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視閾的文藝美學探究

人學視閾的文藝美學探究

《人學視閾的文藝美學探究》是2010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祁志祥。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人學視閾的文藝美學探究

祁志祥,男,1958年生,江蘇大豐人,文學博士,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上海市美學學會副秘書長,全國大學人文研究會理事。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出版個人專著11部,發表論文200餘篇。曾獲國家圖書獎榮譽獎、晉版圖書一等獎、華北圖書優秀獎等。 文藝理論代表作:《中國古代文學原理——一個表現主義民族文論體系的建構》(學林出版社1993)、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美學研究代表作:《美學關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中國美學的文化精神》(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中國美學原理》(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佛教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似花非花——佛教美學觀》(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人學研究代表作:《中國人學史》(上海大學出版社2002)、《中國現當代人學史》(學林出版社2006)、《國學人文讀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

圖書目錄

代序:走向人學的文藝美學研究

上編 人學的拷問

引論

第一章 “人學”的歷史追溯及問題考量

第一節 “人學”涵義及源流

第二節 我之人學觀

第二章 國學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

第一節 “國學”考析與“人文”辨義

第二節 “人性”觀與“人道”觀

第三節 “民本”觀與“仁政”觀

第四節 “法制”觀與“法治”觀

第五節 “富民”說與“自由”觀

第六節 “和諧”觀與“革命”觀

第七節 “平等”觀與個性觀

第八節 “公私”觀與“理欲”觀

第九節 “人才”觀與“大同”觀

第三章 中國人文思想史上的六次啟蒙

第一節 周代:“天”、“神”的退場、“人”的覺醒和“民”的凸顯—— 第一次啟蒙思潮的掀起

第二節 六朝:鍾情任欲,適性逍遙—— 第二次啟蒙思潮的奔突

第三節 明清:理欲之辨、義利之辨、公私之辨、凡聖之辨—— 第三次啟蒙思潮的洶湧

第四節 近代:中西攜手、共擊綱常—— 第四次啟蒙思潮的交匯

第五節 “五四”運動:高揚西方價值、批判專制思想 第五次啟蒙思潮的激盪

第六節 新時期:“人性”的回歸和“人權”的正名—— 第六次啟蒙思潮的勃發

第四章 “人權”入憲的歷史回顧及意義評估

第一節 新中國《憲法》與“人權”始分終合

第二節 “人權”入憲是新時期對“人權”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

第三節 “人權”入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第五章 民主、穩定與政治文明

第一節 “人民民主”與“公民民主”

第二節 “民主”與“法制”

第三節 “民主”與“代議”

第四節 政治文明、社會穩定源於民主

中編 文學的透視

引論

第六章 文藝創作的人學原則

第一節 理性的人與動物的人

第二節 對象的人與主體的人

第七章 文藝是審美的精神形態

第一節 非本質主義給文藝本質思考的啟示

第二節 精神形態:文藝的基本屬性

第三節 審美特徵:文藝的特殊屬性

第八章 文藝情感特徵的系統透視

第一節 “情感”奧秘剖析

第二節 創作主體的情感素質

第三節 把握世界的情感方式()

第四節 創作發生的情感衝動

第五節 創作過程的情感波動

第六節 文學文本的情感特徵

第七節 文學接受的情感要求

第八節 披文入情的接受方式

第九章 中國“文學”觀念的古今演變

第一節 從雜文學到美文學

第二節 文學概念的古今、中西比較

第十章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建構

第一節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體系的敘述結構

第二節 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表現主義體系

第十一章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思想嬗變

第一節 “五四”時期的“文學革命”

第二節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倡導

第三節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價值轉向

第四節 從“資產階級革命”到“無產階級革命”

第五節 從“人道主義”到“馬克思主義”

第六節 從“人性論”到“階級論”、從“人的文學”到“無產文學”

第七節 從“唯心論”到“唯物論”、從“浪漫主義”到“現實主義”

第八節 從“個人主義”到“團隊精神”、從“個性文學”到“人民文學”

第九節 從“自由”到“遵命”、從“藝術自律”論到“革命工具”論

下編 美學的探尋

引論

第十二章 美學新變:從現成論到生成論

第一節 從確定到不確定與從可解到不可解

第二節 從求真到求效與從本質到實用

第三節 從直觀到參與與從反映到創造

第十三章 美不可言與美不廢言

第一節 解構主義美學的價值

第二節 解構主義自身的矛盾和局限

第十四章 “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獻疑

第一節 馬克思的“人的本質”觀

第二節 “人的本質”及其對象化考析

第十五章 美是普遍快感的對象

第一節 “美”的雙重語義

第二節 凡是“愉快的”都叫“美”

第三節 只有普遍令人愉快的才是真美

第四節 美感與快感並無質的區別

第五節 動物也有自己的愉快對象

第六節 美與真、善的聯繫與區別

第七節 美的主客觀之爭在此消失

第八節 與桑塔亞那的區別

第十六章 中國美學研究的拓展與深化

第一節 美學是感覺學

第二節 中國美學的橫向研究與系統梳理

第三節 中國美學的縱向研究及歷史分期

第十七章 中國古代美學思想系統觀

第一節 中國古代普遍的美本質觀

第二節 儒家美論

第三節 道家美論

第四節 佛家美論

第五節 中國古代的審美特徵論j

第六節 中國古代的審美方法論

第十八章 中國古代詩文美學的歷史演進,

第一節 先秦兩漢:中國詩文美學的奠基期

第二節 魏晉南北朝:中國詩文美學的突破期

第三節 隋唐宋金元:中國詩文美學的發展期

第四節 明清:中國詩文美學的綜合期

第五節 近代:中國詩文美學的借鑑期

第十九章 道家美學觀:“至樂無樂”

第一節 老子:“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第二節 莊子:“大美不言”、“至樂無樂”

第三節 《呂氏春秋》:“不見之見,不聞之聞”

第四節 《禮記》:“至樂無聲”、“至敬無文”

第五節 《淮南子》:“至樂不笑”、“無味足味”

第六節 玄學:以無御有,以寡治眾

第七節 “無”之美的表現形態

第八節 經驗之美的有限性

第二十章 佛教美學觀:“寂滅為樂”

第一節 “美色淫聲,皆是苦本”

第二節 “於色不樂,心得解脫”

第三節 “以大寂為至樂”、“以無為為滋味”

第四節 “法喜”與“法樂”

第五節 淨土極樂

第六節 相關美學問題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