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英國軍事工程師、考古學家、印度考古局首任局長。卡寧厄姆以創建印度考古勘探團,發現鹿野苑、那爛陀寺、桑奇大塔等遺址而聞名於世。

生平簡介

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亞歷山大·卡寧厄姆(1814-1893),又譯亞歷山大·康寧漢姆,英國軍事工程師、考古學家、印度考古局首任局長。早年在英國駐印度工兵團服役28年,1837年在佛教聖地鹿野苑發掘、對其雕塑品進行精細的素描。1850年發掘古印度遺址桑奇大塔。1854年繼有關達拉克的一部考古著作後,又發表了《比爾薩佛塔》一書,為第一部試圖依據佛寺建築考證佛教史的著作。1861年以少將軍銜從軍隊退役,1871年刊行《古印度地誌》,輯錄公元三世紀的阿育王法令多篇,1879年完成《巴魯特佛塔》一書,1885年從考古隊退休,專門從事錢幣收藏,1887年受封爵士。

印度考古

卡寧厄姆的父親是蘇格蘭詩人艾倫·卡寧厄姆(Allan Cunningham)(1784-1842),鄧弗里斯郡(Dumfrieshire)的原住民。19歲的卡寧厄姆加入了孟加拉工程學會(Bengal Engineers),在其早期生涯里,卡寧厄姆遇見了英國的錢幣收藏家、研究印第安文化的學者詹姆斯·普林塞普(James Prinsep)(1799-1840),正是他激發了亞歷山大對於印度歷史及錢幣的興趣。1834年,在英國皇家工程兵部認服役的二十歲的卡寧厄姆中尉從蘇格蘭第一次來到印度,駐紮在貝拿勒斯。

鹿野苑 鹿野苑

 1837年,卡寧厄姆在印度恆河邊上的瓦拉納西(Vārānasi)(1957年以前叫貝拿勒斯Benares)附近發掘了最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鹿野苑(Sārnāth)。起初,他在瓦拉納西城外看見一個三十多米高的圓頂建築,於是決定進行一次小小的發掘,於是發現了一些精美的雕像,還找到了一塊刻有文字的石頭。從破譯的文字來看,這可能是一座佛教遺址,他同時得知佛祖確有其人,但既不是埃及人也不是俄塞俄比亞人,而是出生在印度北部的某個地方,卡寧厄姆這次的發掘成果僅此而已。十多年後,即19世紀的四五十年代,中國僧人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相繼在英國出版。對照兩本著作透露的信息,卡寧厄姆確認了遺址的身份,宏偉的圓頂建築是一座佛塔,是紀念佛祖覺悟後第一次講經的地方,這就是著名的鹿野苑。英國人的考古發掘,中國的歷史資料——古印度的歷史從此被一點一點的剝開,一千多年璀璨奪目的佛教歷史開始重現。此後,卡寧厄姆並沒有停止,他以翻閱了無數次的《大唐西域記》為指南,在印度的土地上展開了長達25年的考古發掘,挖掘了一座又一座重要的佛教遺址。

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亞歷山大·卡寧厄姆
桑奇塔 桑奇塔

1850年,他在桑奇(Sānchi)發掘了一些印度現存最久遠的遺址。除了1848年對克什米爾(Kāshmir)寺廟建築的研究以及1854年的一部關於拉達克(Ladākh)的著作外,他還出版了《比爾薩群塔》( The Bhilsa Topes or Buddhist Monuments of Central India)(1854),對中印度發現的佛塔群進行了介紹,這是第一次通過佛教建築遺蹟探尋佛教歷史的一次認真的嘗試。

1861年,卡寧厄姆在釋迦牟尼成道的地方——菩提伽耶(Bodh Gaya),找到了大菩提寺的遺址。他在日記中寫到:“發掘工作很單調,每天晚上睡覺前,我都在閱讀中國人的《大唐西域記》,玄奘對那棵著名的菩提樹以及周圍的佛像和廟宇,記載的都很詳細,我們很快就找到了大量的遺蹟,書中的描述和發現結果非常吻合。”今天的大菩提寺是卡寧厄姆根據玄奘的描述修繕而成的,甚至連裝飾圖案和建築材料也來自於《大唐西域記》提供的信息。同年,卡寧厄姆在印度比哈爾邦發現了——那爛陀寺遺址 。這裡曾是古印度的文化中心,也是擁有一萬餘人的佛教大學。

1861年,身為少將的四十七歲的卡寧厄姆從軍隊退役,終於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職位:他出任了新成立的印度考古局局長。這一頭銜對他來說雖然多少有些徒有虛名——他只有兩名助手,但他欣喜若狂。康寧漢姆決定沿著玄奘的足跡進行考古挖掘。在他看來,《大唐西域記》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書中提供了佛教所有聖地的位置、方向、距離和主要標記等準確信息,甚至對它們的布局也做了詳細的描述。康寧漢姆帶著他那規模不大的考古隊和助手們一起上路了。此後的二十五年里,康寧漢姆追尋著玄奘當年的足跡,在整個印度不停地奔波,挖掘和驗證這位中國高僧所記錄的所有重要遺址。

1865年印度考古局解散,1870年重建,這時他又恢復了原來的職位。接下來的15年裡,卡寧厄姆在北印度的廢墟中展開了許多次考古發掘。最後一個佛教聖地的發掘是位於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佛陀的出生地。儘管以現代考古發掘的標準衡量,康寧漢姆當時所採用的方法有些粗糙。但是他把玄奘當年所看到的,後來卻被印度人自己忘記了一千年的歷史展示給世人,他使佛教在印度重見天日,實在是功莫大焉。

1871年,《古代印度地理》(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出版,第一次收集了公元前3世紀孔雀王朝阿育王的法令。1879年《巴爾胡特塔》(The Stupa of Bharhut)問世,在巴爾胡特塔的碑文解讀及雕刻內容的比定方面獲得了一定的成果。這許多年中,卡寧厄姆收集了大量的印度錢幣,其中的精品被大英博物館購得。1885年,卡寧厄姆從考古局退休,此後他投身於印度古錢幣的研究,並出版了相關的兩部著作(Coins of Ancient India 1891)。1887年,被授予爵士頭銜。1893年,卡寧厄姆去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