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從歷史和哲學的角度,分別探討了中國是否具有獨具特色的權利思想,以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的中西方進行權利對話是否可能的問題。本書結合宋明以來中國儒家思想與19世紀後中國權利概念和權利話語的發展歷程,以大量的思想史材料證明,中國始終存在一種與自身文化傳統一脈相承,並且基於自身需要而產生的獨特權利話語,但這種特色並不會也不應妨礙中國與西方在權利話語方面進行密切交流和對話。本書認為,跨文化的權利話語對話是一個動態和複雜的過程,只有具有各自獨特權利話語的中西方國家都對此持開放態度,權利對話才能成為跨越彼此觀念隔閡的橋樑。作者介紹
安靖如 (Stephen C. Angle),美國密西根大學哲學系博士,現為美國維思里安大學 (Wesleyan University) 哲學系教授;2006-2007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富布賴特訪問學者。著有《人權與中國思想》、《中國人權讀本》、《聖境:宋明理學的當代意義》及二十餘篇學術論文。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儒家倫理和政治哲學、德性倫理學、宋明理學、現代中國政治哲學以及比較哲學方法論等。作品目錄
前言與致謝人物表
第1章導論
1.1最近的歷史
1.2目前的方法:洞見與局限
1.2.1多元主義
1.2.2普遍性
1.2.3“厚實”與“單薄”
1.2.4對話與變革
1.2.5歷史與儒家思想
1.3關於本書的內容
第2章語言、概念與多元主義
2.1各種概念
2.1.1語言與概念
2.1.2邁向整體性理論
2.1.3一種共同的實踐
2.1.4客觀性
2.2概念的距離
2.2.1交流的中斷
2.2.2由詞來說話
2.3多元主義
第3章多元主義的後果
3.1我們自身的價值觀
3.2靜態的態度
3.2.1忽略
3.2.2壓制
3.2.3適應
3.3動態的接觸
3.3.1實用主義的分歧
3.3.2實質性接觸
3.4多樣化的策略與分裂的共同體
第4章新儒家思想向合理欲望的轉變
4.1新儒家思想反對欲望?
4.2包容欲望
4.2.1黃宗羲
4.2.2陳確
4.2.3顧炎武
4.2.4戴震
4.3結論
第5章19世紀的淵源
5.1國際法的翻譯
5.1.1《海國圖志》
5.1.2丁韙良的《萬國公法》
5.2洋務運動
5.3日本
5.3.1翻譯
5.3.2儒家、自由主義者、激進主義者與官僚
5.419世紀90年代的改良主義者
5.4.1改革的傳統
5.4.21898年前的民權
5.4.3個人權利?
5.4.4張之洞
5.4.5來自香港的聲音
5.5結論
第6章20世紀初的活力
6.1梁啓超與耶林
6.1.1求諸“歷史”?
6.1.2耶林為權利和法律而鬥爭
6.1.3梁啓超與權利
6.1.4“權利”與法律
6.2劉師培的“權利”概念
6.2.1私利
6.2.2合理的能力
6.2.3引申
6.2.4權利與義務
6.3結論
第7章1949年以前的變化、延續與合流
7.1陳獨秀
7.2高一涵
7.3合流:杜威
7.4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
第8章保持特色與繼續接觸
8.1權利與利益
8.1.1將權利視為受保護利益的西方權利理論
8.1.2中國人的利益
8.1.3接觸
8.2權利與和諧
8.2.1西方理論中的衝突與和諧
8.2.2中國人的和諧
8.2.3贏得和諧
8.3政治權利與經濟權利
8.3.1複雜的現實
8.3.2分析與接觸
第9章結論
參考書目
辭彙表與索引
譯者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