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邯鄲遺址

京杭大運河邯鄲遺址

邯鄲境內現存大運河主要流經邯鄲東南部魏縣、大名、館陶縣等地。肇始於東漢末期、形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延續至今的邯鄲運河文化,以其跨越時空之長、流經地域之廣、遺存之豐富,在中國大運河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2007年9月,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啟動。2008年3月,邯鄲市成為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33個聯盟城市之一。大運河邯鄲段是中國古代運河的肇始地之一。 經考古調查統計,大運河邯鄲遺存豐富,全長141.8公里,流域面積701.5平方公里,是中國大運河中段重要流域,並保存大量與運河有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邯鄲大運河歷史上曾屢經變遷,東漢末期稱白溝,隋唐時期以永濟渠、御水、淇水互稱,宋金元時期多稱御河,明清時期稱衛河,今稱衛運河或漳衛運河。

與之相應,肇始於東漢末期、形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延續至今的運河文化,以其跨越時空之長、流經地域之廣、遺存之豐富,而成為邯鄲歷史文化中一朵亮麗的奇葩,並在中國大運河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一席之地。

運河遺存

邯鄲境內現存大運河主要流經邯鄲東南部魏縣、大名、館陶縣等地,長約百餘公里,下與著名的京杭大運河貫通。

申報世遺

國家文物局於2007年9月正式啟動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2008年3月,邯鄲市正式成為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33聯盟城市之一。

2009年3--4月間,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根據國家和省文物局“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部署,並受河北省大運河保護規劃辦的委託,組成了由所長領隊、專業人員及相關各縣文物部門業務人員參加的文物調查隊,主要對邯鄲段古運河相關資料進行了蒐集和疏理,並對古運河所涉及的魏縣、大名、館陶、邱縣、曲周等五縣範圍內進行了實地調查和研究,基本理清了白溝、利漕渠、永濟渠、西渠(又名通濟渠)、御河、衛河等不同時期、不同區段古運河的大體流經線路,並發現了部分運河河道及相關遺蹟。目前,野外調查及資料整理工作已基本結束,並向上級部門呈報了《古運河邯鄲段考察報告》。

此外,調查人員還對大名縣小包頭段漢代河堤、趙鴨窩段古河道及新石器時代遺址、館陶縣鴨窩村段及淺口村段老漳河故道、果子園唐代墓群等作了實地調查。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史料缺乏,以及大部分河道均被淤埋在現地表深處,難於窺見全貌,所以,本次考察及對各時期古運河流經線路的認識,難免會與實際存在一定的出入,但自漢魏時期的白溝開始,到今之衛河,自西向東、由西北向東南,逐漸遷移的趨勢還是可以肯定的,所劃定的古運河的線路位置,也有待將來新的材料逐步證實和修正。

運河北段

河北段大運河邯鄲遺址始於東漢末年,溝通海河和黃河兩大水系,流經河北廊坊、滄州、衡水、邢台和邯鄲5市,總長近600公里。

縱貫中國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已有2500年歷史,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是世界上里程最長、最古老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運河之一。

京杭大運河河北段 京杭大運河河北段

據河北省大運河申遺辦負責人孫晶昌介紹,京杭大運河沿線的8個省、直轄市的31個遺產區,共有27段河道和58處遺產點入選首批《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京杭大運河河北段共有滄州東光縣連鎮謝家壩、衡水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和滄州至德州段運河河道3處入選。

孫晶昌說,迄今為止,京杭大運河河北段邯鄲遺址運河的流向與河道基本沒變,真實性和完整性保持得很好,能有力展示出北方運河的特色,因此,該段是京杭大運河申遺的重要一環。例如,入選的滄州至德州段河道是利用河流走向的彎度來減緩水流速度,這明顯區別於南方運河利用水閘控制水流的方法。

孫晶昌介紹說,今年6月底前,大運河的所有遺產點、段都需完成準備工作。當前,京杭大運河申遺已進入“倒計時”階段。另外,滄州東光縣連鎮謝家壩和景縣華家口夯土險工是南運河僅存的兩處人工夯土大壩,都採用了獨特的建築工藝。其中,東光縣連鎮謝家壩,是由清末民初連鎮一謝姓鄉紳捐資興建,壩體為灰土加糯米漿逐層夯築,是南運河結構保存最好的夯土壩。

據孫晶昌透露,中國國家文物局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專家除了考察文物遺產點和河道的保護狀況,還特別看重當地的“軟體”建設。另外,文化遺產跟民眾的關係也是專家組評審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一環,因此,現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對當地百姓大力宣傳和普及大運河知識。

河北段大運河邯鄲遺址始於東漢末年,溝通海河和黃河兩大水系,流經河北廊坊、滄州、衡水、邢台和邯鄲5市,總長近600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