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米特

亨德米特

德國作曲家亨德米特被稱為“20世紀的巴赫”,是20世紀新古典主義代表作曲家之一。他以高超精緻的對位技巧和創新的和聲體系享譽世界樂壇。

基本信息

亨德米特
美藉德國作曲家、指揮家保羅·亨德米特(又譯“興德米特”)在1895年11月16日生於法蘭克福附近哈瑙(Hanau)的一個手工業主家庭。他從小喜歡音樂,九歲開始學小提琴,十二歲起師從法蘭克福音樂學院教師A。黑格納(Hegner),一年後又轉到該音樂學院提琴教師中的老前輩A。雷布納(Rebner)門下。這位教師發現亨德米特很有音樂天賦,就為他在音樂學院爭取了一個免費生名額。在隨後的三年中,亨德米特集中精力於學習小提琴;1912年,他開始學習作曲,後來又開始學各種樂器,最突出的是單簧管和鋼琴,此外還有中提琴等。到1915年,十五歲的亨德米特不僅在一個弦樂四重奏團中任第二小提琴手,還被法蘭克福歌劇院樂隊聘為第一小提琴手。兩年後的1917年,亨德米特應徵服役,他參加了一個團級軍樂隊,並在那裡組織了一個弦樂四重奏團,還時常舉行非公開音樂會。戰後,亨德米特重返法蘭克福歌劇院樂隊。1924年與樂隊指揮的女兒結婚。
早在進音樂學院之前,亨德米特就已開始創作;而在1919年6月2日亨德米特的作品首次公演時,他已經發展了一種帶點獨特個性的風格。在這次音樂會上演奏的作品有《鋼琴五重奏》等。此後,他開始受到音樂界的注意。1921年8月,亨德米特的《弦樂四重奏》公演,這次演出奠定了他作為德國最主要的年輕作曲家的地位。此後,為使聽眾能聽到《弦樂四重奏》,亨德米特組織了"阿瑪爾-亨德米特四重奏團",到各地舉行旅行演出。1927年,亨德米特受聘擔任柏林高等音樂學校作曲教授。在此之前,他從未擔任過教師更沒有什麼教學經驗,但他憑著演奏與作曲的國中經驗,很快就適應了這項工作。他在柏林高等音樂學校的教學一直延續到1955年。
1940-1953年間,亨德米特在美國耶魯大學任作曲教授。在這執教期間,他寫出了不少作品,主要有《降E調交響曲》(1940年)、序曲《丘比特與普賽克》(1943年)、《韋伯主題交響變形曲》(1943年)、供鋼琴和弦樂隊演奏的《四種氣質》(1944年)、《寧靜》交響曲(1946年)、《世界的和諧》交響曲(1951年)等,還為他擅長的樂器---大提琴、鋼琴、單簧管、法國號寫了協奏曲。但同時,他的演奏能力似乎有所衰竭,已很少從事演奏活動。1946年,亨德米特入美國籍。次年,他訪問了歐洲,並在這裡舉行講座、指揮樂隊。他也接到了許多來自德國(包括法蘭克福音樂學院等)的聘請,但他都沒有接受。1951年他接受了蘇黎世大學的聘請,同時在大西洋兩岸穿梭教學。1953年起定居瑞士,居住於沃韋(Vevey)附近。在晚年,亨德米特對指揮越來越感興趣,他作了幾次較大的音樂會旅行,足跡遍布南美和日本等地。1963年12月28日,亨德米特在法蘭克福病逝。
從亨德米特青年時期的音樂創作中,可以看出施特勞斯和雷格(M.Reger, 1873-1916)的痕跡,因此也可以說,屬於後期浪漫主義風格。這一時期的作品大多為室內樂,包括一些弦樂四重奏《小提琴和鋼琴奏鳴曲》等。從二十年代起,他在自己的音樂中糅合進了新古典主義的風格。這方面較為典型的例子是《小型室內樂》(1922年),這部作品的問世,標誌著作曲家已基本擺脫了過分嚴密的浪漫主義風格。雖然斯特拉文斯基和法國“六人團”也許對亨德米特的創作產生過影響,但他的新古典主義(或者更確切地說,也可稱為“新巴羅克主義”)創作顯然具有德國復調音樂的傳統。他那種和聲上和復調上的複雜結合使人想起像巴赫這樣的德國巴羅克作曲家。亨德米特承認,他曾在許多方面受惠於這位偉大的德國音樂大師。他為鋼琴寫的《調性遊戲》(1942年)就是以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集》為範本的;在其他的一些室內樂和弦樂作品中,巴羅克的大協奏曲特性也是比較明顯的。
亨德米特寫作音樂有一個特點,就是速度極快。他寫一個作品,就像寫一封信那樣輕而易舉。他寫《小型室內樂》(1922年)僅用了五天,《獨奏小提琴奏鳴曲》的終曲樂章寫於他從不萊梅到法蘭克福的火車上。他的音樂總是寫得相當穩健,但風格上似乎有些單調,這尤其表現在他的一些晚期作品中。在亨德米特近半世紀的音樂生涯中,他寫出了眾多的音樂作品。他還出版了《作曲技巧》、《傳統和聲學》、《音樂家的基本訓練》、《作曲家的天地》等音樂理論著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