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資料
阿爾托莉雅(Altria Pendragon)真身:亞瑟王(King Arthur)
職階:Saber
屬性:秩序.善
性別:女
身高:154cm
體重:42kg
三圍:73/53/76
武裝:鎧甲、劍
武器:誓約勝利之劍(Excalibur)代表顏色:藍
喜歡的東西:規矩精細的飲食,布娃娃(尤其是獅子的)
討厭的東西:粗糙的飲食,過多裝飾
Master:
《 Fate/Zero》:衛宮切嗣
《 Fate/Stay night》:Fate線:衛宮士郎 UBW線:衛宮士郎、遠坂凜、美狄亞 HF線:衛宮士郎、間桐櫻
《Fate/Grand Order》:主人公;藤丸立香
Master | 力量 | 耐久 | 敏捷 | 魔力 | 幸運 | 寶具 |
衛宮士郎 | B | C | C | B | B | C |
遠坂凜 | A | B | B | A | A+ | A++ |
衛宮切嗣 | B | A | A | A | D | A++ |
間桐櫻 | A | A | D | A++ | C | A++ |
人物介紹
亞瑟・潘德拉貢[Arthur Pendragon]是以不列顛之王的身份即位,長久以來從襲向不列顛島的撒克遜[Saxon]人手中堅守住國土的傳說之王。 同時也是圓桌騎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的領導者。亞瑟之名,以羅馬文表示的話就是“阿爾托利烏斯[Artorius]”,女性形式是“阿爾托莉雅”。
在拔出石中劍(Caliburn)後,因劍的魔力的緣故她的成長停止了。從成為亞瑟王的時候就捨棄了“人”的身份,而成為“王”,不再考慮自身感受,只擔憂國家與人民。由於拿起石中劍後就始終保持著女孩子的外貌,因此造成臣民的畏懼與不信任。稱王之後如男兒般馳騁沙場。十年間,連續獲得十二場大戰的勝利。
第四次聖杯戰爭代表愛因茲貝倫家族參戰的衛宮切嗣召喚出的劍士Saber,在第五次聖杯戰爭時又與其養子衛宮士郎訂下契約。恪守騎士精神,善良,正直,忠誠,但同時又善於獨立思考和制定自主作戰計畫。
嚴格說來她並不是英靈,而是“歸類為英靈之人”,算是生者。這是由於亞瑟王在臨死之際與世界訂下契約,在Saber臨死前與阿賴耶識定下“在活著時拿到聖杯,死後成為你的守護者(英靈中信仰薄弱的一類)守護人類的約定”,而成為Servant的。現在Saber的身體還維持在死前的那一刻不動,時間處於停止狀態。 因此對靈體很不習慣或者說靈體不能。在被召喚之前都被凍結在時間裡。要毀棄契約的話必須要以她本人的意志破壞聖杯。
最近的愛好是收集選單,對金錢的觀念感稀薄。擅長器械運動跟賭博,喜歡精細的食物跟獅子(過去曾跟小獅子生活有一個月的時間,從此對獅子很在意)。討厭粗略的食物跟過多的裝飾。
受到湖之精靈的守護可以在水上行動,但不會游泳。
食慾旺盛,酒量極好,牌技高超,無論是抽鬼牌還是21點,不僅運氣超強,實力也是壓倒性的,甚至沒認真都能在21點上力壓櫻,rider和老虎3人組(fate/ha)。
亞瑟王是保護不列顛的赤色之龍;身為擁有龍之因子者,不需使用魔術迴路,只要血液循環、吸一口氣,就可以生成魔力,相對魔術師而言是不同次元的“魔術爐心”。只要當不列顛再次陷入危機,亞瑟王便會化為火龍來拯救他們。由於本身具有赤龍屬性,所以作為Servant碰到有屠龍屬性的英雄會略處下風。
與蘭斯洛特( Lancelot du Lac)、高文(Gawaine)等圓桌騎士一同並肩作戰。蘭斯洛特曾經為阿爾托利雅立下許多汗馬功勞,也一直被阿爾托利亞感激和尊敬著。阿爾托利亞與格尼薇兒結婚後,蘭斯洛特被任命為王后的護衛。當知道王是女性,和王后結婚只不過是一場政治婚姻後,蘭斯洛特情不自禁安慰每日孤獨惆悵的皇后,最後兩人墮入情網。因為阿爾托利亞對王后格尼薇兒心存歉意,知道實情後非但沒有遷怒與兩人,反而私下感到欣慰,當事情很快因卑鄙小人泄露而暴露於民,阿爾托利亞被迫和蘭斯洛特決戰,但直到最後阿爾托利亞也沒有絲毫責怪蘭斯洛特,可惜這反而增加了這個作為王的第一騎士“湖上騎士”蘭斯洛特的負罪感。
這種背信棄義的悔恨和令他詛咒自己,怨怒阿爾托利亞不了解自己的真心實意,死前一刻仍然盤踞在蘭斯洛特心裡,所以他拋下了騎士的榮譽與高貴,在第四次聖杯戰爭中以Berserker的姿容參加了這次聖杯戰爭,希望與王交戰,以尋找到救贖,但最終也沒有如願。
在最後一戰的“劍欄之丘”上,魔法師模仿亞瑟王而造的一個人造人,傳說中亞瑟王的私生子莫德雷德在搶奪亞瑟王的地位過程中被亞瑟王殺死,而亞瑟王自己也受到致命一擊。王國毀滅,騎士團幾乎全軍覆滅。最終,亞瑟王在最後的一位騎士貝狄威爾(Bedivere)陪伴下離開,再三命令貝狄威爾將聖劍Excalibur還給湖上仙女後,靜靜的逝去。
戰術
Saber的能力被最大限度地發揮,是在從正面進行堂堂正正的搏鬥之時。
這是既充滿騎士的榮譽,也符合阿爾托莉婭審美感的戰鬥方式。話雖如此,那並不等於討厭作戰策略。由於她亦是個能幹的軍事指揮官,有討厭“毫無根據地從籌劃階段起編造的作戰”的傾向。能夠細緻地推敲作戰,再在戰場上配合時時刻刻在變化的狀況來更改行動。理所當然地,討厭卑鄙的行動儘管是作戰。
為此在第四次聖杯戰爭里,與冷靜透徹而不擇手段的Master衛宮切嗣的相性最為惡劣。
能力
職階能力
對魔力:A
阿爾托莉婭對魔術的抵抗力,在Servant中號稱最高等級。連用上了魔法陣和瞬間契約的大魔術也完全地無效化,即使是在現代擁有最高級數的技量的魔術師,也不可能以魔術的直接攻擊來傷害她。就連“令咒引起的行動強迫”也是,該命令“要是只用了一划,就可以進行反抗”,是輕易地撼動Servant系統之根乾的,異乎尋常的等級。若對手是進行魔術攻擊者,應該無所畏懼地奮勇前進、以砍擊來一決勝負。
還有,就如同她以“潘德拉貢[Pendragon]”之名示人,她是持有擔負國家守護的赤龍之因子者,帶著龍本身的魔力。那股極大的魔力,也成為了阿爾托莉婭的對魔力之源吧。正因龍這個特性而不好對付齊格菲[Siegfried]這種擁有“撲滅龍”的逸事的存在,假若在“殺龍的魔術”被使用的情況下,對魔力有著不會被充分發揮的可能性。
故事中,衛宮士郎和凜為Master時,無關兩者作為魔術師的力量、特性的差異,對魔力繼續保持在A。一方面間桐櫻為Master時,對魔力則因黑化的影響而下降到了B。
騎乘:B
由於“騎士”本來就是擅長馬上戰鬥的軍人,所以騎乘等級非常高。讓馬來拉的戰車也同樣能駕馭。
機車和汽車等由於被看作是“現代的坐騎”,可讓這個高騎乘等級適用。到了飛機一類能否適用則不明。衛宮切嗣為Master時騎乘上升到A了。不過,阿爾托莉婭能操縱的終究是到一般的乘坐物的地步。帕伽索斯、獅鷲和龍等魔獸、聖獸等級的幻想種則無法駕御。這是因為她的職階不是Rider,以及她始終是活躍於人代的王,與“駕馭幻想種的傳說”無緣。
第四次聖杯戰爭中駕馭過機車,但在第五次中則完全沒有發揮騎乘能力的場面。給予其適合的坐騎的話,戰鬥的發展可能會不同。
保有技能
直感:A
直感是在戰鬥中瞬間認清“對自己而言最適合的行動”的能力。
由於會預測彈道,也可以迴避槍械火器引起的攻擊。有等級A的話,其大體上到達預測未來的領域。透過此能力,也能某程度上無視視聽覺阻礙所致的不利[penalty]。
看破了庫丘林的絕技也是,她的技量自不待言,但與優秀的直感也有很大關係。
領導力:B
阿爾托莉婭為統治英國的王,有著頗高的領導力。她所率領的軍隊的士氣,會變得極為高。可是,其威勢卻不足以建立世界規模的廣大帝國,所以等級上停留在B(足以治理一國)。
成為了不列顛島之守護者的阿爾托莉婭。即使有著該領導力,也免除不了王國的崩潰。
魔力放出:A
藉著將魔力帶在自己的武器和肉體上來進行強化的能力。體格上貧弱的阿爾托莉婭,能正面跟Berserker一般的怪物戰鬥,也是因為用魔力大幅度強化了身體能力。有等級A的話,即使區區的短棍子,也成為有著極大威力的武器。
基於魔力放出的大幅度身體強化。那是有阿爾托莉婭的龐大魔力方能完成。
寶具
風王結界 Invisible Air
等級:C類別:對人寶具
範圍:1~2
最大捕捉:1個
藉著纏繞數層風來使光的折射率變化、遮蓋刀身的結界。
與其說寶具更接近魔術。透過此結界,可以不讓對方認清劍的距離與軌道地進行攻擊。隱藏自己的寶具,牽涉到隱藏自己的真名,所以在聖杯戰爭初期,較好地發揮了效果。另外,作為別的優點,攻擊力和命中率會得到上升。藉著把風當作刃、纏於刀身上來增強攻擊力,藉由“看不見武器”這點來使在命中率上占優勢。可是,由於優點是“看不見”,面對心眼使用者或不依賴視覺的對手,則不會發揮命中率上升的效果。
還有在第四次聖杯戰爭中,曾一舉解放凝聚的空氣,使出了一舉掃蕩敵人的對集團用遠隔武器“風王鐵槌”。
誓約勝利之劍 Excalibur
等級:A++
類別:對城寶具
範圍:1~99
最大捕捉:1000人阿爾托莉婭所持的最大最強的寶具。被當作象徵亞瑟王最為強大最為尊貴的聖劍。
是在聖劍此一範疇中立於頂點的劍,鍛造出它的並非人類。以人們的想念為原料,在地球內部結晶化作為“最強之幻想(Last Phantasm)”的究極的神造兵裝之一。原來是星之精靈所管理著的,但經過湖之少女的管理,交到了亞瑟王之手。
藉由將所有者的魔力變換成光,再從往下揮的劍的前端如雷射光束一般地放出來破壞萬物。理所當然地魔力消耗劇烈,不能夠連發。在第四次聖杯戰爭中,由Caster所召喚的身為大海魔的怪物,因為這件寶具而被燒盡了。因其規模與破壞力而被分類為“對城寶具”。
遠離一切的理想鄉 Avalon
等級:EX
類別:結界寶具
防禦對象:1人Excalibur的鞘,亦是源自亞瑟王所安息的妖精鄉Avalon的寶具。所有者會從任何傷勢當中痊癒,連老化的進行也會停止。然後藉由解放其真名,帶來最強守護的結界會被展開。連基於魔法的干涉也會無效化的這件寶具,存在本身就等同於“魔法”。
在傳說中,丟失此鞘一事令亞瑟王的人生落下不祥之影,其最後牽連到王國的崩潰。
到了現代,愛因茲貝倫在康沃爾挖掘出,並交到衛宮切嗣之手。其後,被埋進衛宮士郎的體內拯救了他的生命,成為了與阿爾托莉婭結緣的契機。在Fate路線里,知道士郎才是自己的“鞘”,兩人在聖杯戰爭中取勝了。
舊版設定
在《Fate/stay night》的原型《Fate/Prototype》中,Saber被設定為一位男性的亞瑟王。也是最初在奈須蘑菇筆下的亞瑟王
能力值:筋力:B
耐久:A
敏捷:B
魔力:E
幸運:C
寶具:C(EX)
主人公沙條綾香的Servant。
有著成熟的價值觀與正義感。棄惡揚善,懲奸除惡,賞心悅目的英雄形象。然而在話語中會夾雜著一些虛無主義的言辭。對於綾香而言他則處於理想的王子與保護者的位置。
背景與故事
阿爾托莉雅
才剛過成年儀式的少女,在那一天,被國內的人這么稱呼著
那是個戰亂的時代
戰亂的開端,是一個帝國的滅亡
原本應該是無敵的帝國,在眾多異教徒的侵略下等待著死亡
為了與異教徒戰鬥,帝國把原本守護一個島國的兵力調走了
那就是開始
她的國家失去了帝國的庇護,無法繼續獨力後,很快地分裂成了一個個小王國
異教徒的進攻
部族間,可說是自殺行為的內斗
之後,就是被稱為"如夜晚般黑暗的日子"的長年征戰時期
就在這時,她以王的繼承者的身分出生了”
--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亞瑟王的本名並非Altria (阿爾托莉雅。這是根據奈須きのこ筆下的"アルトリア"推測出來的英文),而是另一個名字--Artorius(音“阿托利斯”)。反過來考慮,奈須きのこ也許正是以Artorius為基礎、參考Maria(瑪麗亞)、Victoria(維多利亞)之類的女子名,才創造出Artoria這個名字。有學者認為"Artorius"是一個羅馬氏族的名字,代表亞瑟王具有的羅馬血統。另一種說法是,"Artorius"來源於古英國原住民Celtic(音"賽爾提克")人語言中的"artos"和"viros"(bear、man),意為“有鬍子的男人”,不過個人認為,那個年代還沒有剃鬚刀之類的東西,有鬍子的男人肯定比比皆是,所以"鬍鬚男"應該不能作為名字這樣用來辨識身份的標誌...
雖然擁有金砂般髮絲、銀鈴般聲音和碧綠色眼瞳的Saber給人太多幻想的空間,然而阿托利斯幼年被寄養卻並非出於"就算身上有著王的宿命,不是男孩就無法繼承王位"這樣的原因。相反地,正因為阿托利斯注定要成為不列顛之王,所以他的父親King Uther Pendragon(音"尤瑟.潘達剛",即尤瑟王)才需要借寄養這一方法來保護她。
總之,作為家族唯一男性後繼、阿托利斯很不巧偏偏是個私生子。雖然王位必須是由男性來繼承,但私生子的身份又難免會遭到非議甚至暗害。於是,尤瑟王聽從魔法師Merlin(音“梅林”)的建議,由他將阿托利斯寄養在普通貴族家裡。連所寄養家的貴族都不知道阿托利斯的真實身份,當然阿托利斯本人也不知情。因此,以寄居身份住在他人家中的阿托利斯,也未曾獲得特別的照顧。
然後終於有一天尤瑟王過世,國內形勢開始動盪。主教聽從梅林的建議召集所有的貴族騎士,以石中劍選定新的不列顛之王。然而,沒有人能從岩石中拔出那劍。既然沒有更好的辦法,於是騎士們一致決定通過比武選王。阿托利斯也去了,但他沒有參加比武的資格,由他所寄養的家族的兒子Kay(音“凱”,日後也成為圓桌騎士之一)代表家族參戰。然而凱進入會場後才發現竟忘了帶劍,於是請求阿托利斯回家去取。阿托利斯趕回家發現大門緊鎖,所有人都去看比武了。隨後的事不難想像,阿托利斯來不及返回比武會場取鑰匙,情急之下跑到教堂前拔出石中劍交給凱,這令所有人大驚失色。大家懷疑地把劍插回石頭裡,但就算重複了很多次,仍然是除阿托利斯之外無人能將其拔出。就這樣,騎士們終於接受了新的王。從這天起,阿托利斯被尊稱為亞瑟王。
正因為無人知道這個男孩是尤瑟王的嗣子,所以就算有些騎士心有不甘,但還是不得不相信他就是神賜予不列顛的國王。從小過著寄居的生活的阿托利斯,這份辛苦終於得到了報償。
即位不久亞瑟王就娶了Guinevere(音“格尼薇兒”)王后,作為嫁妝,王后的父親送給亞瑟王那張著名的圓桌。不過跟父親尤瑟王一樣,亞瑟王也有私生子。比父親更大膽的是,他偷情對象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姐姐摩根。亞瑟王和這個孩子既是叔侄也是父子,這個私生子就是後來叛亂的莫德雷德。
亞瑟王在位期間,不列顛迎來了空前的統一和強大。他扶貧濟弱,建立起一個繁盛的王國,騎士精神和最早的騎士的行為準則就是在這時形成的。他從湖之仙女那裡得到聖劍Excalibur,通過十二次戰役最終成功擊退了自北面來的薩克遜入侵。期間,圓桌騎士成為王國重要的一個部分。傳說亞瑟王的騎士最多時曾達到一百五十名,騎士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在圓桌上議論國內事務。雖然他們也會因為政見相合或相左而形成一些派系,但只有在圓桌上才沒有地位差異和君臣之別,每個人都被允許自由發言。在這張富有傳奇色彩的圓桌上發生了許許多多傳奇故事,其中就包括尋找聖杯。
時間推移,亞瑟王的領土在不斷擴大。他統治了法蘭西,隨後最終擊潰日漸衰落的羅馬帝國,在羅馬大聖堂接受主教的加冕,這是亞瑟王傳奇生涯中最輝煌的一段日子。天下太平之後,亞瑟王的興趣開始轉移到尋找傳說中的寶藏上。他手下的騎士們或出於受命、或出於自願,相繼離開城堡去尋找傳說中的聖杯,這些人大都有去無回。就這樣,圓桌上的騎士越來越少,強大的帝國開始走下坡路。
這時,圓桌騎士--同時也是亞瑟王的第一位騎士--Launcelot(音“蘭斯洛特”)與格尼薇兒王后的私情被曝光。蘭斯洛特逃走,格尼薇兒王后被亞瑟王判處火刑。然而蘭斯洛特強襲處刑場救走格尼薇兒,逃到法蘭西建立起自己的領地。雖然後來蘭斯洛特顧慮名譽勉強交還了格尼薇兒,但亞瑟王依然發兵親征法蘭西,留下表兄Gawaine(音“蓋文”)和侄子莫德雷德管理王國。
莫德雷德意識到這是千載難逢的良機,他發動叛亂殺死蓋文,欲強娶格尼薇兒(又是亂倫),並向回師的亞瑟王發動大戰。就這樣,在Camlan(音“卡姆蘭”,又譯劍欄)戰役中,雙方軍隊血流成河兩敗俱傷。
故事的結局正如fate線所述的那樣,亞瑟王最終以Excalibur殺死莫德雷德,而自己也受到莫德雷德的致命一擊,身邊只剩下一名騎士Bedivere(音“貝狄威爾”)。亞瑟王請求貝狄威爾將Excalibur交還湖之妖精,貝狄威爾連續兩次對亞瑟王說謊都未能如願,最終咬牙將Excalibur投入湖中。
瀕死的亞瑟王被仙女用船載向Avalon(音“阿瓦隆”),傳說他最終葬在那裡,而人民都相信亞瑟王並未死去,他會再度回來拯救世人。據稱這是在公元452年。
(ii)The Truth 史實
“亞瑟王是否真的存在於歷史中”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公元830年前後,威爾斯的一位僧侶Nennius在《Historia Brittonum》(暫譯“歷史上的不列顛”)一書中記載了亞瑟王的事跡,這是被承認的關於亞瑟王傳奇的最早文字記錄。儘管古代英國人抵抗Anglo-Saxon (音“盎格魯薩克遜”,公元六世紀入侵英國的西日耳曼人) 的地點跟亞瑟王的傳說有吻合之處,以及發現了Camelot(音“卡米洛特”,傳說中亞瑟王的王城所在地)甚至圓形石桌的遺址。然而非常遺憾地,考古學家們沒能在任何一處古蹟、或者任何一件文物上找到亞瑟王的刻印。
持反對觀點的歷史學家們認為,就像羅馬的凱撒、阿拉伯的默罕默德和蒙古的成吉思汗一樣,假設亞瑟王是建立了獨立而強大的不列顛王國的偉大國王,那么如此光輝的名字就不可能不化為文物流傳後世。正因為找不到與亞瑟王對應的客觀存在,那么亞瑟王傳說的其真實性就值得懷疑。但是即便如此,對於流傳了近一千年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傳奇故事,要否定它的真實性,似乎比起去證明它還更要困難百倍。歷史學界關於亞瑟王是否存在的研究和爭執持續了上百年,至今仍然沒有一方能作出具有壓倒性的舉證。
(II)King Uther Pendragon 尤瑟.潘達剛
“那是個漫長的,戰亂的時代
國王相信魔術師的預言,期待著一個優秀的繼承人
可是生下的小孩,並不是國王所期待的人
那孩子,不是男孩
就算身上有著王的宿命,不是男孩就無法繼承王位
少女被寄養給一個家臣,以一名騎士的小孩的身分而成長
雖然國王因此失望,但魔術師卻很滿意
本來,性別就跟成為國王是沒有關係的
更重要的是,魔術師相信,少女在預言之日以前必須離開城堡的這件事,才是真正的國王之證”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尤瑟.潘達剛是亞瑟王的父親。一般意義上認為他是羅馬的一位高級軍官,娶了賽爾提克女子。當羅馬軍隊從不列顛撤退時,潘達剛沒有離開。鑒於不列顛在擺脫羅馬帝國的統治之後,仍然依照羅馬帝國的制度和模式運轉了一段時間,那么尤瑟王很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成為名義上的不列顛之王。
亞瑟王幼年被寄養並非出於勵志,也不是什麼因為是女性這種原因,更不是魔術師的預言。說來難堪,然而就是這么一位地位相當於國王的統帥,亞瑟王卻是他與其他人的妻子偷情產下的私生子。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幼小的孩子隨時可能成為權力爭奪的犧牲品,更何況是一個私生子。為了保護未來的繼承人,尤瑟王只能把孩子交給魔法師梅林,寄養在一位名叫Ector(音“埃克特”)的騎士家裡。
(III)Merlin 梅林
站在那岩石之前,少女在想些什麼呢
回過神來,注意到後面站著一位沒見過的魔術師
“在要拔起那把劍之前,確實地想一下會比較好”
他說了,我不會騙你的,別那么做
“拔起那把劍之後,你就不再是人類了喔”
他還說,只要得到那把劍就會被人們憎恨,走向悽慘的死亡
她不可能不害怕
畢竟,魔術師確實地讓她看到了
看到拔出那把劍後,她會走向怎么樣的一個末日
“---不”
可是,這讓少女下了決心
就算看到了自己的未來,她也用力地點了點頭
魔術師問了,這樣好嗎
“---有許多人在笑著。我想,那一定不會錯”
她的手搭在劍上
魔術師似乎很困擾地背過臉去
“奇蹟需要代價。作為交換的,應該就是你最重要的事物吧”
留下了像是預言般的話語
--摘自Fate線第十三日
Merlin英文中的意思是“隼”。傳說里梅林是一位精深的魔法師,其形象可以藉由今天我們在《魔戒》中看到的灰袍巫師甘道夫去聯想。不過,在亞瑟王朝的傳說中,梅林更多是以一位謀士和預言家的身份出現在人們面前。 正是梅林預言阿托利斯將成為不列顛之王,並向尤瑟王獻策將阿托利斯寄養出去。同樣,尤瑟王去世之後也是梅林向主教建議,在聖誕節時將全國的貴族騎士召集到倫敦舉行祈禱儀式。石中劍在儀式中出現,所有騎士都不能將劍柄拔出,只有阿托利斯成功了。可以推測這不過是梅林自導自演的一齣戲:一把拔出即代表被上帝選為不列顛之王的“石中劍”,也是一把只能讓阿托利斯拔出的劍。假借上帝的名義宣布阿托利斯為王,非常簡單而有效率的計策。沒有人知道阿托利斯是尤瑟王的嗣子,所有人都認為是上帝選出了他們的亞瑟王,梅林傑出的智慧與法力,最終讓亞瑟王平穩地接過了父親的王位。
亞瑟王繼位之後,梅林依舊盡心盡力地輔佐,但他的結局卻頗具戲劇性。傳說梅林因為愛上了Nimue(音譯“怡妙”) -- 湖之仙女Vivien(就是給亞瑟王Excalibur的湖之仙女,她們一共是三人:Nineve, Nimue和Niniane)中的一位,而離開亞瑟王,然而怡妙並沒有被這個老頭兒打動。因為梅林精通法術,仙女逼他發誓,“不得對自身使用法術”,然後才和他一起旅行。途中仙女想方設法擺脫梅林,但梅林始終痴心追隨,最終不勝其擾的仙女騙梅林表演穿石魔術,趁他進入石頭時將石頭封印。梅林信守誓言沒有對自己使用法術,就這樣永遠地困在岩石中。
(IV)Sword In the Stone 石中劍
“然後,預言之日到了
為了選出國王,國王召集了國內的領主和騎士
大家都猜想,既然是要選出最優秀的人當王,那就一定是馬上戰鬥吧
可是,在集合地點只準備了一把插在石頭裡的劍而已
劍柄上有著黃金的銘文
"將這把劍從岩石中拔出的人,就應當成為不列巔之王---"
有許多騎士照著這銘文,抓住了這把劍
但是沒有人拔得出來,於是騎士們就照原先準備好的,開始以馬上戰鬥選定國王 那時少女還只是騎士候補,沒有馬上戰鬥的資格
少女走近了四周無人的岩石,毫不猶豫地朝劍柄伸手
劍就像理所當然一般被拔出,周圍被光芒所包圍”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不列顛之王身份的象徵。劍身上有這樣的銘文:凡能自石台上拔出此劍者,即為英格蘭的天命之王(原文:“Whoso pulleth out this sword from this stone and anvil is duly born King of all England”)。
雖然在很多地方石中劍和Excalibur被混為一談,但在fate中清楚地顯示兩者並不是同一件物品:由士郎投影出來的是“石中劍”,而Saber所持的則是Excalibur。 事實上也的確是不同。石中劍是選定王所用的“天命之劍”,雖然在fate中很強大的樣子可以一瞬間殺死身為Berserker的海格力斯7次,但實際上它只是作為象徵王權的聖劍。從另一個角度說,劍身上過於繁複而華麗的紋飾也不符合作戰需要,所以它的作用更在表明權利和地位。再說石中劍本身就是梅林trick(詭計)也說不定……
(V)Excalibur and Avalon 誓約勝利之劍和遺世獨立的理想鄉
這裡使用了Fate中的譯名,當然Excalibur本身並沒有明確的字面含義。傳說亞瑟王是通過梅林的指引,從湖之仙女Vivien那裡得到這把聖劍,擁有它亞瑟王就能戰無不勝。Excalibur的鞘並不叫Avalon,它作為Excalibur的一部分並沒有其它的名字。據說只要佩著鞘,亞瑟王就不會流血也不會受傷。
至於Avalon,倒是的確可以稱作“理想鄉”,是亞瑟王在卡姆蘭之戰受到致命傷後前往的秘境。Avalon字面意思為“蘋果島”,有些資料中也譯為“飛龍谷”,也許因為傳說亞瑟王最終葬在那裡的緣故。
( VI)Arthur's 12 Battles 十二戰役
“---之後
就開始被後人稱為傳說的,王的時代
新登基的國王,其戰爭有如軍神所為
王經常站在前線
敵人全都望風披靡
戰神.阿爾托莉雅
被歌頌作龍之化身的王,不可能敗北
十年沙場,十二場大戰,全都以她的勝利作結
那是一段專心地,以王的身份馳騁的日子吧
她一次也沒有回頭,一次也沒有受傷
她以王的身份成長,而又貫徹了她的義務”
--摘自Fate線第十一日
大約在公元400年,日益衰落的羅馬帝國為了抵禦高盧人的入侵而從不列顛撤軍。羅馬帝國的統治模式只繼續支撐了很短的時間,隨後本土的部族開始為爭奪政權而頻繁爭鬥。這時,蘇格蘭的盎格魯薩克遜人開始從北方侵入,逐漸占領了威爾斯和英格蘭的大片土地。傳說亞瑟王在即位之後,籍由十二次對薩克遜人的戰爭,最終阻止了薩克遜的繼續入侵。
這十二次戰役涉及很多古老的地名:
第一戰在the mouth of the river Gleni (Gleni河的河口);
第二、三、四、五戰在river Duglas, in the region Linuis (Linuis地區的Duglas河);
第六戰在river Bassas (Bassas河);
第七戰在the wood Celidon (Celidon森林);
第八戰在Gurnion castle附近,據說這次戰役中亞瑟王得到耶穌與聖母馬麗亞的保佑,不僅擊退了薩克遜人,並且對薩克遜人展開了一整天的追擊和屠殺。
第九戰在the City of Legion (Legion城);
第十戰在the banks of the river Trat Treuroit (Trat Treuroit河岸);
第十一戰在the mountain Breguoin (Breguoin山);
第十二戰也是最後一戰,在the Mount Badon,在fate中也有提到的,巴頓山丘戰役。相傳亞瑟王在此役中,憑藉Excalibur以一己之力殺死九百四十名敵人,薩克遜人完敗,不列顛在長年的戰亂後終於迎來了和平。
巴頓山丘之戰
( VII)the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 and Acts Of Chivalry 圓桌騎士與騎士精神
圓桌騎士的標記
“……時間持續地流動
其中,只有一件事是共通的
不管在王座之上
還是在絕境之中
或是在戰場上
都沒有人向她說過話
就連騎士們講述各自戰績的華麗圓桌,在王出現的瞬間就都轉為沉默”
--摘自Fate線第十三日
圓桌騎士幾乎成了亞瑟王朝最具代表性的標誌。相傳在亞瑟王迎娶格尼薇兒王后的時候,王后的父親、他的老丈人送給他一張碩大無比的圓桌,可以一百五十人同時入座。本來是一張除了出奇地大之外並沒有更多的特點的圓桌,亞瑟王卻將它發揚光大。
當亞瑟王和他的騎士們議論國事的時候,他們圍著圓桌而坐,沒有高位和低位,沒有君王和騎士之分。擁有不同膚色、出自不同種族、來自不同地區的騎士們平等發表意見,成為夥伴。可以想像,在這樣一張大圓桌上發言,雖然享有無上的光榮,不過也是對嗓子的考驗...
不管怎么說,圓桌是平等和世界的象徵,亞瑟王不曾在這張圓桌上被他的騎士疏遠過。即便在騎士蘭斯洛特與王后格尼薇兒的私情成為圓桌上的話題時,許多騎士仍然對亞瑟王忠誠有加。也是在這張圓桌上,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們發展出最初的騎士行為準則:勇氣、忠誠與自製,對君主效忠,對弱者謙讓,對貧者布施,以及禮貌地對待女性。這就是為後世稱道的騎士精神。
(VIII)the Holy Grail 聖杯
“然後,數次的戰爭以勝利為結束,統率幾個部族,處罰數百個罪人後。
“亞瑟王不懂人類的感情”
側近的騎士如此自言自語。
大家都懷有那份不安嗎。
以王而言完美某種地步時,大家對自己的君主產生疑問。
沒有人類感情的人是無法治理人的。
幾個有名的騎士離開離白色的王城,連這樣子王也像當然的事情地接受,看成是統治的一部分。”
--摘自Fate線第十二日
騎士們離開白色的王城並不是棄王而去,而聖杯也決不是阿爾托莉雅在死前才開始尋求的救國之道。事實上,亞瑟王擊潰羅馬帝國封王之後,他的興趣就轉移到尋找聖物上來了。引起他這一興趣的,當然就是遠征歐洲大陸途中所遇到的各種奇聞軼事。
相傳聖杯是耶穌基督在最後的晚餐中使用的、由玉石雕琢而成的杯子。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之時,他的門徒Joseph(約瑟)曾用這隻杯子接住耶穌流下的鮮血。不過到了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中,聖杯全部是金質的。
聖杯最早出現是在蘭斯洛特旅行到伯萊斯王的領地共進晚餐的時候,有美麗的少女手持金杯向伯萊斯王走來,大家馬上跪倒祈禱。伯萊斯王后來說,聖杯如果有一天出現了,圓桌就注定要銷毀。
產生尋找聖杯的念頭是在一次圓桌聚會上面,一陣電閃雷鳴後突然閃現一縷陽光,聖杯出現,巡行一圈後消失,給予所有的騎士前所未有的愉悅體驗。於是所有的騎士都發誓要出去旅行尋到聖杯。至於目的……好像是為了能夠再次親近那種神聖的愉悅吧。騎士們或出於自願、或接受王命,出發踏上尋找聖杯的旅途。總之一百五十位圓桌騎士就這樣走掉一大半。預言中說的圓桌的銷毀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騎士中最後尋到聖杯下落的是三騎士:最世俗的Bors(音“勃斯”),最單純的Persivale(音“帕西法爾”)和最純潔的Galahad(音“加拉哈德”),但其中只有加拉哈德能夠捧起它--“雙手間如同捧著基督的聖體”,在他捧起聖杯的剎那,無數光輝的天使降臨,將他的靈魂迎入天堂。順便說,這位加拉哈德就是騎士蘭斯洛特的兒子。
( IX)Sir Lancelot 騎士蘭斯洛特
“王不能存有這樣的私情
她克制私情做出決策,他們也壓抑私情地服從
就這樣付出了犧牲,持續的勝仗帶來了國內的安定
代價就是對王的反感
“亞瑟王啊,不了解人類的感情”
一名騎士留下這句話,離開了王城”
--摘自Fate線第十二日
雖然fate中沒有明指,猜想這位騎士可能正是是蘭斯洛特。蘭斯洛特有沒有說過這句名言我沒有去考究,不過假使他說過,那么這句話中所包含的意味肯定不那么純粹。
傳說蘭斯洛特還是嬰兒時由於父親過世而被棄置湖邊,被湖中的一群仙女養大,因而也被稱為"湖上騎士"。他行俠仗義、個性溫柔體貼、善於與女性相處,不僅在亞瑟王的圓桌上很受支持,在整個王國內都有很好的口碑。所以他也被稱為亞瑟王的第一騎士。亞瑟王對蘭斯洛特信賴有加,任命他為王后格尼薇兒的守護騎士。
所以得知蘭斯洛特與格尼薇兒有私情後亞瑟王非常憤怒。然而蘭斯洛特與格尼薇兒是私情而非通姦,也就是單純的兩人互相吸引互相欽慕的"柏拉圖式"精神戀愛,並不涉及肉體欲望。根據當時的基督教道德標準,男性不得對愛人的"精神外遇"懷有嫉妒之心。因此亞瑟王沒有辦法公開殺死蘭斯洛特,否則就會受到輿論譴責。
於是當這兩人在森林裡幽會的時候亞瑟王派出十二名騎士前去暗殺,卻被蘭斯洛特盡數殺死。蘭斯洛特逃脫,格尼薇兒則被亞瑟王處以火刑。然而對王后一往情深的蘭斯洛特與戰友強襲處刑場,硬生生劫走格尼薇兒,兩人渡海逃往法蘭西。
雖然其後經過教皇的調解,迫於騎士的榮譽,蘭斯洛特交還了格尼薇兒,但故事並未到此結束。另一位圓桌騎士蓋文--同時也是亞瑟王的表兄--他的兄弟在阻止蘭斯洛特劫走格尼薇兒時被蘭斯洛特所殺。亞瑟王本來就對王后被拐的恥辱耿耿於懷,加之蓋文慫恿,終於決定親征法蘭西。就是這次征討蘭斯洛特給了莫德雷德篡位的良機。
亞瑟王與莫德雷德在卡姆蘭兩敗俱傷,王國土崩瓦解。痴心的蘭斯洛特返回英格蘭繼續追求格尼薇兒,然而王后已經做了修女。蘭斯洛特最後也出家做了修道士,兩人至死再未見面。
(X)Queen Guinevere 格尼薇兒王后
這位王后並沒有在奈須きのこ的fate中出現,當然是為了符合fate的劇情設計。如果亞瑟王是女性,就算能隱藏自己的性別偽裝成男性,但卻斷然不至於會為了掩蓋性別而娶一位妻子。然而亞瑟王傳奇中,格尼薇兒王后卻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卡姆蘭一役之後,格尼薇兒終於意識到是自己的存在給國家帶來災厄,於是做了修女。之後蘭斯洛特從法蘭西返回不列顛,希望能與格尼薇兒再續前緣。面對蘭斯洛特格尼薇兒三次哭到暈倒,但最終沒有答應蘭斯洛特的請求。蘭斯洛特未能得到愛人,萬念俱灰也作了修士。
(XI)Morgan le Fay and Sir Mordred 摩根與莫德雷德
“乘著王出國遠征之機,篡位奪國的年輕騎士。
他的名字是莫德雷德。
騎士王之姐摩根之子,而實際上,就是騎士王的兒子。
--從結論來說,身為女性的亞爾托莉雅無法生子。
然而,莫德雷德的確繼承了亞爾托莉雅的血統。
亞爾托莉雅之姐摩根--在她對身為次女卻繼承了王位的亞爾托莉雅的怨念驅使下,使用了怎樣的手段已無人得知。作為她的分身而被創造的莫德雷德,對父親隱瞞實情,作為騎士侍奉在王的身側,一直窺視著篡位的良機,終於得手了。”
故事的結局正如fate線所述的那樣,亞瑟王Saber最終以聖槍Rhongomyniad殺死莫德雷德,而自己也受到莫德雷德的致命一擊,身邊只剩下一名騎士Bedivere(音“貝狄威爾”)。亞瑟王Saber再三請求貝狄威爾將Excalibur交還湖之妖精,貝狄威爾連續兩次對亞瑟王說謊都未能如願,最終咬牙將Excalibur投入湖中。
瀕死的亞瑟王被仙女用船載向Avalon(音“阿瓦隆”),傳說他最終葬在那裡,而人民都相信亞瑟王並未死去,他會再度回來拯救世人。據稱這是在公元452年。
隨後,亞瑟王被自Avalon而來的仙女用船接走,從此再未在這世間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