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三三八年,君士坦提烏斯正與波斯國王薩波二世交戰。在三四四年或三四八年,他贏得一次相當出色的勝利,在辛加納爾擊敗了波斯的“驛站”騎兵。接著他就開始征討馬格倫提烏斯。三五一年九月二十八日,在潘諾尼亞境內的穆薩獲得了決定性勝利。馬格倫提烏斯逃往路格都倫,於三五三年自殺。從歷史觀點來看,這一戰非常重要,因為遭受的損失是那樣嚴重,要說羅馬帝國在東方的防禦力量因此大受影響似乎一點都不誇張。此外在戰術上也有相當的重要性:君土坦提亞斯依照波斯模型建立了一支羅馬重騎兵,兵器和裝甲都模仿波斯人,而這卻是他們在西方的第一次勝利。在這次會戰中決定勝負的是騎兵衝鋒,這也說明軍團光榮時代已近尾聲。
三五五年,君士坦提烏斯指定他的表兄尤里安為凱撒,派他去高盧驅逐日爾曼人——他們已經渡過萊茵河,占領了布拉班特和阿爾薩斯,正向高盧中心地區侵擾。尤里安在三五六年阻止了他們前進,次年在斯特拉斯堡擊敗了阿勒曼尼,不久即重建萊茵河疆界。
尤里安收復高盧之時,君士坦提烏斯也正在多瑙河上征剿科阿第族和薩馬提亞人。接著在三五九年,君士坦提烏斯又去進攻薩波二世——此時他正在亞美尼亞境內圍攻阿米達城。因為穆薩一戰損失兵力太大,所以君士坦提烏斯感到兵力不足,命令尤里安將他的大部兵力送來增援。但他卻沒要尤里安本人同來,尤里安部下那些野蠻人部隊認為這是一種侮辱,違背尤里安的個人意願擁戴他為“尤里安·奧古斯都”。雖然如此,這位新皇帝延遲了很久才開始出發前往塞爾曼和奈蘇斯,以阻止君士坦提烏斯西進。三六一年十一月三日,君士坦提烏斯在途中病死。
因為急於嚴懲薩波,尤里安於三六三年把司令部設在安提阿,前進到了幼發拉底河,在切希菲與薩波遭遇並將其擊敗。他實行追擊,在進行了一段沒有意義的行軍後,最後還是被迫撤退,在撤退途中,於六月二十六日受了重傷,當夜殞命。於是御林軍的一位將領約維安立即被擁立為帝。他和波斯人簽訂了一個可恥的和約,把戴克里先贏得的五個省份只保留一個,其餘都還給波斯。七個月後他也死了。
下面一個皇帝是瓦倫提尼安一世,在位期間為三六四年到三七五年。他是一個潘諾尼亞制繩匠的兒子,曾指揮過不列顛軍團,高盧戰役中在尤里安帳下服務。他是個能幹的軍人,雖然他立即開始整飭多瑙河防務,可當他在三六四年三月二十八日指派他的兄弟瓦倫斯做副皇帝時,卻不知不覺打開了多瑙河的大門,讓哥特人可以大舉入侵。他死於三七五年,他的兒子格拉提安繼位,只有十六歲,對那個住在君士坦丁堡的叔父根本不能發揮任何影響。
瓦倫斯在本章敘述的大悲劇中是主角,所以我們對他本身有作進一步認識之必要。史學家馬斯利努斯是我們的可靠嚮導之一,形容瓦倫斯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皮膚黝黑,一個瞳孔有病,遠看卻看不出來;他衣著考究,身材中等,兩膝內翻,肚子有點凸出。雖然馬斯利努斯毫不猶豫的告訴我們,說他是殘酷、粗暴、野蠻和缺乏氣質,但也說他是個忠實可靠的朋友,對軍民的紀律都十分注意。是非常公正的統治者,對貪官污吏更是嫉惡如仇。依照吉本的說法,他的最大弱點就是把猶豫拖延,模稜兩可當成正確的謹慎看待。
對於哥特人的大舉入侵,就靠這樣一個人去抵擋。
哥特人的發源地,通常假設為斯堪地納維亞地區,以後逐漸移到維斯杜拉河。從那裡他們向南移動,到了多瑙河中部,再往東去,占領了夾在普魯斯河與頓河間的地區。在這裡,他們分為兩個集團,占領該地區西部的被稱為西哥特人,占領其東部的被稱為東哥特人。
公元二三八年,這些半遊牧民族在下摩西亞省——保加利亞北部——與羅馬人發生了首次接觸。接著在二五○年爆發了第一次哥特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哥特人在國王尼瓦領導下包圍了菲利波利斯城,贏得了一次巨大的會戰,破壞了整個地區,據說一共屠殺了十萬多人。以後在二五八年他們侵入了基爾卡西亞和格奧利加。四年後,他們又到了以弗所,把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黛安娜神廟也毀了。五年後他們又與赫路里人一起乘坐五百艘小船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占領了拜占庭,不僅使科林斯、斯巴達和阿耳戈斯飽受蹂躪,而且連雅典也包括在內。最後希臘人毀滅了他們的船隻,才把他們向北驅逐出馬其頓境外。但兩年之後他們又捲土重來,人數更多,據說共有三十二萬人。結果在奈蘇斯進行了一場大戰才阻止了他們前進,據說他們一共損失了三萬人。以後因為被封鎖在巴爾幹山地中,難以忍受飢餓,才被迫向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二六八——二七○年)投降,充當“同盟軍”並放棄了達西亞,從二七○年開始,他們與羅馬建立了和平關係,相安無事有一百年之久。
瓦倫提尼安和瓦倫斯兄弟登極不久,這個長期的和平關係開始破裂。在阿斯特拉罕大草原上,由於未知原因,匈奴人大批向西移動。三七○年,他們侵入阿蘭斯人的領土——他們是半韃靼人部落,住在伏爾加河與頓河之間。接著匈奴人打擊了赫曼里克率領的東哥特人。有些哥特人被征服或投降,但其中有一部分卻在酋長阿那修斯和薩弗拉克斯率領下向西逃避。接著阿薩那裡克率領的西哥特人也被趕過聶斯特河,退到普魯斯河。不久連普魯斯河也被迫放棄。另外有位信奉基督教的哥特酋長菲烈德根——他的領地很明顯是在阿薩那裡克以西——派人向瓦倫斯求救,希望允許他的族人渡過多瑙河並與羅馬結盟。當時的史學家歐那波斯對多瑙河北岸的境況這樣描寫:
“成群的哥特人為了逃避匈奴人的怒火,都想渡過河來,適合從軍的人數不在二十萬以下。他們站在河邊仰天驚呼,伸手求援,誠摯的要求準許他們渡河以躲避浩劫,並說為了報答恩典願意永遠效忠羅馬帝國。”
瓦倫斯私下認識阿薩那裡克。在三六五年,這位酋長曾率一萬哥特兵幫助普羅科波斯伯爵造反。依照左斯姆斯記載,這位新登基的皇帝為削平這次叛亂曾表現出強大能力。他說:
“因為哥特人並不冒險進行正規作戰,而只是埋伏在沼澤中進行狙擊。瓦倫斯就命令正規部隊都留在營地中,卻集合所有隨營的雜役和運輸兵,告訴他們每斬獲一顆哥特首級就可以領到定額獎金。這些人在重賞之下,紛紛到森林和沿澤中去搜尋,遇到哥特人就殺,將首級帶回來領賞。用這種辦法殺死了不少哥特人,剩餘的哥特人只好求和,答應不再渡河犯邊。”
經過這次勝利之後,瓦倫斯對哥特人開始存有藐視心理。在增強多瑙河要塞防線後,他就轉回君士坦丁堡。不久又出發到敘利亞去與波斯作戰。他始終把波斯人作為最危險的敵人,這是一個致命錯誤。
他到了安提阿才聽說哥特人集結在多瑙河邊要求渡河。根據馬斯利努斯記載:他聽到這個訊息時,表情是欣慰多於驚懼。因為若能把他的部隊和這支野蠻人的軍隊集合在一起,那么他就可以擁有一支天下無敵的強大陸軍。儘管這樣規模的野蠻部隊湧入羅馬境內是個明顯的危險,可是準許他們入境也並非毫無理由。因為現在承平已久,羅馬人民想當兵的簡直太少了。何況,如果能有公正待遇,也沒有確證說哥特人一定不會向皇帝效忠。
羅馬人就向哥特人提出條件:要他們把所有尚未達到兵役年齡的男孩都交出來作人質,並且在未渡河前先把一切武器繳給魯皮西努斯和馬克西姆這兩位羅馬軍官。但這些羅馬官兵都已腐化荒淫到了極點,只要哥特人肯讓他們的妻女和幼子供他們淫樂,也就暗中允許哥特人保留武器。此外,當哥特人渡過多瑙河之後,又受到許多虐待,飢餓和欺侮激起了怒火。此時又有大批東哥特人在阿那修斯和薩弗拉克斯率領下也到了河邊,羅馬人拒絕他們渡河,他們卻暗中用木筏偷渡過來。對他們既無條件約束,就與菲烈德根締結同盟,此時菲烈德根已經到了馬塞諾普利斯。照馬斯利努斯的記載,在那裡他們又受到許多虐待,於是他們的怒火終成燎原之勢,把整個羅馬帝國都燒毀了。
魯皮西努斯看到亂勢已成,感到非常害怕,於是用計請菲烈德根和另外一位西哥特酋長阿拉維沃斯來赴宴。他想舉杯為號以刺殺他們。宴會正進行時,哥特酋長帶來的衛士在另一邊受到突然襲擊。一聽到隨從人員的喊叫,這兩位酋長立即跳起來。阿拉維沃斯顯然是當場被砍倒了,因為從此就不再聽到他的名字。但菲烈德根卻拔出佩劍衝出了房門,立即受到部下的山呼歡迎。他們騎上馬逃走,並決定要為他們被害的夥伴報仇。
約丹內斯在《哥特史》中這樣說:現在這些勇敢的人們就得到了一個他們早就希望的機會,寧可自由戰死而不願餓死。於是立即拿起武器去殺死這兩位羅馬將軍。羅馬軍隊在毫無準備之中被他們擊潰,他們把羅馬軍團遺留的武器用來裝備自己。從這天起,哥特人的飢餓和羅馬人的安寧同時結束。哥特人不再是流離失所的難民,他們占領了所有北方地區,自立為王。
接著菲烈德根就向亞德里亞堡進發,在那裡與蘇里達斯和科利亞斯率領的另一批哥特人會合。他們開始圍攻城市,但卻徒勞無功,因為根本沒有攻城器械。於是他們轉向色雷斯境內,不分年齡性別,見人就殺,到處放火。嬰兒從母親胸前拉了出來加以屠殺,極盡殘酷之能事。當叛亂的訊息傳到了瓦倫斯那裡,他並不馬上趕回君士坦丁堡,在與波斯人簽訂和約之後,他就集中了亞美尼亞境內的作戰部隊,交給普羅弗圖努斯和圖拉真指揮,立即開入色雷斯去平亂。這兩位都是名將,而且也雄心勃勃,但對戰爭藝術卻沒什麼研究。同時瓦倫斯也派人去通知他的侄子格拉提安皇帝,要求他出兵援助。這是三七六年年底的事情。
在繼續講述後面的事情以前,我們應該暫停一下,首先對雙方的軍事組織和戰術略加分析:
奧古斯都建立的羅馬國防制度有一個極大的弱點,就是沒有中央控制的總預備隊。到三世紀末,才由戴克里先皇帝進行了部分改革。差不多經過三百年時間才開始這種改革,這個驚人事實足以證明軍人們的頭腦是何等保守——事實上永遠如此——戴克里先的辦法是創立一支常備野戰軍,叫作Comitatenses,由皇帝親自指揮。在這支野戰軍中,步兵仍稱“軍團”,騎兵叫作“旗手”。整個組織與所謂邊防軍和駐屯軍是完全分離的。除這些部隊以外,戴克里先又創立了御林軍以代替過去的近衛軍。以後因為禍亂時常發生,所以新編成的部隊也越來越多,主要為摩爾人、波斯人和日爾曼人的騎兵。他們代替了舊有的軍團騎兵,雖然如此,羅馬的戰術思想仍然沒有改變,還是把步兵作為決定性兵種。
戴克里先時代的陸軍兵力到底多大已經不清楚了。據《劍橋中古史》大致計算,邊防軍共有步兵二十五萬,騎兵十一萬,野戰軍有步兵十五萬,騎兵四萬六千,總數已超過五十萬人,這個數字似乎偏大。也許事實上沒有這么多,因為戴克里先把本來大約相當於今天一個旅(四千到六千人)的軍團縮減到相當於一個營(一千人),他的騎兵團只保持五百人的定額。由此可知其兵力的增強,主要是依賴機動性的提高,而不是數量的增加。
對戰術思想和部署,能發現的資料頗少。在三五一年穆薩之戰中,騎兵似乎表現出他們才是決定性兵種,可是六年之後的斯特拉斯堡之戰還是靠步兵決勝。不過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就是對防禦的倚重日漸增加。也許是因為他們逐漸重視投擲兵器(弓弩,投石機和戰爭機器)而不願進行白刃戰的緣故。
到四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蠻族的掠劫又引發了新的戰術問題,從上文引述的左斯姆斯的記載可以看出,當瓦倫斯的正規軍無法解決難題時,只好臨時用隨營的雜牌人員拼湊成一種輕型步兵來獨立作戰,部分解決了這些問題。從馬斯利努斯的記載中可知,普羅弗圖努斯和圖拉真從亞美尼亞領兵前往色雷斯時,也曾遭到同樣的困難。他說當這兩位將軍一進入戰場,就不斷受到狙擊和突襲,他們不知道把部隊分成小型縱隊,用游擊戰術來與敵人周旋,而始終保持著軍團的組織。可是由於在高地和平原上到處都隱藏著敵人,所以不免驚慌失措,草木皆兵。
哥特人的優點不僅是數量眾多和手段恐怖,而是因為在過去,他們中已有許多戰士在羅馬當過傭兵,所以他們現在使用的武器已經比塔西佗描寫的他們祖先的情形進步得多。部隊備有鐵皮手盾、長矛、匕首和長劍。有些部落還使用鋒利的戰斧,這種武器頗為厲害,可以舞動也可以投擲,能夠砍穿羅馬人的甲冑與防盾。他們的戰鬥方法和匈奴人差不多,以後十五世紀的切斯卡人,十九世紀的布爾人也採取同樣的辦法。他們利用車輛構成“要塞”,用車輛構成防壁,有如城牆一樣。以這個緩慢移動的要塞為基地,在預定信號下,許多小隊出去搶殺,然後飛快的奔回“車城”。更重要的是:所有派出搶殺的人都騎馬,由此可以證明哥特人實際上擁有相當強大的騎兵部隊。他們的最大戰術弱點就是無力攻下有城牆的城鎮。菲烈德根自己也說他是與城牆講和的,不僅因為他覺得這種攻擊有失尊嚴,而且也因為他沒有攻城縱隊。進一步說,因為城市無法攻下,所以不能獲得決定性勝利,所以雙方也經常講和了事——羅馬人據守城內,野蠻人卻統治鄉村。
肅清羅多普地區和巴爾幹之線之後,圖拉真和普羅弗圖努斯終於在一個叫作薩利西斯(意譯為柳樹)的地方與哥特人的大“車城”遭遇。經過一番混戰之後,哥特人退入他們的車城內,羅馬人感到無法攻擊。接著羅馬人想封鎖他們,用飢餓逼迫他們出戰。可是此時有壞訊息傳來,說又有另外一批野蠻人渡過了多瑙河。這個訊息迫使當時的主將薩圖尼努斯不能不放棄圍攻哥特“車城”的企圖。於是色雷斯再度受到蹂躪,菲烈德根更是獲得了東哥特人、一些匈奴人和阿蘭斯人的援助。到三七八年,所有遊牧民族居然組成了一個大同盟。他們放棄了彼此衝突,聯合起來在菲德列根指揮之下,準備與東部羅馬一決勝負。
蠻族的聯合,加上格拉提安戰勝阿勒曼尼人的捷報,引起了瓦倫斯的妒忌和憂慮,於是把宮庭從安提阿遷回君士坦丁堡。他改派一位義大利將軍塞巴斯提安努斯去接替圖拉真。同時為了安撫軍心,他也分發犒賞和額外的口糧,並時加“溫諭”。
新總司令是一位能幹的將軍,如左斯姆斯所說,他看到官兵惰氣已深,除了逃走享樂以外簡直一事無成。他就從他們這些人中,只挑選出兩千精兵,因為他深知一群烏合之眾根本無法指揮,而這樣少數的部隊卻比較容易恢復戰鬥效率。他把他們訓練完之後,就率領他們出發,據守亞德里亞堡城。他乘著黑夜從那裡秘密出擊。在馬里撒河邊擊潰了一支強大的哥特部隊,菲烈德根馬上感到驚恐,召回了他的劫掠部隊,退到開闊地上,因為在這種地區他們不至於缺乏糧食供應,同時不用擔心秘密狙擊。
這一次成功加上誇大性的捷報使瓦倫斯大為興奮,決定御駕親征,他率領一支毫無訓練的大軍到了亞德里亞堡城邊。塞巴斯提安努斯聽說之後就派人要求皇帝停在原地,不要再前進,因為他知道這些烏合之眾是不能作戰的。同時,他也主張要用持久戰消耗敵人的銳氣,只要堅壁清野,就可以使他們面臨飢餓威脅,那么他們不是自動向羅馬人投降,就只好離開羅馬領土,改向匈奴投降。可是他最近的勝利已經引起宮庭寵幸們的妒嫉,還有那些喪失指揮權的軍人也一樣,他們都勸皇帝不要聽他的話,而是立即發動攻擊。(註:此時格拉提安的援軍也正在行軍途中。他的代表勸瓦倫斯等援軍到達後再進攻。可是瓦倫斯卻不希望格拉提安分享他的勝利而加以拒絕。)
菲烈德根也許害怕進行正規會戰,或是想拖延時間以集中兵力,就派代表來見羅馬皇帝,提出要求說只要把色雷斯賞給他,他就與羅馬締結永久性和約。瓦倫斯根本不予考慮,他把行李車輛停在亞德里亞堡城牆下,於三七八年八月九日向前進攻,他前進了大約八哩遠,在快到正午時看到了哥特人的“車城”。
這天天氣很熱,大家都汗如雨下,根據馬斯利努斯的不完全記載,這些羅馬兵早已筋疲力盡,蹣跚而行。右翼的騎兵領先,接著就是大量步兵,最後是左翼的騎兵。很明顯,為了掩護步兵布陣,瓦倫斯首先展開其右翼騎兵。如果菲烈德根有所準備,那么這正是最好的攻擊機會;但他並未準備就緒,因為他的騎兵主力——阿那修斯和薩弗拉克斯率領的東哥特人——搜尋糧草尚未回來。為等候他們回來,菲烈德根就採取了兩個步驟:(一)用老辦法再派代表去向瓦倫斯求和;(二)用柴草在田地中縱火焚燒,以阻礙羅馬人展開。無論如何,我們至少知道羅馬軍的人畜都已饑渴不堪。很不幸,瓦倫斯進入了這個陷阱,事實上當時的條件也迫使他的非進入不可。從戰術上來看,要攻擊這個“車城”實非易事,不僅是從“車城”里會飛出無數矢石,而且這種作戰勢必要使步兵拆散其堅固戰線,而一旦戰線拆開,在混亂中即將聽任哥特騎兵砍殺。此外,索佐曼也說,這個“車城”位於極為有利的地形上,也就是說它位於小山或丘陵上。所以當對方的代表來到後,瓦倫斯這次卻不完全拒絕。可以假設他並非徹頭徹尾的傻瓜,為了獲得時間以完成部署起見,他假裝發怒,說來者官階太低,如果菲烈德根真心求和,就應該派高級人員前來。
這時突然有意外事件發生,正合哥特酋長的心愿。當瓦倫斯的使臣出發前往對方談判途中,快走進車城時,他身邊那些毫無紀律的護衛弓箭手卻突然向對方“開火”,於是他們立即退回,戰端也就開啟。對瓦倫斯而言,最不幸的是東哥特騎兵還有一營阿蘭斯人也恰好在這時趕到,他們被羅馬人的行動激怒,又看到下面平原上羅馬軍隊的布陣尚未完成,這些阿蘭斯騎兵馬上有如閃電一樣從山上衝下來。接著羅馬右翼的騎兵就與東哥特騎兵正式交戰,時進時退,但終於被擊敗。此時羅馬左翼的騎兵就沖向“車城”,若有支援,也許他們還能繼續挺進,但右翼已敗退,於是優勢敵人壓迫在他們身上,接著也全部崩潰了。
羅馬騎兵現在已完全被趕出戰場,所以步兵也就孤立無援。很明顯他們還在那裡布陣,所以當哥特騎兵沖向他們時,還是亂成一團,有些人連刀劍都無法拔出來。地面上掀起塵霧,使人無法看見天色,到處只聽到可怕的喊殺聲。四面八方都有箭射來,他們應聲而倒,因為根本看不見,也無法抵抗。
現在菲烈德根也從車城中放出他的步兵,人馬踐踏之下,羅馬人幾乎無法後退。而且他們又擠得那樣緊,所以也無法突圍。於是會戰變成了可怕的屠殺。最後殺得血流成河,屍骨如山,這些野蠻人踩踏在死人堆中,毫不動容。
當步兵主力完全垮掉之後,瓦倫斯退到預備隊那裡,開始他們還能勉強守住,可是等優勢敵人衝來之後,他們也只好四處潰散。夜幕將垂時,瓦倫斯混在一般士兵之中,已經受了重傷。他是怎么死的,至今無法確定,不過最可能是這樣:他被抬入附近一家農舍,這座房屋卻建築得很堅固,當保衛皇帝的衛士拒絕投降時,哥特人並不知道裡面躲的是皇帝,就縱火焚燒,只有一人跳窗逃走,其餘都被燒死。
除皇帝本人以外,還有許多顯要也都一同殉難,其中有圖拉真、塞巴斯提安努斯、三十五個護民官、許多營長、騎兵司令、宮庭大臣和一位前任總司令。全軍損失三分之二,大約四萬人之多。
在羅馬歷史上,過去也曾幾度遭遇類似的慘敗,但從來沒有一次具有如此決定性;因為亞德里亞堡會戰和高加米拉會戰一樣,是一次劃時代的會戰,不僅僅是“坎尼第二”而已。馬丁·班格教授在《劍橋中古史》上說:
“帝國的基礎已經動搖,所有羅馬人都憂懼不堪。在野蠻人鐵騎的塵霧中,羅馬帝國的權力和光榮都已黯然失色。羅馬人和條頓人的鬥爭已經延續了五個世紀之久,現在快要結束了。亞德里亞堡之戰就是這個偉大劇本的最後一幕,其後果為歷史上所僅見。”
這次偉大會戰明白指出:(一)在“震盪”性的戰爭中,勇氣還是第一必要條件,除非發現新的精神刺激方法,否則回到野蠻人的勇氣似乎無可避免。(二)古老的“方陣”和“軍團”等戰術已經喪失活力。所以必須要有新技術來代替。這在戰爭藝術中引起了新的循環。在此以前,步兵通常總是決定性兵種,當他們倚賴“衝突”性的武器時,只要他們能夠維持完整秩序就不必害怕騎兵。但是因為投射兵器的使用機會增多,所以步兵的行列又無法避免疏開和混亂。過去的“盾牆”開始變成“火線”。但因為弓弩手和投石兵很難和盾的使用相配合,而且這些兵器的射程又有限,此外在潮濕天氣中他們幾乎完全喪失作用,所以騎兵衝鋒的機會又逐漸增多。於是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把投射兵器的威力與對騎兵的防禦融合起來。十七世紀末發明了槍上裝刺刀的辦法才算解決了一部分。直到十九世紀初雷管發明之後,火器可以不分晴雨發射,這個問題才完全解決。
為了說明這場會戰的後果,我們應將以後三十年的大事簡略介紹一下。在這次大屠殺結束之後,哥特人立即進到亞德里亞堡城邊圍攻城市。但他們的騎兵到這時就毫無用處了。城頭上向他們投射矢石,因為他們的人數如此眾多,所以即使任意射擊都不會射不中目標。所以他們放棄圍城,進到普林圖斯,不久又圍攻君士坦丁堡。因為他們根本不可能攻入東羅馬首都,所以他們只好在色雷斯、摩西亞和伊利庫姆境內到處竄擾,所過為墟,最後終於停在尤利安·阿爾卑斯山腳下。以後情形如何即不可考——沒有其他戰爭紀錄。菲烈德根死於三八○年,阿薩那裡克也在次年死去,以後羅馬皇帝狄奧多修斯(公元三七八——三九五年)允許把已經殘破的色雷斯地區讓給哥特人居住,條件是他們為帝國陸軍補充兵源。
一切似乎平安無事,直到三九○年,西哥特又出一個阿拉里克,他是個不過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王子,突然破壞了和平關係。他的叛亂時間很短促,因為在三九五年以前,並無其他禍亂。這一年狄奧多修斯死了,於是發生了全面叛亂,這倒不是一般哥特人造成的,而是羅馬陸軍中的哥特軍人發動,現在幾乎官兵都由他們來充當。阿拉里克沿著馬其頓和色薩利海岸前進,進入波提亞和阿提卡,攻占了比雷埃夫斯,迫使雅典投降。再象狂潮一樣沖入科林斯,阿耳戈斯和斯巴達。所以在四世紀末,東帝國已經完全殘破,並與西帝國完全分離。
到新世紀開始時,西方也開始遭受東方已經遭受過的浩劫。四○一年,阿拉里克離開伊庇魯斯,到了阿奎利亞,西羅馬皇帝洪諾留(公元三九五——四二三年)派遣斯提里科去擊退他們。(註:斯提里科是一位汪達爾軍官的兒子,在洪諾留之下,是西羅馬的真正統治者。)阿拉里克被迫放棄對米蘭的圍攻,於四○二年四月六日被誘在波倫提亞接受會戰。會戰並無決定性,阿拉里克未受重大損失,安然退去。
四○五年,另一位入侵者拉達吉亞索斯又率領由東哥特人、汪達爾人、阿蘭斯人和科阿第人組成的巨大部隊向西羅馬進攻。在羅馬的敵人中,他是最野蠻的一個。但是斯提里科卻用巧妙手段將他們迅速擊敗。他把他們圍困在亞平寧山谷中,活活餓死了不少。次年,汪達爾人又在美因茲渡過萊茵河,通過高盧,占領了特雷弗、雷姆斯、托爾內,阿臘斯、亞眠、巴黎、奧爾良、圖爾、波爾多和土魯斯等地。但他們卻無法衝過比里牛斯山中的隘路。同時,阿勒曼尼人也征服了渥姆斯,施派爾和斯特拉斯堡,而不列顛也發生了革命。在全國性的騷動環境中,當時也許只有一個人能夠挽救西帝國的命運,他就是斯提里科。可是他在四○八年八月二十三日被洪諾留處死。左斯姆斯說:此人在當時的諸多統治者中也許是最善良的一個。
於是阿拉里克的機會終於來了。他前往阿奎利亞,推進到克雷莫拉,在當夜渡過波河。經過拉韋訥——現在是洪諾留的駐地——向羅馬進逼。他封鎖了台伯河,切斷了非洲糧食的供應。最後,羅馬元老院用賄賂收買他們退兵。共花了五千磅黃金,三萬磅白銀,四千件絲質衣料,三千張牛皮和三千磅胡椒粉。這才結束了哥特人對羅馬的圍攻。這次圍攻沒有流血,沒有交戰。阿拉里克只用飢餓就獲得了勝利。
兩年後他再次圍攻羅馬城,不久退走,後來進行了第三次圍攻。這次又發生了可怕的饑饉,到四一○年八月二十四日,距戴克里先浴場半哩的薩拉里安城門被內奸打開,羅馬城才受到洗劫。阿羅蘇斯用下面的簡單語句對此加以敘述:阿拉里克在發抖的羅馬城前出現,包圍了該城,造成了混亂,並攻破該城。於是亞歷山大的夢想終於在黑暗時代的微光中黯然消逝。
當時破城的情形少有詳細記錄,大家只知道他入城之前曾下令不準損傷一切基督教建築,凡在聖彼德和聖保羅教堂避難的人也不準傷害。這些命令似乎得以認真執行。此時聖傑洛姆正在伯利恆監獄中,聽到從西方傳來的可怕訊息後說:“我簡直忘記自己的姓名了。”聖奧古斯丁正在努米底亞的希波城中,壞訊息刺激他開始寫作他最偉大的著作,因為他在《改變》一書中說:“此時,羅馬正受到哥特人入侵,在他們的國王阿拉里克指揮下,正在遭受可怕的屠殺……我受到神的感召,決心為這座‘神城’寫一本書。”
相關詞條
-
卡拉迪亞
卡拉迪亞是角色扮演遊戲騎馬與砍殺中一塊虛擬的大陸,是騎馬與砍殺世界的整體。在遊戲中卡拉迪亞大陸分裂成六個國家。六個互相征戰的國家:斯瓦迪亞王國、羅多克王...
大陸疆域 王國一覽 大陸編年史 另一版本歷史 NPC故事 -
亞述古城
亞述古城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底格里斯河的特殊地帶上,位於雨水灌溉農業和人工灌溉農業的交界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9世...
簡介 地理概述 文化特色 亞述古廟塔 亞述法典 -
坦能堡戰役[格林瓦爾德會戰]
格林瓦爾德戰役,德國文獻中稱為坦南貝格會戰,中文又譯作坦能堡會戰,是1410年7月15日,在條頓戰爭(1409—1411)期間,波蘭—立陶宛聯軍殲滅條頓...
戰役背景 戰役過程 戰役結果 -
保羅·馮·興登堡
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1934年8月2日),全名保羅·路德維希·漢斯·安東·馮·貝內肯多夫和馮...
人物生平 軍政生涯 人物評價 -
紐倫堡會戰
又稱菲爾特之戰,或稱“阿爾特維斯特之戰”。三十年戰爭期間,瑞典軍隊失利的一次戰鬥。1632年7月11日,巴伐利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華倫斯坦率領的天...
背景 天主教陣營內的新教名將 北方雄獅的闖入 僱傭軍大師 進軍紐倫堡 -
人類文明發展史
的蘇美爾和北鄰阿卡德組成古巴比倫尼亞,古巴比倫尼亞再往北是古西里西亞(亞述...,最終統一了除亞述北部之外的兩河流域,建立起強大的“古巴比倫王國”,產生過...王朝,公元前1157年喀西特王朝滅亡,此後亞述在這一帶稱霸,至公元前...
簡史(1):現代智人的遷移路線圖 簡史(3):淹沒於史的古兩河與古埃及文明 -
坦能堡戰役[坦嫩貝格戰役]
1914年坦能堡會戰,又稱為坦嫩貝格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一次戰役。這次戰役是在1914年8月17日至9月2日爆發的。 在1914年8月17日...
名字由來 作戰計畫 戰役經過 戰役點評 -
八路軍[2005年宋業明、董亞春導演的電視劇]
《八路軍》是宋業明、董亞春導演的歷史劇,由王伍福,姚居德,唐國強等人主演,於2005年8月10日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首播。 該劇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
劇情簡介 分集劇情 演職員表 角色介紹 音樂原聲 -
銀河英雄傳說人物列表
[奪]:奪還者 [三]:第三次提亞馬特會戰 帝國軍主要人物 旗艦統兵力...、第三次和第四次迪亞馬特會戰。他是少數認同萊因哈特·馮·羅嚴克拉姆實力的貴族...名將對陣的第二次迪亞馬特會戰。其叔祖父凱特林格元帥出任過軍務尚書,死在任上...
名稱參照 帝國軍主要人物 皇帝 保皇派 帝國三長官