伍,我們人民日報的事業就能跨出更大的步伐,取得更大的進展。”
筆者有緣與鄭盛豐相識並共事一年多,朝夕相處,多所了解。今應家鄉報人之邀,顧不得鄭盛豐的推辭,將本人所知道的鄭盛豐擇其概要略作描述。
一個目光深遠的瞭望型記者
美國著名記者兼報業經營家普利茲曾形象地把新聞記者比作屹立船頭的時代瞭望者。鄭盛豐當然不會認為他已成為普利茲讚美的“時代瞭望者”。但鄭盛豐擔任人民日報駐廣西記者20年來,所寫的不少報導,確實又體現出他的職業“瞭望”功能。他的有些報導,因此而長期為人們所樂道。
例如,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當時廣東已在改革大潮中大步前行,而廣西卻在徘徊觀望,甚至因怕“肥水流外人田”而人為設定市場邊界障礙,以至改革與發展總是落後一拍至數拍。鄭盛豐很希望用他的報導來推動廣西人的觀念轉變和思想解放,進而推進廣西的建設與發展。
終於,1986年,他發現了一個機會:這年夏秋,先是廣西高層領導多年來第一次主動赴廣東“考察學習”,繼而廣東領導回訪廣西。對此,鄭盛豐滿懷興奮,立即深入採訪,很快成篇,這年9月24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的顯著版位幾乎一字不改刊出鄭盛豐的得意之作《廣西藉助廣東振興經濟》,報導配有一個醒目的引題“觀念起變化 下棋找高手 弄斧到班門”。
這篇視角獨特的報導剛刊出,中央電視台當天早上就在“新聞聯播”中全文轉播,兩廣主要報紙在次日也都全文轉載,後來新華社在地方分社業務研討會議上還對這篇報導進行專門分析。這篇報導在廣西,對人們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產生了巨大而長久的積極影響。
提到鄭盛豐的“瞭望”,不能不聯想到至今已聲名遠播的北海市。鄭盛豐當年關於北海的一篇重頭報導,影響也經久不衰。在行政管轄上起起落落甚至一度成為全浦縣下屬一個公社的北海,雖然於1984年4月就被批准為中國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但直到1992年時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後任社長)的邵華澤到北海,他藉機極力建議邵總在報導上給北海以傾斜支持,理由是北海是廣西也是中國民族地區唯一的沿海開放城市,給其輿論支持促其加快發展,含有經濟、民族和政治等多重意義。邵華澤以其報人、將軍和哲學家的敏銳,拍板認同。
1月29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出署名為“本報記者邵華澤、鄭盛豐”的新聞《廣西北海市迅速崛起前景廣闊》。在邵華澤擔任人民日報總編和社長的11年間。署名為“本報記者邵華澤”的國內新聞僅此一篇,他與地方記者共同署名發表新聞,這也是獨一無二的一篇。
北海這篇重頭報導的刊發,有三點不同尋常:一是作者重要;二是形式特別,頭版頭條配發評論《眼光遠大 腳踏實地》和地圖,三管齊下報導一個地級市,這在人民日報極為罕見;三是時機把握得極好。報導刊發兩個月後,鄧小平南巡並發表重要講話,人們就更認定人民日報這樣打破常規報導北海是傳達出中央的意圖,各種投資洶湧而至。這些年來,北海人一直認為,北海有世人矚目的開發熱,人民日報的報導功不可沒。
11年後,當沉寂多年的北海即將迎來新的建設開發熱潮時,鄭盛豐再次向現任社長王晨積極建議,並深入采寫長篇通迅《北海:喜聽發展新濤聲》,刊於2003年8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再次引起轟動,因而極大的產生推動力量。北海上至書記市長,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爭相傳閱。
在南寧,鄭盛豐1997年5月28日刊於頭版頭條的一篇題為《南寧個體戶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重頭新聞,也顯得“高出一籌”而具有深遠影響。這篇報導,從另一個角度表現了鄭盛豐的獨具慧眼:第一,在當時全國對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尚未引起很大注意時,作為記者的鄭盛豐便敏銳而鮮明的提出這人問題;第二是鄭盛豐為此親自赴京匯報,促使報社給這篇新聞配發《刮目相看個體戶》的評論員文章和一幅照片,人民日報在如此重要的版位“三招並舉”突出刊發,這是極其少有的。第三,新聞所寫,也謳歌了南寧的精神文明和新時期的個全體戶。在這篇新聞刊發數月後,黨中央對做好“再就業”做出重大的決策並下發一系列檔案,在今後很長時期,這都將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重大問題。
作為新聞工作者,重要是能否忠實於人民並當好社會“瞭望者”,進而對相關問題發出有價值的報告、預告或忠告、警告。多年來,鄭盛豐一直努力這樣去做。這是他之所以能為同行所折服、為人們所敬重的一個原因。
一個敢說真話的戰鬥型記者
作為記者,如失去真誠和勇氣,將會怎樣?
作為人民日報記者,如不努力為人民講話,又將會怎樣?或許是出身於農村,或許是由於父輩的基因遺傳和職業的多年薰陶,作為記者的鄭盛豐,他的本質或許可用六個字來概括:真實,忠誠,勇氣!
有人說,鄭盛豐太過耿直,太過愛憎分明,對人對事過於“方有餘而圓不足”……
問題是,作為記者,如變成只會逢迎而不講是非、只精於圓滑而不講原則、只明哲保身而不敢迎難而上,這還是讀者所歡迎、人民所期待的記者么?
好在鄭盛豐不是這種記者。多少年來,常常在面對艱險之時,最能檢驗和體現他的記者本色:為人民說真話,說人民心裡話!
鄭盛豐這方面最典型的表現是關於南丹礦難的揭露報導。
2001年7月,恰好是中國共產黨隆重紀念建黨80周年的這個月,有“錫都”之稱的廣西河池南丹縣發生嚴竽重的礦難瞞報事件,礦工因透水事故死亡81人。如此人命關天竟又如此膽大妄為企圖瞞天過海,鄭盛豐無法漠然以對了。他組織和帶領記者站同伴,冒險調查,全力揭黑!所寫內參經總社直送中央領導。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看到內參後明確批示,表示要堅快查個“水落石出”!
一場重大的礦難的隱瞞與反隱瞞,一場在正直的新聞記者與官礦勾結的黑惡勢力之間的生死較量,有如“短兵相接”般全面展開!最後,真實勝利了,正義勝利了,人民勝利了!南丹礦難大白於天下,81名遇難礦工得以屍骨還鄉,100多名涉案人員被繩之以法。朱鎔基總理多次動情地說:如果沒有人民日報記者的揭露,那些死難礦工就很可能永遠冤沉水底了!
南丹礦難作為中國第一例首先由新聞記者揭露的重大災難事故,相關報導獲得了多項榮譽:獲得2001年度中國新聞獎、人民網系列報導獲人民日報社精品獎、南丹事故內參獲中國報刊優秀內參特別獎;鄭盛豐等記者對南丹礦難的揭露性報導還入選“2001年影響民生的十大新聞”和“2001年十大傳播突破獎”;人民日報編委會隆重通令嘉獎鄭盛豐等4位參與南丹礦難報導的廣西記者。改革開放以來,人民日報國內記者因為一個系列報導同時獲得如此多項殊榮,鄭盛豐及其所在廣西站首開先例。
中國記者在南丹礦難報導上的舉動,還超越國界引起國外同行的注意。2002年4月,英國bbc廣播公司兩名記者專程飛赴南寧,專題採訪鄭盛豐。BBC製片人何麗(中文名)說,人民網關於南丹事件的報導,使她強烈感受到中國同行的正義感和使命感,感受到中國的社會進步。中國中央電視台也派出記者到南寧專門採訪了鄭盛豐,並製成專題在“經濟半小時”播出。半年後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其中很多條款也吸取了南丹礦難的教訓。
當然,對鄭盛豐帶領同伴揭露南丹礦難,在“水落石出”之後也絕非是讚美之詞。這當中,既有礦難責任礦主邪惡勢力的威脅,也有相關官員的公然責罵。
鄭盛豐怎么想呢?“做我們應該做和必須做的事情,”他淡然笑道,“是非曲直,自有人民和歷史評說。”
一個勇於探索的改革型記者
有人提議,人民日報應評給廣西記者站一個特別的改革獎。因為,廣西站是人民日報社歷年來改革呼聲最高的一人記者站,也是進行各種“試驗田”探索最多的一個記者站。當然,從某種意義上說,廣西站或許也是遭受批評最多的一個記者站。對鄭盛豐來說,讚揚也罷,批評也罷,這都從不同角度證明著:人們在關注廣西站,在注視著總在呼喚改革也勇於改革的鄭盛豐。
作為中國第一大報的駐站記者,毫無疑問,立站之本是新聞。而如何更好地提升新聞生產力,為社會人民“生產”出更多的優質新聞產品,這正是鄭盛豐經常考慮並渴望率先突破的核心問題。
由於人民日報廣西站多年來通常只有兩名正式記者,采編力量嚴重不足,鄭盛豐在積極創辦地方編制的人民日報廣西新聞中心的同時,先後多次書面和口頭向總社提出寧願退出自己的北京編制,多調一個正式記者進廣西站。世人皆知,失去了總社編制,就如同一個臨時聘用人員,在站里實質上就變成可有可無了。但鄭盛豐對此毫不猶豫,由此可見鄭盛豐對發展壯大記者站的急切心情之一斑。這在人民日報各省市區記者站,甚至在全國新聞界,都是聞所未聞的啊!
鄭盛豐經常談到,體制創新,成本最小,價值最大,因而希望把廣西記者站變成報社的綜合改革試點站,希望廣西站率先成為創建分社的試點,為人民日報地方新聞事業的發展走出一條新路來。鄭盛豐多年前就提出記者站要具有“三庫”功能和實力,即人民日報廣西站要成為黨中央機關報在地方高出一籌的 “信息庫、人才庫和思想庫”。
“這絕非易事,但也並非辦不到。”鄭盛豐說。
目前,鄭盛豐創建的人民日報廣西新聞中心和人民日報廣西網路中心,都已在為發展人民日報新聞生產力而相互運作謀劃中。
為有利於人民日報廣西事業的發展,鄭盛豐還在國內記者站先人一步,克服諸多困難,藉助各方力量,在南寧市最迷人的黃金地段,建成人民日報廣西站的兩棟大樓。這兩棟在人民日報國內記者站中面積最大、地段最好的新樓,本身也是鄭盛國勇於改革和探索的產物。
此外,在廣告經營方面,廣西站也曾連續多年在人民日報全國記者站中獨領風騷。這在經濟落後的廣西要本來是難以做到的,卻被鄭盛豐做到了!其背後,無疑也是“改革與發展”的觀念與意識在起主導作用。
博白客家山村走出來的鄭盛豐,已在人民日報工作20年。至今他既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新近又被總社提升為全國5個正廳級站長之一。在旁人看來,也算“功成名就”了。但鄭盛豐總不滿足,甚至常生遺憾。
遺憾一:他常嘆自己學習不夠,提高不快而落伍於社會。其實他是一個勤於學習和善於學習的記者。為激勵大家,記者每一名職工,都不止一次得到他個人出錢購買贈送的書籍。
遺憾二:他常感嘆未能更多的報效家鄉。他每談到家鄉,總是充滿關切和摯愛。從他前不久應邀回博白所做的一次關於“客家精神”的演講中,就可看出他的客家情懷和他對家鄉深深的熱愛!
不管個人遺憾有多少,對於客家新聞驕子鄭盛豐,家鄉父老將會一如既往衷心祝願他在新聞記者的新征程上,繼續揮寫新篇章,創造更多新輝煌!
(作者:張驍鸞,人民日報社華南版記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