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大陸性氣候強烈 亞洲是世界大陸性氣候最強烈的大洲。主要表現在冬季寒冷、夏季暖熱,春溫高於秋溫,氣溫年較差大。冬季1月平均氣溫有2/3地區在0℃以下,
大陸東北部的維爾霍揚斯克—奧依米亞康為北半球的寒極,1月均溫在-45~-50℃,絕對最低氣溫-71℃。夏季7月均溫多在20℃以上,西南亞乾荒漠區均溫在35℃以上,絕對最高氣溫達55℃。年較差很大,寒極地區達60℃以上,絕對年較差高達101℃。此外,廣大地域降水量年內季節分配不均也是大陸性強烈的反映。
季風氣候典型 亞洲季風氣候以範圍廣、類型多、強度大而著稱。季風氣候的範圍,北起俄羅斯遠東南部,經日本群島、朝鮮半島及中國東部地區,直至東南亞和南亞。季風氣候類型包括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季風氣候,每一類型又可分出大陸性和海洋性兩種季風氣候。在亞洲季風區,盛行風向隨季節而有顯著的變化,1月與7月盛行風向的變化超過120°,盛行風向的平均頻率超過40%。我國高校和中學地理教科書中,僅在亞洲列出了季風氣候這一類型。
氣候帶俱全、氣候型複雜 亞洲大陸擁有赤道帶至(北)極地帶的世界上所有氣候帶。同時,亞洲擁有除溫帶海洋性氣候類型外的世界所有主要氣候類型。亞洲高山氣候的垂直帶和氣候類型也是最齊全的,在世界各洲中,只有北美洲可與亞洲相比,其他洲均遜色得多。
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那裡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稀少。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處內陸,受海洋的影響小,屬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亞洲北部,冬季漫長,氣溫很低;夏季短促,但較溫和。那裡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只有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島嶼,終年嚴寒,屬極地氣候。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代,終年炎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地區,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成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海拔在4000米以上,終年氣溫很低,多雪峰冰川,屬於高山氣候。
亞洲的大陸海岸線綿長而曲折,海岸線長69900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長的一洲。海岸類型複雜。 多半島和島嶼,是半島面積最大的一洲。阿拉伯半島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加里曼丹島為世界第三大島。亞洲地形總的特點是地表起伏很大,崇山峻岭匯集中部,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全洲面積的3/4。全洲平均海拔950米,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地勢最高的一洲。全洲大致以帕米爾高原為中心,向四方伸出一系列高大的山脈,最高大的是喜馬拉雅山脈。在各高大山脈之間有許多面積廣大的高原和盆地。在山地、高原的外側還分布著廣闊的平原。亞洲有許多著名的高峰,世界上海拔8 0 0 0 米以上的高峰,全分布在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地帶,其中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 8 4 4.43米。亞洲有世界陸地上最低的窪地和湖泊--死海(湖面低於地中海海面3 9 2 米),還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亞洲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洲。東部邊緣海外圍的島群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地區。東部沿海島嶼、中亞和西亞北部地震頻繁。亞洲的許多大河發源於中部山地,分別注入太平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內流區主 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和西部。亞洲最長的河流是長江,長6397千米;其次是黃河,長5464千米;湄公河長4500千米。最長的內流河是錫爾河(2991千米),其次是阿姆河和塔里木河(2179千米)。貝加爾湖是亞洲最大的淡水湖和世界最深的湖泊。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其氣候基本特徵是大陸性氣候強烈,季風性氣候典型,氣候類型複雜。北部沿 海地區屬寒帶苔原氣候。西伯利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東部靠太平洋的中緯度地區屬季風氣候,向南過渡到亞熱帶森林氣候。東南亞和南亞屬熱帶草原氣候,赤道附近多屬熱帶雨林氣候。中亞和西亞大部分地區屬沙漠和草原氣候。西亞地中海沿岸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西伯利亞東部的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極端最低氣溫曾達攝氏-71度,是北半球氣溫最低的地方。
亞洲氣候類型複雜多樣的原因
1、南北跨的緯度多,熱量條件相差大。
2、東西跨的經度多,降水條件差異大,
3、地形複雜,地形類形多樣,海拔高差大。
概況
亞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洲,聚居著世界近60%的人口,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博大精深。亞洲人居環境建設關乎世界人居環境建設全局。近幾十年來,雖然亞洲各國政府和相關組織在解決住房和人居環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人居環境建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人居環境問題還遠未解決,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部分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的同時卻忽略了環境建設,廣大開發中國家在人居環境問題上依然面臨嚴峻形勢。發展緊湊新城鎮,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不僅是中國人居環境發展的緊迫任務,也是亞洲各國可持續發展面對的發展難題。
亞洲應走綠色發展之路
作為全球城市化的中心,亞洲面臨巨大的挑戰。毫無疑問,未來的世界將是一個普遍城市化的世界,而亞洲正在成為全球城市化的中心。據聯合國統計,200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達到29億,到2030年時將會增長至50億。居住於城市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重從1950年的30%增長至2000年的47%,到2030年時則會上升至60%。其中,持續的城市化按絕對數計算大多數將發生於亞洲。而且,這種增長還在呈加強的趨勢。因為根據諾瑟姆的“S”型城市化發展軌跡規律,城市化發展速度在30%-70%之間呈加速狀態,2000年亞洲城市化水平為40%左右,因此,在未來的十年間,亞洲城市化速度還將在現有的基礎上更加快速的提高。
由於亞洲人口基數龐大,而且各國的城市化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歷史問題錯綜複雜。快速城市化不僅促進了亞洲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時也伴生了住房短缺、交通堵塞,環境污染,城市貧困等許多嚴重的現實問題,人口、資源和能源壓力日增,亞洲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綠色亞洲”發展體系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具體包括:緊湊的發展形態、和諧的人與自然環境關係、充足的就業及可持續發展潛力、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以及有特色的健康富裕生活。與建立在雄厚的經濟實力基礎之上的歐美國家綠色發展體系的不同之處在於,“綠色亞洲”體系更強調在發展中求協調,強調通過經濟持續增長為解決人類住區問題奠定基礎,同時正確處理人口增長、環境保護與人類住區改善三者的關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節能和環保
保證生態空間。能源的有效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是環境問題中的重要課題之一。提高住宅的隔熱性能,保證自然通風,利用太陽能蓄熱等,被稱為被動式太陽能系統的設計手法,已經在日本住宅設計中得到積極的套用。利用太陽的光與熱為主的主動式太陽能系統在集合住宅的套用上也有很多實例。在大規模的住宅區,綜合性的能源系統,或者利用垃圾焚燒餘熱的能源系統等,各種不同層次的能源利用方法正在得到嘗試。在中小規模的住宅區,還有待於使用的小規模綜合能源系統的開發。
綠化得以繁盛發展的地方非常多,被稱為“守護當代的森林”。在經濟快速發展,土地利用高密度化,樹木的數量日益減少的今天,住宅區的綠化作為不可缺少的居住性能的認識,再次得到了認同。自然的“水”也是一種使人心情舒暢的重要因素,為收集貯存水而採用的親水性循環裝置,或採用為使其滲入地底下從而保證地下水的設計手法等,已經在實際中得以套用。“雖然亞馬遜河的熱帶雨林是重要的,但是在我們身邊的自然環境同樣也很重要。每個微小的局部的自然環境構成能使城市回歸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