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J.

亞歷山大,J.

亞歷山大,J.當代美國社會學家,新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米爾沃基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65年入哈佛大學,師從B.穆爾,1969年獲學士學位。同年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先後在L.洛文薩、R.N.貝拉和N.J.斯梅爾塞的指導下修習É.迪爾凱姆、M.韋伯和T.帕森斯的理論。1978年獲博士學位。1976年起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要著作有:《社會學的理論邏輯》(1982~1983)、《新功能主義》(1985)、《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社會學二十講》(1987)、《微觀—巨觀之環》(1987)、《行動及其環境:邁向新的綜合》(1988)、《迪爾凱姆社會學:文化研究》(1988)等。

亞歷山大,J.

正文

亞歷山大,J.當代美國社會學家,新功能主義的主要代表。生於美國威斯康星州米爾沃基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65年入哈佛大學,師從B.穆爾,1969年獲學士學位。同年入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先後在L.洛文薩、R.N.貝拉和N.J.斯梅爾塞的指導下修習É.迪爾凱姆M.韋伯T.帕森斯的理論。1978年獲博士學位。1976年起任教於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要著作有:《社會學的理論邏輯》(1982~1983)、《新功能主義》(1985)、《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社會學二十講》(1987)、《微觀—巨觀之環》(1987)、《行動及其環境:邁向新的綜合》(1988)、《迪爾凱姆社會學:文化研究》(1988)等。
60年代中後期,美國學生運動、反越戰運動和民權運動迭起,使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一直占主導地位的結構功能主義受到強烈的衝擊。衝突理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擬劇論民俗學方法論等理論流派從不同角度向帕森斯理論體系提出挑戰,並逐漸成為美國社會學的主流。亞歷山大力圖在“後實證主義”科學哲學的基礎上綜合各派之長,重構帕森斯的結構功能主義理論傳統。他提出科學思維運行在經驗環境和形上學環境之間的“科學連續體”上;科學的發展既受經驗環境的制約,亦受形上學環境的制約;理論邏輯和經驗或實驗邏輯對於科學的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反對實證主義和科學主義。
亞歷山大還反對將理論邏輯化約為意識形態的做法以及極端的相對主義,主張採取一種“多維度”的理論視角,融匯不同理論傳統和理論流派,重新解決社會學的前提預設問題,即秩序問題和行動問題,以此達到新的綜合,並於1985年首次使用新功能主義一詞命名這種新的理論運動。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